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薛城骑行二十年:100公里边界之外,才是好奇心的“新赛道”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1日 08:05 4 admin


薛城骑行二十年:100公里边界之外,才是好奇心的“新赛道”

作为在枣庄薛城蹬了二十多年自行车的老骑友,这二十年里,我以家为圆心,画了个半径100公里的“骑行圆”——薛城的街街巷巷就不说了,陶庄的煤城老路、邹坞的古村落小道、山亭的熊耳山爬坡路、台儿庄的运河绿道,甚至连滕州的滨湖湿地、微山的湖边公路,都被我骑得比自家客厅还熟。曾经以为“远方皆美好”,直到把100公里内的路骑成了“通勤日常”,才猛然发现:好家伙,再美的风景,骑到第三十遍,也难逃“也就那样”的魔咒。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二十年前刚爱上骑行时,我就是个“薛城井底蛙”,能骑到十里之外的陶庄,都能在骑友群里吹三天:“你们是没见啊,陶庄老矿区那条路,两旁的白杨树直插云天,骑起来风都是香的!”那时候,10公里是“小目标”,20公里是“大挑战”,50公里就能让我觉得自己是“骑行大神”。每次规划路线,都往地图上“更远一点”的地方戳,总觉得“再往前骑骑,肯定有更绝的风景”——就像小时候盼着过年,总觉得没吃到的糖果最甜。


为了探索“远方”,我可没少下功夫。那时候骑着辆老永久28双梁大杠,前筐里塞着馒头和凉白开,凌晨五点就出门,就为了去山亭骑那段传说中的“九曲十八弯”。第一次骑到山顶时,累得瘫在石头上喘粗气,看着山下的村庄像积木一样铺开,觉得所有的汗水都值了,拍了几十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征服薛城第一坡”,收获了满屏点赞。还有第一次骑到微山湖,看着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听着水鸟的叫声,觉得自己简直闯进了“世外桃源”,连湖边卖的咸鸭蛋都觉得比别处的香三倍。


那时候的我,对100公里外的世界充满了执念。总琢磨着“等我再练练,一定要骑到济宁”“听说临沂的沂蒙山路更有挑战性,下次就去那”,地图上没骑过的路线,在我眼里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藏”。每次和骑友聚会,话题永远离不开“下次去哪骑”,谁发现了一条新路线,谁骑到了更远的地方,都能成为全场的焦点。那股子对远方的好奇,就像自行车链条上的润滑油,让我的车轮停不下来。


可架不住“日久天长”啊。二十年时间,我买了五辆自行车,从老永久换成了旅行自行车,再到现在的折叠自行车,100公里内的路线,被我骑出了“上下班通勤”的既视感。陶庄的四百年白杨树,现在骑过去只想着“这树叶子落得真多,扫起来得多费劲”;山亭的九曲十八弯?闭着眼睛都能控制踏频,爬到山顶第一件事不是拍照,而是找个阴凉地儿歇脚,琢磨着“早知道带瓶冰红茶了”;微山湖的芦苇荡?去多了发现,除了芦苇就是水,连水鸟的叫声都听腻了,湖边的咸鸭蛋也没觉得比小区超市卖的强多少。


最绝的是上个月,骑友约我去薛城和滕州交界的一条“小众路线”,说风景如何如何好。我兴致勃勃地跟着去了,骑到地方一看,好家伙,这不就是我十年前骑过的那条路吗?只是路边多了个观景台,少了几棵老槐树。骑友还在感慨“这风景绝了”,我却只能在心里嘀咕:“也就那样吧,还不如回家躺平吹空调。”那一刻我才发现,不是远方不美好了,是我能轻松触及的“远方”,已经被我探索遍了——就像小时候盼着的糖果,真吃到腻了,也就没那么稀罕了。


这事儿越想越有意思,骑行这事儿,简直就是生活的“缩小版”。年轻时总觉得,那些没接触过的领域、没得到的东西,都是“香饽饽”。就像我当年觉得100公里外的风景最迷人,生活里的我们,也总对那些“够不着”的东西充满好奇:没做过的工作、没去过的城市、没掌握的技能,都觉得“要是我能行,肯定很厉害”。可真当我们卯足了劲,把那些“力所能及”的领域探索遍了,又会觉得“不过如此”。


我年轻的时候,除了骑行,还痴迷于研究自行车维修。一开始觉得“会修自行车的男人最帅”,从补胎、调刹车开始学,慢慢琢磨着修变速、校车架,那时候觉得“能修好所有自行车故障”就是终极目标。可等我真的成了骑友圈里的“维修大神”,不管是爆胎、变速失灵,还是车架变形,都能手到擒来,反而觉得没那么有成就感了。就像骑行100公里内的路线,当“探索”变成了“重复”,新鲜感自然就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不是“喜新厌旧”,而是人的好奇心本就需要“新的边界”来喂养。骑行中,100公里是我当年的“能力天花板”,所以我对这个边界之外的世界充满向往;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半径”,那些半径之外的领域,才是好奇心的“保鲜剂”。就像我现在,100公里内的路骑腻了,就开始琢磨着骑到150公里外的济宁,可真要付诸行动才发现,二十年的“舒适圈骑行”,让我的耐力早就不如从前了——以前骑50公里不喘粗气,现在骑到80公里就觉得膝盖发沉、心肺跟不上,这才意识到:想探索更远的地方,得先让自己的“骑行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这道理放到生活里也一样。你觉得别人做自媒体很风光,可真等你尝试着拍视频、写文案,才发现自己既不会剪辑,又没什么话题感;你羡慕别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真等你拿起单词书,才发现背了又忘,连简单的对话都磕磕绊绊。这时候才明白,那些你好奇的“能力之外的角落”,不是靠“想想”就能触及的,得像骑行突破100公里边界一样,先提升自己的“核心实力”。


想骑到150公里外的济宁,我得怎么做?首先得练耐力,每天早上增加10公里的晨骑,把踏频稳定在80-90转/分,慢慢提升心肺功能;其次得换装备,把现在的普通山地车换成轻量化的公路车,减少骑行阻力;还得研究新路线,避开大车多的国道,规划更适合长距离骑行的绿道和省道。你看,想突破骑行的边界,得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想探索生活中“能力之外的领域”,也得这样——想做自媒体,就去学剪辑、练表达;想学好英语,就每天坚持背单词、练口语;想转行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去补专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


我最近就在践行这种“能力升级”。为了突破100公里的骑行边界,我加入了一个长距离骑行训练营,跟着教练练耐力、练爬坡,每周还会抽时间去健身房练核心力量——毕竟六十岁的身体(哦不,我还没到六十,但骑了二十年也得好好保养),想骑更远的路,核心力量跟不上可不行。练了两个月,我试着骑了一次180公里的济宁观赏流苏路线,虽然累得够呛,但骑到终点时,那种“突破边界”的新鲜感,比当年第一次骑到微山湖还让人兴奋。


这时候我才明白,骑行的快乐,从来不是“把已知的路骑遍”,而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去探索未知的风景”;生活的乐趣,也从来不是“在舒适圈里重复”,而是“带着好奇心,不断提升自己,去触碰那些曾经够不着的领域”。二十年前,我觉得100公里就是“远方的尽头”;现在才知道,远方没有尽头,只要你的能力在提升,好奇心就在,新的“远方”就永远在前方。


现在的我,再骑薛城100公里内的路线,心态也变了。不再觉得“也就那样”,而是把它们当成“能力升级的训练场”——骑陶庄的老路,就练踏频;骑山亭的爬坡路,就练耐力;骑运河绿道,就练平衡。每一次重复骑行,都有新的目标,新的收获。就像生活里,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领域,不是没价值了,而是可以成为我们“能力升级的基石”,让我们有底气去探索更远的地方。


薛城的骑行路还在延伸,我的骑行生涯也还在继续。二十年的骑行经历告诉我:无论是车轮下的路,还是生活中的路,好奇心永远是最好的“导航”,而不断提升的能力,才是能让你走得更远的“车轮”。100公里的边界,曾经是我眼中的“远方”;现在,它只是我通往更远地方的“起点”。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