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3元就能吃!年轻人挤爆博物馆“干饭”,让文化与烟火撞个满怀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9日 04:01 4 admin


3元就能吃!年轻人挤爆博物馆“干饭”,让文化与烟火撞个满怀

“在博物馆里‘啃’越王勾践剑是什么感觉?”最近,湖北省博物馆一款复刻“越王勾践剑”造型的盖饭,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刷屏热潮。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时忍不住调侃:“白天看文物,中午‘啃’文物,这逛展的仪式感直接拉满!”如今,这股“博物馆干饭风”从南京吹到四川,从湖北蔓延至陕西,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博物馆食堂当成逛展必打卡地——这里既有3元一碗的平价美味,也有充满文物创意的特色餐点,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变成了人人都能亲近的烟火气空间。


博物馆食堂能“出圈”,首先戳中了大众对“景区餐饮”的痛点。过去,“贵、难吃、没特色”是景区餐饮的标签,但这些博物馆食堂大多由内部食堂改造而来,始终保留着高性价比的优势:四川博物院的社区食堂里,小碗菜从3元到12元不等,一荤一素搭配下来,十几块钱就能吃得满足;安徽博物院18元一份的饺子,皮薄馅足,分量扎实到能让成年人吃饱;辽宁省博物馆22元的盖浇饭,菜量丰富,米饭管够。就连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爆款臊子面,基础款也只要3元,还用唐代青瓷碗盛放,吃一口面,仿佛连味道里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这种贴近日常的定价,让年轻人不用为“文化消费”多花钱,逛展累了就能轻松解决吃饭问题,完全没有负担。


而真正让博物馆餐饮成为“打卡刚需”的,是创意与文化的深度绑定。湖北省博物馆四楼餐厅的“宝剑盖饭”,堪称文化与美食结合的典范:工作人员用定制模具将米饭压成“越王勾践剑”的形状,剑刃的弧度、剑柄的纹路都还原得十分精致,再配上鱼香肉丝、红烧排骨等12种不同口味的浇头,价格在30元到42元之间。餐厅冯店长透露,这款盖饭从去年三四月份推出后,人气一直居高不下,高峰期一天能卖出1000份,尤其受年轻人和小朋友欢迎。陕西历史博物馆则玩出了更多花样,推出“何家村窖藏”联名套餐——只要多花2元,就能用复刻的银碗装面,再配上鎏金造型的小菜;每季度还会推出“文物盲盒餐”,打开餐盒,说不定能找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造型的甜品,让吃饭变成一场“文物寻宝”。


对年轻人来说,去博物馆“干饭”的意义,早已不止于“填饱肚子”。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博物馆干饭的攻略随处可见:“陕历博10号窗口买肉夹馍,背景能拍到文物,出片率超高”“国博的四羊方尊咖啡,要找45度角俯拍才好看”……一顿博物馆餐,成了年轻人彰显“会生活、懂探索”的社交名片。更特别的是那种“沉浸式体验感”:在普通咖啡厅吃意面只是日常,但在博物馆食堂打一份地三鲜,坐在能看到展厅的位置里吃饭,仿佛瞬间和历史拉近了距离——这种独特的氛围,是任何普通餐厅都给不了的。就像南京博物院的“考古火锅”,需要用特制的“洛阳铲”挖开巧克力做的“土层”,才能吃到里面的食材,让吃饭变成了一场和文物互动的趣味游戏。


这股“博物馆干饭热”的背后,其实是博物馆运营思路的悄悄转变。早在1856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就开设了首个博物馆茶点室,当时就提出“用餐饮打破文化门槛”的理念。如今,国内博物馆也延续了这一思路:不再只靠展品“单向输出”文化,而是用一碗热饭、一份甜品,让文化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对游客来说,原本“2小时速通”的逛展,因为吃饭多了停留时间,慢慢变成“4小时深度体验”,还能顺带逛逛之前没注意到的特展或文创店;对博物馆而言,这份烟火气让文物“活”了起来——当年轻人为了一碗臊子面走进博物馆,为了一个“宝剑盖饭”了解越王勾践剑的历史,文化传播就有了更生动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游客满意、博物馆受益”的双赢。


不过,伴随着热度,争议也随之而来。有游客觉得“宝剑盖饭”价格偏高,冯店长也坦诚回应,价格受人工成本和淡旺季客流影响,目前餐厅已经推出免费续饭服务,要是未来客流稳定,还会考虑下调价格。但这些小争议,丝毫没影响年轻人的热情:3元的臊子面、38元的“宝剑盖饭”接连成爆款,博物馆食堂的排队队伍甚至比热门展厅还长,“看展+干饭”的新模式,已经成了逛博物馆的新潮流。


从故宫角楼咖啡的走红,到苏州博物馆莲花盏慕斯的出圈,再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主题餐、湖北省博物馆的“宝剑盖饭”,博物馆餐饮的每一次“升级”,都是文化走进生活的缩影。当年轻人因为一碗饭走进博物馆,当文物元素通过美食融入日常,我们会发现:文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可以藏在一碗热面里,裹在一份甜品中。毕竟,没有什么比一顿热气腾腾的饭,更能让人与历史温柔相遇了。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