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深读昆明|民心相通产业共兴文化共融:磨憨口岸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1日 13:11 1 admin
深读昆明|民心相通产业共兴文化共融:磨憨口岸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一轮中秋月,清辉洒边疆。位于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月光下的界碑坚毅而庄严。在这个国庆与中秋交织的“双节”,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团圆”被赋予了更宽广的维度——它不仅是小家的欢聚,更是边境线上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同心共筑家园的宏大叙事。

从巡边护边的责任共担,到产业发展的利益共享,再到文化交融的情感共鸣,磨憨,这个正在崛起的“边境幸福村”样板,正以民族团结为坚韧纽带,谱写着一曲“边民团结守边疆、各族同心促发展”的生动乐章。

深读昆明|民心相通产业共兴文化共融:磨憨口岸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全民共筑“钢铁长城”

“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10月1日清晨,磨憨036联防所所长方秋山和同事们如往常一样,开始检查装备,启动巡逻摩托车。这个由7名联防员守护的哨所,统筹指挥着辖区内沿174公里边境线上分布的21个抵边联防所。

“双节”期间,巡逻的班次更密,重点地段的排查更细。方秋山介绍,他们增加了与边防派出所、边境管理大队的联合巡逻,并针对节日人员流动增多的特点,安排了专项巡逻组。“我们多一分警惕,身后的万家灯火就多一分安宁。”

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真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各族边民。方秋山讲了一个故事:去年他初到任时,驾驶的临时牌照车辆还在前往联防所的途中,当地百姓警惕的报警电话就已经打到了哨所。“他们不图回报,只觉得‘看到不对劲的事,就得告诉联防所的同志,不能让坏人破坏家乡’。”这种“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自觉,筑起一道真正的铜墙铁壁。

“以前在家过中秋总觉得‘团圆’就是一家人坐着看月亮吃月饼,可是当我第一次在界碑旁过中秋,才懂得了这份团圆的‘分量’。”月圆之夜,方秋山值守在界碑旁。他伸手触摸碑上历经风霜的刻字,感慨万千:“我们守在这里,或许错过了自家的团圆饭,却守住了千万个家庭的‘月圆夜’。”他想对家人说声抱歉,更想对国家立下誓言:“请放心,界碑在,我们就在。无论风雨节日,我们都会像界碑一样‘站’在这里,守卫国家和人民的平安。”自己虽然不能团圆,但却是为了更大的“团圆”。

深读昆明|民心相通产业共兴文化共融:磨憨口岸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产业架起“共享金桥”

同样是这个假期,磨憨镇曼庄村委会主任陈全武思考的,是如何让脚下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作为跨境合作社的带头人,他管理的合作社紧密围绕“边民互市”与“跨境农业”两大核心业务,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目前,合作社成员有1356人,其中约300人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中,他们主要由中方边民构成,包括汉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大家团结一心,在产业链上携手共进,共同奋斗。

合作社围绕“边民互市”做文章,将老挝的香蕉、西瓜、毛豆等农产品引入国内卖。陈全武坦言,目前合作社每年能有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但这远未触碰到发展的天花板。

他最大的愿景,是建一个跨境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如果香蕉拉到这里,能变成香蕉干;如果我们的水果能有自己的深加工生产线……那价值就完全不同了。”他描绘着蓝图:那时,边民负责前端供给,企业负责加工和品牌打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利润将大幅提升,能带动更多中老边民就业。

在陈全武看来,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最有效的“黏合剂”,促使中老边境的民众及各民族同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前可能就是见面点点头,现在大家在一条产业链上干活,关系自然就紧密了。”他动情地引用了一名社员的话,“合作社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质朴的话语,正是“利益共享”促进“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写照。

未来,他希望将合作社打造成为中老边境民族团结的典范,不仅要让边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还要通过举办更多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老两国文化的相互融合,真正实现“产业共兴、文化共融、民心相通”。让界碑旁的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磨憨力量。

深读昆明|民心相通产业共兴文化共融:磨憨口岸奏响民族团结幸福曲

文化汇成“情感纽带”

当方秋山在界碑前守护安宁、陈全武在田野间谋划发展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依香旺正用她婉转的歌喉,编织着连接各民族、沟通中老两国的“情感纽带”。

“双节”期间,依香旺格外忙碌。她不仅参与了“非遗进校园、入村、入社区”活动,还代表磨憨—磨丁合作区总工会赴昆明参加职工文艺汇演。她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章哈,是傣族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用傣语歌颂生活、讲述故事,被誉为傣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当地多民族中,傣族章哈是跨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常出现在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民族的节庆、婚宴、上新房等共通场景,其传递的祝贺、祈福和赞美等内容,能引发多民族情感共鸣。

“共同的节庆与文化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黏合剂’,也是增进邻国友谊的‘文化桥梁’。”依香旺说,在她参与的活动中,无论是中秋赏月还是非遗展演,不同民族的群众都能在共同的习俗里找到共鸣。而对于一衣带水的老挝,章哈艺术更是同源文化的“活见证”,能够瞬间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

她希望傣族章哈能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传声筒”和守护边境和谐的“情感纽带”:对内,用各民族都能共情的“祝贺、祈福和赞美”唱词,让不同民族在歌声里懂彼此、聚人心;对外,以中老边民共通的文化基因,在跨境展演中传递友好,让边境成为“歌连歌、心贴心”的和谐家园。

界碑、合作社、章哈——在磨憨,这三重图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勾勒出“边境幸福村”的完整面貌。

守边人的坚守,为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石;产业的兴旺,为守边固边和民族团结注入了持久动力;而文化的交融,则为前两者提供了最深层的情感认同和精神支撑。它们如同稳固的三角,共同托举起来之不易的边境安宁与幸福生活。

中秋的月光洒在巡边路的砾石上、合作社待加工的果蔬上,也洒在依香旺歌唱的舞台上。

这月光照亮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奋斗的、充满期盼的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家园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在磨憨,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生动实践;同心共筑中国梦,也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界碑旁、田野里、歌声中,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清晰而温暖的未来。

来源:昆明日报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