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9日 11:58 3 admin

若将北京比作一部厚重的典籍,宣南便是扉页上最隐秘的注脚。三千多年前,先有西周诸侯国蓟国在此建城奠基,后有唐代的幽州、辽代的燕京、金代的中都,这片方圆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成了历史文明沉淀的容器。宣南的胡同是有记忆的,平凡而瑰丽,清淡而又传奇。当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其中,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也正从砖缝瓦隙间悄然苏醒。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01

北京城有多古老

宣南就有多古老


来到这里,就得先讲讲何为“宣南”。侯仁之在《北京建城记》中这样写道: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蓟之中心在今宣武区……明中叶起,今天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统称为“宣南坊”。清朝时,宣武门以南地区习惯叫作“宣南”。历史上的宣南地区大体上是指北京市宣武区的管辖范围。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虽然2010年宣武区已并入西城区,但很多老北京人还是愿意管这片区域叫“老宣武”。现在的“宣南”,泛指宣武门外至广安门内外一带,这里独特的文化生态被称为“宣南文化”。宣南文化兴起于明代,盛于清代。自明清以来,在这里发展起来的士人文化、平民文化,形成了集通俗、儒雅、华丽于一身的宣南文化。


作家肖复兴在《宣南文化三论》一文中说:“谈北京的文化,绕不开宣南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根。”这巴掌大的地界儿,遗留有中国近现代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在这里,鲁迅写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也是在宣南的绍兴会馆写就的。张恨水以宣南生活为基调创作了《春明外史》,成名作《啼笑姻缘》也是以宣南天桥为背景,后被誉为中国本土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曾几何时,进京赶考的学子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宣南士人”文化。清朝实行旗、民分治,汉族官员和赶考的士子多居住于外城。而宣南的众多会馆,就是士子们居住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驻京办。清末民国年间,宣南的会馆有500多座。当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数千士子大多是会馆区的常住客,总纂官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也坐落其中。


02

达智桥胡同:

青砖灰瓦间的京城旧忆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站在人来人往的宣武门外大街,抬头便看到一座写着“达智桥胡同”的铁艺牌楼。达智桥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这里原是两条河沟交汇之处,建有一座小桥。清代时驻扎着满蒙旗兵,因当时的汉人将蒙古人称为“鞑子”,附近居民就将此桥称为“鞑子桥”。后来河沟被填平形成了胡同,胡同也因桥得名为“鞑子桥胡同”。北京雅化地名时,正式定称:达智桥胡同。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漫步胡同,宽敞的青石步道,朱红的小院儿门楼,灰色的砖雕映入眼帘……作为西城区的首条步行街,从东到西看不到一辆汽车,除了胡同口有两三家餐馆,其余的门脸儿不是便利店、蔬果店、主食店,就是药房、裁缝店,走进来,仿佛时光都在倒流。一条不到200米长的胡同,不仅承载着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更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胡同南侧的12号是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的旧宅,名为“松筠庵”。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明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他因弹劾严嵩的十大罪状,被诬陷入诏狱,受尽酷刑,入狱三年终被杀害。临刑前从容赋诗,天下传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刑部官员访得松筠庵为杨继盛故居,遂将正屋辟为杨椒山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椒山祠扩建书房,可纳百人,书法家何绍基题名“谏草堂”,后来又在西南新建八角“谏草亭”,从此成清流据点之一。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如今,杨椒山祠的青瓦红门虽有翻新的痕迹,但仍保留着历史的沧桑感。穿过旁边的校场口三条依稀还可以见到祠内的谏草亭,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洒落,嵌于墙壁的“谏草”石刻仿佛还在默默诉说着它的历史。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坐落在这条胡同里的嵩云草堂,晚清时期是河南在京最大的会馆。民国时期,这座四合院的西跨院改为“嵩云初级中学”,郭沫若曾在此短期任教。如今草堂内的陈设已非原貌,只有门前石墩和破旧门廊下的红灯笼仍在守护嵩云草堂的往事。


03.

金井胡同:

寻常巷陌中的历史回响


从达智桥胡同西口向北一拐,便走进了金井胡同,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上斜街,南至校场五条北口。这条不大的胡同里藏了一座三进院落,是清代法学家沈家本的旧宅。第一进院的两层小楼“枕碧楼”,曾存放着沈家本5万册藏书,后来大部分成为北大法律系的首批馆藏。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这里原是吴兴会馆,沈家本1900年进京担任刑部右侍郎,购买此处作为住宅。其家门口有口公用水井,因没有护栏,他见来取水的老人、儿童常出现落水之险,故命人用黄铜制作了护栏,将水井围起。初建时护栏金光闪闪,便被人称为“金井”,胡同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作为清律法“旧法系”的终结者,沈家本提倡设立中国律师制度、创设中国检察制度、改良监狱、通过律例废除奴隶制度和酷刑,并主持创办中国第一所全国性法学教育机构——京师法律学堂。如今,沈家本故居门前悬挂着中国司法研究会的牌子,里面屋舍也在修葺,大部分屋舍供游客免费参观。


04.

上斜街、下斜街: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时光胶囊


从金井胡同北口一出来,就到了上斜街。上斜街是一条斜向且有较大坡度的街道,从宣武门外大街上它的东口算起,弯曲着斜向西南,地势渐高,两边的院落房屋也都是建在一二米高的高台之上。因其源于沿着河流自然形成的弯折填土造街,也就顺势形成了现在倾斜走向的街道。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上斜街在明清时期是文人雅士聚居地,周边曾有众多会馆、寺庙和名人故居。街道保留了部分传统胡同风貌,两侧多为老北京四合院或近代民居。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50号院是龚自珍故居暨番禺会馆旧址,龚自珍在此住过5年,离开时将这座宅院卖给广东番禺人潘仕成,潘将其赠给番禺在京同乡会,院子便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走到上斜街与下斜街相交处,沿下斜街向西南再走几百米,就是凝聚了宣南文化的源头、缩影与精华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若想寻找宣南记忆,一定要来这里逛一逛。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博物馆有宣南士乡、英烈足迹、城南乐园、民族团结等几个陈列展厅。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宣南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悠悠往事。而宣南文化博物馆所在地长椿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92年),乃明朝“京师首刹”,万历皇帝赐匾额“长椿”,“长椿寺”由此定名。如今在这里仍可看到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博物馆内的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让历史彻底“活”了起来。当我们在古槐下目睹杨继盛“浩气还太虚”的就义场景,在庭院中亲历谭嗣同“有心杀贼”的慷慨悲歌,历史便不再只是文字记载,而成为可触摸的情感体验。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当夕阳为长椿寺的琉璃瓦镀上金边,庭院中铜像的剪影与游人的身影交叠,便会理解为何这里被称作“半部近代史的缩影”。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每一场演出都在传承,也静静等待着每一位访客成为宣南故事新的一章。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昔人虽已去,千载有余情。在四季的循环中,我们静静走过宣南的大街小巷,寻觅着一处处充满传奇与掌故的人文景观,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切都像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完成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本篇部分文字整理自:《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推荐阅读

享读丨宣南漫步·人文精神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公告:本篇文章图片版权归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使用、复制或修改。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