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到黄楼感受苏轼的豪迈担当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0日 12:57 4 admin

在彭城七里最北端的“黄楼胜迹”片区,黄楼屹立于黄河故道畔。它不仅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更是一座铭刻着苏轼与徐州军民抗洪传奇的精神地标,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坚韧不屈,诉说着古人“民为邦本”的千古情怀。


到黄楼感受苏轼的豪迈担当

一人、一楼、一座城

在黄楼不远处,镇河铁牛安静卧于河畔。这座铁牛,是徐州人民与水患抗争的见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象征力量与勤劳,且在五行学说中,牛与“土”相生,而土能克水,故铁牛被赋予了“镇水安澜”的神圣使命。

沿着一旁的台阶而上,黄楼全貌尽收眼底。黄琉璃瓦覆顶,双层飞檐如大鹏展翅,雕梁画栋间尽显庄严。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名楼,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公元1077年,黄河决堤,洪水咆哮而下危及徐州,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挺身而出,安抚民众,率城内百姓齐心协力抵抗洪水。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战斗,洪水终于被引回黄河故道,徐州的危险得以解除。为了防止洪水再次来袭,苏轼还带领全城人民筑堤修坝。

后来,苏轼在当时徐州的东门建起一座楼。在古人的观念里,土可以“克水”,能够用来镇水,便以黄土涂饰墙面,故名“黄楼”。

建成后的900年间,黄楼屡毁屡建。就如同徐州这座城市,虽屡遭洪灾和战乱,但不屈的徐州人民总是可以让这座城市重焕生机。

焕新将历史照进现实

修葺一新的黄楼,终于向公众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黄琉璃瓦覆盖,双层飞檐搭配雕栏,大门两侧的对联,表达着历代徐州人对苏轼的怀念与敬重。

一层大堂中央,“黄楼赋碑”静静矗立,旁边设有电子屏,详尽地讲述着黄楼赋碑的历史与典故。二层则以文脉以主题,陈列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文赋,延续着“登临赋咏”的千年雅趣。诸多名篇流传千古,足以说明黄楼自古以来便是“网红打卡地”。

步至三层,可看到“民为邦本”与“功在山河”两块牌匾相对高悬,展陈布置生动还原了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的场景。坐在堂中椅子上,眺望楼下黄河故道,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那份“与城存亡”的豪迈担当。

黄楼南侧,黄河南路隧道已通车。市民王晶欣喜地说:“现在这里真正像个景点了,仿古外墙与亮灯的黄楼相映成趣,每晚骑车经过都觉得赏心悦目。”

文脉绵长的城市会客厅

今日的黄楼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诗意空间。

绿树成荫的步道上,游人悠然漫步;古香古色的亭台间,老人们或是闲谈,或是下棋。一张石桌旁,几位老人正在棋盘上切磋技艺。“公园改造后更敞亮了,你看看这新修好的黄楼,真办肆。”王大爷笑呵呵地说,“夏天到河边乘乘凉,冬天和老伙计们来此晒晒太阳,舒服得很。”

不远处,“五省通衢”牌坊下,来自南京的游客杨先生正在拍照留念:“牌坊雕梁画栋,真是漂亮。徐州交通便利,我们坐高铁过来只要1个多小时,就能体验到独特的汉文化。”

如今的黄河故道,已不似史书中的黄河那般汹涌,它像一条翠绿的缎带,静卧在徐州城内,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画卷中勾勒出灵动的一笔。移步至河对岸,黄楼与中心商圈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古今交融的城市图景。

市民孙娜站在故黄河畔,望着河对岸的黄楼感慨:“黄楼曾是我儿时的‘秘密基地’,如今虽大变样,却依然是我心中的‘白月光’。”

黄楼的焕新,不仅是建筑的修缮,更是城市记忆的唤醒与文脉的延续。当“五省通衢”的盛景呈现在故黄河畔,当古人“登临赋咏”的雅趣化作市民茶余饭后的闲情,一座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民生温度,在这一刻熠熠生辉。黄楼正以文化地标之姿,承载着苏轼的豪迈担当,静静讲述着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历史传奇。

编辑丨卢灿灿 魏晓青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