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5日 12:53 3 admin

时间:2025/08/14 来源:动静·多彩贵州网

  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网红景区”的绿色经济

  暑期过半,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的热度不减。

  今年暑期,梵净山9000张门票连续多日提前售罄。

  苏州游客李健一边用手机捕捉蘑菇石的神秘,一边赞叹2000多米海拔差的梵净山凉爽宜人的独特气候。

  法国游客安度在游览贵州梵净山景区后,欣喜地表示“这里的美超出了预期,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体。”

  与景区内的热闹不同,仅数公里之隔,4.2万公顷保护区一片宁静。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面积1km²的梵净山冷杉集中分布区里,科研人员李海波欣慰地发现,他们培育并移栽的幼苗,相较去年已经生长了3厘米。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时间回到2018年,梵净山以独特的生态系统(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濒危物种栖息地)和佛教文化景观,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贵州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7%,孕育了7925种野生动植物,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生物圈。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统一,梵净山不断探索:

  46公里长的生态廊道为“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营造自然生长扩张条件,120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梵净山冷杉幼苗首次野外回归。

  梵净山下,一场马拉松带动消费总额5.17亿元。2024年,梵净山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98万人次。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梵净山马拉松

  包括梵净山在内,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四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

  旅游,成为遗产地发展的绿色密码。在贵州打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主打品牌“黄小西吃晚饭”(黄果树瀑布景区、荔波小七孔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赤水丹霞景区、万峰林景区、梵净山景区),有3处都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从荔波的秀美到赤水的诗意,从黄果树的磅礴到梵净山的神秘,凭借独一无二的山水画卷与多彩文化魅力,2025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2%、旅游总花费增长10.6%。

  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贵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贵州让自然珍宝的生态魅力和旅游价值得以长久延续,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极具辨识度的实践道路。

  石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金果果”巧治“地球癌症”

  “所有的蜂糖李都采自核心区,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甜蜜直达……”

  在蜂糖李季,贵州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蜂糖李种植大户陈绳勇家果园里,来自江苏的直播团队主动上门,直播带货。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去年,当地蜂糖李出园均价达到每斤27元,终端零售价格最高达到168元一斤,安顺全市蜂糖李总销售额突破38亿元。在这个丰收的夏日,果农们喜收致富的“金果果”。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而曾经,就在这里,遍地的石疙瘩将土地划成“巴掌田”“鸡窝地”,被誉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让这一方水土养不活这一方百姓。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石漠化土地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2005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75.97万公顷,全国第一,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78个。

  治理石漠化,是一场“绝处逢生”的攻坚战。

  “贵州治理石漠化实际上是从1998年开始的。”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顾永顺表示。那年,原贵州省计划委员会联合原省林业厅向国家申报《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和项目建议书》。

  之后的十几年,贵州不断探索科学、精准治理石漠化,按照各地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分级施策。重度石漠化地区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有土壤,就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多,就大力发展经果林。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是最早参与贵州石漠化治理的人。他告诉记者,“十二五”之后,贵州将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山要变绿,人也要变富。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卫星对比图。展示了当地十年时间的石漠化治理成效。

  经过近30年攻“石”增绿,贵州治理石漠化面积1.35万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一;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幅连续居全国第一。

  如今,曾是石漠化重灾区的贞丰县花椒百里飘香,大方的樱桃娇艳可爱,荔波县森林绿浪翻滚,当地群众真正靠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从被动治石到主动植绿,贵州在石缝中探索出一项项可供世界借鉴的石漠化治理良方,打通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安顺市蜂糖李连片种植基地/安顺市生态环境局镇宁分局供图

  抹茶产销量全国第一:“贵字号”农产品点绿成金

  “中日交往甚多,以贵州抹茶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今年6月,在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贵州活动周上,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馆长、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这样推介贵州抹茶。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大阪世博会上的抹茶

  在抹茶大国日本,贵州抹茶受到欢迎来之不易。2024年贵州出口抹茶210吨,销往47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今年首次打开了日本市场,足以证明贵州抹茶的市场认可度。

  “欧洲对抹茶的需求巨大,贵州的茶园生产是干净可控的,向世界提供着真正健康的饮料。”今年5月,2025第六届茶业大会上丹麦茶叶协会创会主席亚历克斯·凯伊这样点赞贵州抹茶。

  贵州抹茶的产业基础,是700万亩的干净茶山。牢牢抓住了的生态优势,贵州严控茶叶种植流程,打造出贵州干净茶品牌。

从三个全国第一看 “两山”转化的贵州路径

  如今,贵州的“两红三绿一抹”(遵义红、普安红;湄潭翠芽、都匀毛尖、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畅销全球。2024年,贵州茶叶产量超3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

  茶产业成为贵州“两山”转化最显著的成效之一。

  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贵州63%的森林覆盖率成为林下经济的天然温床。天麻、石斛、太子参等五大药材产量全国第一,辣椒、刺梨、中草药等特色生态农业成为贵州绿色农产品的亮丽名片。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贵字号”农产品品牌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也成为了探索转化“两山”理论转化的有力路径。

  从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到金山银山的“高质量”,黔山秀水间,贵州的富民与绿色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证明。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牢记嘱托,贵州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记者:刘粒粒

编辑:王 琰 王珺璐

责编:龙 颖

编排:李柏杉

编审:谢红娟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