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登泰山记——【清】姚鼐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1:20 2 admin

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姚鼐的 《登泰山记》。


此文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典范,以考据严谨、语言简洁、条理清晰著称。与晚明小品的性灵洒脱不同,姚鼐的笔下融合了考据、义理与辞章,在精准的记述中蕴含壮阔的意境与深沉的古雅之情。


登泰山记——【清】姚鼐

---


《登泰山记》(节选核心部分)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清】姚鼐

---


生僻字注音


· 汶水 (wèn shuǐ)

· 济水 (jǐ shuǐ)

· 磴 (dèng):石头台阶。

· 麓 (lù):山脚。

· 徂徕 (cú lái):山名。

· 晦 (huì):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摴蒱 (chū pú):古代一种赌具,类似骰子,比喻云中露出的山尖。

· 绛皓 (jiàng hào):大红和白色。

· 驳色 (bó sè):颜色混杂。

· 偻 (lǚ):脊背弯曲,形容山峰低于日观峰。

· 岱祠 (dài cí):东岳大帝庙。

· 圜 (yuán):同“圆”。

· 石罅 (shí xià):石头的裂缝。


登泰山记——【清】姚鼐

---


现代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第一段:地理考据,开篇明义


· 原文:泰山之阳...在长城南十五里。

· 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 深析:开篇如同地理志,以简洁精准的语言,勾勒出泰山宏观的地理形势与水系脉络。这体现了 “桐城派”重考据、求严谨的学风,为后文的游览记述提供了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空间框架。


登泰山记——【清】姚鼐

第二、三段:登山历程与山顶壮景


· 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在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一条腰带似的。

· 深析:

· 时间线索:开篇明确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与后文“戊申晦”(月底)呼应,体现了记述的真实性。

· 登山之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笔,写出冬日登泰山的艰辛,为后文所见奇景做铺垫。

· 千古名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个 “负” 字,以拟人手法赋予苍山以雄浑的生命力;一个 “烛” 字,写尽了雪光映天的明亮与动态感,堪称“文眼”。

· 如画之境:“望晚日照城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此句构图精妙,有远有近,有光有色,有动有静,如同一幅壮丽的水墨山水长卷。


登泰山记——【清】姚鼐

第四段:日观峰待日出(全文高潮)


· 原文:戊申晦,五鼓...而皆若偻。

· 翻译: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分,(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卷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下开始都是弥漫的云雾。隐隐约约看到云中有几十个像白色摴蒱一样站立着的,是山峰。在天边的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变成了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来了,纯红如同朱砂,下面有晃动的红光承托着,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红白两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登泰山记——【清】姚鼐

· 深析:此段是全文精华,描写极具层次感和科学性。

1. 环境铺垫:“大风扬积雪击面”,写出等待的艰苦与环境的酷烈。

2. 云海初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身临其境,写出日观峰之高。

3. 远山微露:“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比喻新奇贴切,写出云雾缭绕中群峰的形态。

4. 日出瞬间:观察入微,从“一线异色”到“成五采”,再到“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精确地记录了日出前后色彩与光线的瞬息变化,堪称一篇精密的科学观察笔记。

5. 回望群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通过色彩(红白)和形态(弯腰)的对比,侧面烘托出日观峰的挺拔与至高无上,笔法精妙。


登泰山记——【清】姚鼐

第五、六段:人文古迹与冬日山貌


· 原文:亭西有岱祠...雪与人膝齐。

· 翻译:(略)...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方正平直,很少圆形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头的裂缝里,树顶都是平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流,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之内没有树木,而积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

· 深析:在高潮之后,笔调回归冷静平实。记述古迹,带有考据色彩;描写山貌,则抓住冬日泰山的本质特征:“多石,少土”、“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最后以 “雪与人膝齐” 作结,再次呼应“乘风雪”的开篇,使全文结构严谨,首尾圆合,给人以一种完整、笃实的审美感受。


登泰山记——【清】姚鼐

---


总结与升华


艺术特色:


1. 严谨的桐城笔法:条理清晰,考据详实,体现了“言有序、言有物”的宗旨。

2. 简洁的白描语言:弃绝浮华辞藻,用最精炼的文字捕捉最核心的特征,如“苍山负雪”、“正赤如丹”,字字千钧。

3. 科学精神与文学意境的融合:对日出过程的描写,既是精确的观察记录,又是壮美的文学画面,二者完美统一。


登泰山记——【清】姚鼐

与之前篇章的对比:


· vs《湖心亭看雪》:同写雪景,张岱是写意,营造孤寂的意境;姚鼐是工笔,刻画真实的景象。

· vs《虎丘记》:袁宏道写的是人山人海的热闹,是动的世界;姚鼐写的是人迹罕至的静谧,是静的宇宙。


《登泰山记》以其冷静的笔触、严谨的结构和壮阔的意境,为中国山水游记开辟了一种新的范式。它教导我们,美不仅存在于性灵的抒发,也存在于对客观世界精准而克制的描绘之中。

登泰山记——【清】姚鼐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