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11:12 3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吴思娴

站在舟山仰天碗的观景台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发梢,目之所及是一片蓝绿交织的壮阔。澄澈的海水拍打着星罗棋布的岛屿,而串联起这片山海的,是一条条蜿蜒的路、一座座横跨的桥、一段段正在生长的铁轨。它们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是舟山人跨越山海的渴望,是交通人以血肉之躯续写的传奇,是镌刻在东海之滨的时代印记。从泥土路到跨海大桥,再到即将贯通的甬舟高铁,每一段通途的延伸,都在改写着舟山的命运,也承载着万千人的乡愁与希冀。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仰天碗

盘山路上的年轮

用脚步丈量的山海情

在舟山的诸多岛屿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隔山容易隔水难,翻山更比跨海艰。”如今,那些盘踞在山间的公路如银带般缠绕着山体,可在数十年前,这样的“银带”却是舟山人遥不可及的梦。彼时的海岛,山路多是泥土与碎石铺就,每逢雨季,泥泞便会没过脚踝;遇上台风天,山路塌方更是常事,岛民们想要走出大山、去往对岸,往往要等上十天半月。

改变,始于一群交通人的努力。他们背着测绘仪器,踩着晨露上山,披着晚霞下山,把帐篷搭在山坳里,把饭锅架在石头上。海岛的夏天闷热潮湿,蚊虫能把人咬得浑身是包;冬天海风刺骨,握笔的手冻得通红,可没人喊过一声苦。

就这样,一镐一锹、一砖一石,盘山公路慢慢在山间“生长”。

现在,公路两旁的树木早已枝繁叶茂,年轮里藏着交通人的汗水,也藏着舟山人的幸福。这条路,勾连着岛上的千家万户,也勾连着在外游子的乡愁——无论走多远,只要看到山间那熟悉的“银带”,就知道“家到了”。它不是最宏伟的交通工程,却是舟山交通精神的起点:以坚韧为斧,以执着为凿,在山海间劈开一条希望之路。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盘山公路

跨海大桥的脊梁

用钢铁书写的英雄志

如果说盘山公路是舟山交通的“毛细血管”,那么跨海大桥就是支撑起舟山发展的“脊梁”。远眺,舟山跨海大桥如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东海之上,车流如织,灯火璀璨。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巨龙”的诞生,曾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台风、巨浪、复杂的海洋地质,每一项都像是横在交通人面前的“拦路虎”。

作为我国第四大岛,舟山处在东部海岸线和长江出海口的组合部,扼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的“T”型交汇要冲,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辽阔腹地。但是作为海岛城市,舟山本岛与其他地区的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跨海大桥

1999年9月动工建设的舟山跨海大桥全长46.29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以其规模浩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风环境恶劣等特点堪称是对我国桥梁建设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新挑战,整个工程共由五座跨海大桥组成,起于舟山本岛,途经里钓、富翅、册子、金塘四岛,跨越多个水道和灰鳖洋,至宁波镇海登陆。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通车仪式结束后部分车辆驶上西堠门大桥,历经十年时间建设的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全线试运营通车。

当第一辆汽车驶上大桥时,现场的建设者们忍不住欢呼雀跃,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座桥,连接了舟山与宁波,连接了舟山和世界。它的通车,彻底结束了舟山“舟楫往来”的历史,让舟山融入了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海鲜通过大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游客们驾车来舟山看海,岛民们去宁波购物、就医、上学,再也不用受“隔水”之苦。

这座桥,不仅改变了舟山的交通格局,更改变了舟山人的生活。它用钢铁的坚硬,诠释着交通人的柔软——对舟山的热爱,对人民的责任。它是交通人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丰碑,也是舟山交通精神的升华:以创新为帆,以担当为桨,在惊涛骇浪中架起一座跨越梦想的桥。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跨海大桥

甬舟高铁的脉动

用速度迎接未来

甬舟高铁的施工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正在为“高铁通舟山”的梦想而奋斗。如果说跨海大桥让舟山“走出去”,那么甬舟高铁将让舟山“跑起来”——它不仅是一条更快的通道,更是舟山拥抱未来的新起点。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建设中的甬舟高铁

甬舟高铁的建设难度,丝毫不亚于跨海大桥。线路需要穿越多个岛屿,跨越复杂的海域,还要面临台风、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建设者们创新采用“海上架梁施工技术”,减少海上施工时间,保护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位环保工程师,每天都会去施工现场周边的海域监测水质和海洋生物情况,他说:“我们要建一条‘绿色高铁’,既要让舟山跑得快,也要让东海的水更清、鱼更多。”

技术创新是甬舟高铁建设的“关键词”。为了实现高铁在海洋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技术团队研发了“海洋环境下高铁轨道防腐蚀技术”,让轨道在盐雾环境下也能长期稳定使用。一位技术负责人说:“我们要让甬舟高铁不仅‘跑得快’,还要‘跑得稳’,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安全与舒适。”

建设者们的付出,同样让人感动。每逢春节,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大部分建设者选择留在工地过年。除夕夜,工地上挂起了红灯笼,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虽然不能和家人团聚,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一位来自四川的建设者说:“等高铁通车了,我要带着家人坐高铁来舟山,看看我建的高铁,看看这片美丽的海。”

如今,甬舟高铁的建设正加速迈进,预计2028年正式通车。届时,从舟山到宁波只需半小时,到杭州只需1小时,舟山将真正融入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

可以想象的未来:高铁呼啸而过,带着舟山的海鲜、舟山的美景、舟山人的梦想,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而远方的人们,也能乘着高铁,来舟山看日出、听海浪、品海鲜。

这条高铁,是舟山交通精神的延续:以创新为翼,以奋斗为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它不仅是一条速度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它承载着舟山人的未来,也承载着交通人“造福万千人民”的使命。

文化溯源丨山海回响处,通途映初心——俯瞰舟山交通的时代史诗

建设中的甬舟高铁

山海不负追梦人

盘山公路的灯火、跨海大桥的霓虹、高铁工地的焊花,交织成一幅温暖而充满力量的画面。这条路、这座桥、这条高铁,是舟山交通发展的缩影,也是交通人精神的见证——他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东海之滨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

交通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交通人骨子里的坚守与担当。它是老工程师在悬崖上紧握的测绘图纸,是焊工师傅脸上的水泡,是年轻技术员在施工船上的坚守;它是盘山公路的坚韧,是跨海大桥的担当,是甬舟高铁的创新。正是这份精神,让舟山从“海岛孤岛”变成了“交通枢纽”,让舟山人的生活从“行路难”变成了“出行易”。

山海不负追梦人,通途不负赤子心。站在仰天碗上俯瞰,这片海、这座岛、这些路,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就没有跨不过的山海,就没有建不成的通途。而那些默默付出的交通人,就像仰天碗上的明灯,照亮了舟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照亮了万千人民通往幸福的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