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14:27 6 admin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8期

文—何立轩

我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大三年级的一名本科生。今年暑假,怀着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对祖国西藏地区发展的关切,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星火计划”实践支队,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与其他同学一道,第一次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的旅程。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何立轩

飞机降落在林芝米林机场,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想把高原的气息尽数纳入肺中。这里的空气清冽、干净,带着一股淡淡的、混合着青草与湿润泥土的芬芳,瞬间涤荡了长途飞行的疲惫。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而下,洒在身上,温暖而纯粹,不带一丝都市的燥热。远处的雪山,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勾勒出祖国边疆庄严而圣洁的轮廓。走出机场,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公路两旁的青稞田泛着绿色的波浪,远处山谷里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尼洋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宽阔的河谷中蜿蜒流淌——这里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冷神秘,反而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瞬间抚平了我内心因初到高原而产生的些许不安与紧张。

这片土地以一种超乎想象的亲切与丰饶,迎接了我们的到来。我知道,一段深刻而难忘的旅程,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我们在林芝的实践,聚焦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与科技发展。在这里,我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现代科技与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度融合。

第一站,我们来到喜马拉雅科研中心。接待我们的是科研中心的负责人,他没有带我们直奔生产线,而是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高原植物课。

他指着展厅里精心制作的植物标本和高清图片,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是红景天,它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流石滩,那里氧气稀薄,紫外线辐射极强,昼夜温差巨大。为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它体内积蓄了强大的抗氧化和自我修复能量;这是雪莲花,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绽放,拥有惊人的抵御严寒和修复损伤的能力”

听着他的讲解,我仿佛可以透过那些标本,看到了一株株顽强的生命,在严酷的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与天地抗争、努力生长。这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学知识,而是一个个关于生命韧性的壮丽诗篇。

随后,我们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那些在课堂上熟悉的精密提取设备、色谱分析仪、超净工作台,此刻正安静地运转着,将来自高原的生命宝藏,通过现代科技转化为一瓶瓶功效卓越的产品。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不仅从高原获取原料,更致力于保护这里的生态。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他们在实验室内成功实现了许多珍稀物种的规模化培育,既满足了生产需求,又从根本上避免了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摘。企业还专门聘请了许多当地的藏族同胞参与原料的勘探和采摘工作,并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藏族员工在加入团队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牧民,如今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采集专家,能精准地识别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最佳采摘部位。这份工作不仅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让他对自己家乡的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自豪感。

离开科研中心,我们去了另一家生物科技企业——这家企业专注于从西藏特有的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研发香水、精油等产品。在产品体验间,当工作人员将一款以高原雪松和杜鹃花为基调的香水轻轻喷洒在空气中时,一股清冷、纯净而又富有层次感的气息瞬间包裹了我们。那味道,让我想起了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摇下车窗时闻到的山林的味道。原来,这片土地的气息,也可以被如此诗意地转译和封存。

这两家企业让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利用资源,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与这片土地的生态进行对话。它们的发展模式,深深根植于对西藏自然禀赋的尊重与敬畏之上。

如果说走访两家企业让我感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执着,那么在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见闻便让我对藏区人民的智慧与坚守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

藏族农业技术员格桑群培带着我们走进一片桃林,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黄桃,散发着香甜的味道。他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脚下这片沃土,在几十年前曾是一片乱石密布的荒滩,是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才让这里变成了今天这样“瓜果飘香”的宝地。他指着远处的一块展板告诉我们,这片土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西藏军区生产建设时期。听到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从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屯垦戍边,到如今新时代的科技兴农,这片土地上,流淌着几代人奋斗的汗水,也凝结着生生不息的建设精神。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了解特色水果种植技术

在园区的渔业养殖基地,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一个巨大的温室里,一排排巨大的蓝色生态循环水箱整齐排列,里面游动着各种鱼类。智能化的增氧和水质监测设备正在安静地工作。这很难让我想象自己身处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上。格桑师傅介绍说,他们自主研发的“微孔增氧”技术,有效解决了高原缺氧环境下水产养殖的难题,这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听到这,我问格桑师傅:“您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吗?学习这些现代农业技术困难吗?”

他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挠了挠头说:“我就是本地人。一开始确实难,很多东西都没见过。但是园区派我们去内地学习,有专家手把手地教。现在这些设备的操作,我基本都会了。看到自己种出的水果、养出的鱼,能卖个好价钱,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再辛苦也值得。”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调研渔业养殖基地的智能设备

从他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政策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用劳动和智慧建设家乡的实践者。林芝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边疆地区应用的广阔前景,也引发了我作为一名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思考。一路所见到的高原科技的核心价值,是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度开发。这让我联想到,在电子信息领域,我们同样可以为这片土地做很多事情。西藏地域辽阔,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的人工巡护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套基于低功耗物联网和无人机技术的广域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在关键区域部署传感器节点,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气象信息、野生动物活动等数据,再通过无人机进行高精度图像采集,结合智能算法分析,就可以为生态保护和气候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参观并听取负责人对无人机的介绍

进一步想,在西藏这样的地区推广技术,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外部模式复制过来。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技术方案的设计,应该从一开始就将本地居民的需求和智慧纳入其中,追求人与自然、科技与传统的和谐共生。我们培养的技术人才,不应仅仅是冷冰冰的工程师,更应是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社会建设者。这次实践,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思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将是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告别林芝,我们乘坐火车前往拉萨。火车沿着河谷一路向西,远处的山峦也变得越来越雄伟、硬朗。同行的同学忽然发出一声惊叹:“快看那座山!”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视线越过前方的遮挡,一座巨大的、铁青色的山体,就这么毫无征兆地闯入了我的视野。

它不像我以前见过的任何一座山,没有平缓的过渡和植被的覆盖,就那么直愣愣地从平地上矗立起来,像一块被巨斧劈开的钢板,棱角分明,带着一种威严肃穆的庄严感。拉萨周边的山,大都如此。它们沉默、刚硬,仿佛是这片高原的忠诚卫士,亿万年来,就这么静静地守护在这里。

我忍不住分析起来:“你看这山脊的形态,肯定不只是风化形成的,地质运动一定非常剧烈。”同学们听了我的这番有卖弄地理知识之嫌的评论,忍俊不禁。但我的确对西藏的山有种特殊的情感,这或许源于高中时做过的无数道关于青藏高原的地理题。当那些书本上的名词——“板块挤压、断裂抬升”,以如此具体、如此震撼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与现实连接的奇妙感受。这些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边疆的刚强脉搏,这是大自然的脉搏。

在拉萨的几天里,我们还走访了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藏药企业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药监局,我们了解到,为了保障高原地区人民的用药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先进的检验设备和严格的监管体系,为藏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在甘露集团,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藏医药的历史博物馆。藏医药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理论核心是著名的《四部医典》;在集团的讲习场所,我们坐在古色古香的藏式课桌前,想象着当年的学徒们就是在这里,聆听上师的教诲,学习救死扶伤的古老智慧。

一位年轻的藏族研究员接待了我们,他从平原地区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藏药传承研发事业。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一边是墙上悬挂的、描绘着人体经络和草药形态的古老唐卡,另一边则是现代化不锈钢生产线——这种古老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再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符号,而是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保护和传承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去西藏,看见“共建”与“相融”的力量

体验甘露医药集团藏医药讲习场所

在紧张的实践活动之外,我们也有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一个下午,我和同学惊喜地在手机地图上发现了共享电动车。我们俩立刻决定来一场“拉萨城区骑行”。我们骑着车,穿行在布达拉宫的红墙之外,也穿行在寻常藏民的生活小巷之中。风从耳边吹过,带来了远处寺庙的钟声,也带来了街边甜茶馆的谈笑声。这种感觉棒极了,我们暂时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回程时,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一位藏族大哥,壮硕、黝黑,笑起来很爽朗。得知我们是来实践的大学生,他打开了话匣子。“你们来对了,现在的拉萨,一年一个样!”他一边开车一边说,“我小时候,哪里有这么好的路啊,都是土路。现在你看,到处都是柏油马路,立交桥都修起来了。我的车子也从以前的拖拉机换成了这台新能源车,都是有补贴的。”他指着窗外的一所漂亮的学校说:“那是我女儿的学校,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她现在学藏语、汉语,还学英语。老师还说她画画有天赋,以后想让她去考内地的美术学院。”

藏族大哥的话语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从他的讲述中,我听到了一个普通拉萨市民的心声,也看到了国家发展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留下的温暖印记。那一刻,我觉得,任何一位中华民族的勤劳儿女,也许平凡,也许朴素,但都在用自己的双手,积极地参与并塑造着这个时代,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幸福生活的享有者。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中国人的力量,根植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而当我站在雪域高原上,被那些沉默而雄伟的群山环绕时,我好像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它宏大、深沉,跨越了时空。我意识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藏,是历史长河中无数力量交汇、融合的结果。从文成公主进藏,到清朝政府设立驻藏大臣;从十八军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到一代代援藏干部和建设者的无私奉献。一代代人,一代代中华儿女,就像涓涓细流,汇入历史的长河,登上这世界屋脊,共同浇灌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次实践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精神洗礼。我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看到了科技创新为西部发展注入的澎湃活力;我更看到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画卷。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论文里,更应该应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对我而言,“社会实践”意味着一次次宝贵的出发,去邂逅城市与乡村、沃土与边疆;意味着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土地,躬行面对真实的问题,用心去感受一个更立体、更多维的中国。这次西藏之行,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用自己所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为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朱玉芳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