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排行榜 2025年09月01日 11:16 3 admin

“七褒城八勉县十五六天到广元,一个来月到成都,好汉不下川,好女不出川。”

——这是那赶马车的时代留下的顺口溜。

没有飞机火车,大家都得从川陕公路旁的张良庙过,于是张良庙的名人题字就多了。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据说张良庙原来在紫柏山上,明清的时候才搬下来的,搬迁的那个人,真是个人才。

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了,以前也写过一篇,时隔多年心态不一样了,内容自然也就不一样。

当年我写蜀道系列还感慨:蜀道上的人不是为名就是为利,最后一篇却写了一个不为名利的隐士。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真的是这样吗?

张良是从壮士、谋士最后才变成一个隐士,他不重名利,是因为名利对他来说已经是身上的污垢——就像姓马的说他对钱的看法。

张良已经是“帝王之师”了,《史记》中说他“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他还想干什么?

我们一个小老百姓,啥还没有见过吃过,却说退隐当神仙,那最多叫做“躺平”。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明赵贞吉,清于成龙、林则徐,民国冯玉祥、杨虎城、孙蔚如、白崇禧、陈立夫、何应钦……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咱就是进了看热闹来了,这热闹看的有点大:门票50元,比当年贵多了。

张良庙是张良的好子孙张鲁占据汉中时修的“汉张留侯祠”,人已有名,子孙后代就多。留坝县的“留”字,就是因“留侯祠”而得名。

留坝的张良庙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不过,“留侯祠”差一点变成了“和尚庙”。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清代名臣兵部尚书、御史于成龙一过张良庙,这里是道人守香火,二过张良庙,道人换成了僧人,张良圣像换成了释迦佛像。

老于心里就不高兴了:逐出僧人,重修大殿,重塑张良金身,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招募全真道人看守香火。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你看看,张老爷子的地盘差一点保不住,多危险。

张良庙现在都是明清老建筑,从山门到里面的各个殿堂,很古朴。

从个精致的砖门楼进去,第一看到的是灵官殿,然后是三清殿。在其他地方这都是主殿,香火很旺的,但是在张良庙这里,大家就有些敷衍了。很明显,张良的名气太大了。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这边大门上的匾额是“帝王之师”。

古往今来,能成为帝王之师的屈指可数,李白为此奋斗了一辈子,60多岁了还“聊发少年狂”的上前线,不就是为了这个名头吗?

李白一生说要做神仙做神仙的,没有当帝王之师前,他是放不下这个执念的。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到张良庙,一定是要读碑的——前面说了,咱是看热闹的,看看这些名人的热闹。看名人留下的碑就是看热闹,除了米芾的那个“第一山”,有这个的太多了。

拜殿里石碑多,其中两块尤其有名,一块是1915年,冯玉祥时任北洋政府少将旅长,驻扎西安拜谒张良庙时所题的一副对联: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忠臣,千古犹存凭吊所;

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石碑修改处据说是冯玉祥第二次来的时候,自己改的。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还有一块是于右任题写的“二绝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在万马齐喑的时候,敢于刺杀始皇帝;在身处人臣之最的时候,却毅然放弃了所有。

你看看,一句都不提张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事情。

大殿上面是清于成龙所题“相国神仙”四个大字,前面已经说过,这里略过。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右手进北花园,这里有奇花异草,特别是著名的“紫柏树”。

这紫柏真是很奇特的一种树,二三百年树龄,就是“一级”保护?有人说紫柏山就是因为满山紫柏树而名,但是现在整个山上就剩下这里的五棵宝贝,不知真假。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这棵接满果实的猕猴桃树,也是有些年龄了,还有旁边的黄杨紫薇。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北花园最有名的石碑就是拜石亭前,陕南镇守使管金聚1919年写着“英雄神仙”四个颜体大字。

古来英雄不少,神仙也不少,但是能被称为“英雄神仙”的,也只有张良张子房一人了。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拜石亭中有一碑,也值得说说:

“紫柏山前车马道,道上红尘灭飞鸟。尘里行人不知老,歇来几度怀山好。年少怀山心不了,年老怀山悔不早。君不见京洛红尘多更深,英雄着地皆平沉。”

这首《怀山好》是明朝隆庆间,礼部尚书及文渊阁学士赵贞吉告老还乡,途经紫柏山,在这里停留坐馆讲学时留下的慨叹。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旁边张良那个生平展就不说了。从回云庭上去,就是授书楼,途经草亭,三面竹树环合,一面石阶朝上。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这里石刻颇多,有很多名人的刻石,比如高树勋留下的“扫除倭寇,再来作伴”,孙某留下“大勇若怯”,“小诸葛”白某留下的“宁静致远”。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这个被好多人认作“许三多”的题刻,其实是“陈立夫”,他题写的是“成功不居”。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这个补写的落款也有意思。署名曾被毁,后有好事者联系到陈立夫,陈欣然补写,也可算是“补了”历史的一个“补丁”。

授书楼两层,是张良庙最高处,能看到川陕公路来往车辆行人。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授书楼下来的石径旁有一石鱼,也有故事。说碧波仙子也羡慕紫柏山这块洞天福地,化身石鱼,长居于此。

“摸摸鱼头,吃穿不愁;摸摸鱼背,荣华富贵;从头摸到尾,一生不后悔”,都不知道从那里学来的顺口溜。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我第一次在张良庙看到“拐拐竹”,感觉真是奇异,后来在其他地方也看到不少。

拐拐竹在根部先会拐一个弯儿,然后往上才直直生长。竹子宁折不弯,寓意正直,但是张良庙的竹子却“拜倒”在张良脚下,就像草亭上的对联:天下人间敬张良,地上万竹跪子房。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也是一个佳话。

从五云楼辟谷亭转出来,还看到一棵挂甲垂柏和一棵娑罗树。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辟谷亭旁边有个展厅,展示了张良庙和古蜀道的一些物件资料。

里面这幅图号称“全聚德”。紫柏山和紫关山围成一个圈椅,张良庙就在圈椅的钳口,张良庙位置就处于“五龙聚首”之地。五个山峰,五条河流相聚,这里聚财、聚福、聚运、聚命、聚气,正儿八经的“全聚得”。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可惜,张良功成而退,但是他的儿子张不疑却贪恋官爵,参与到朝廷斗争,最后削爵散财,成为一个在守城门的打更人。

这又如何说?

蜀道上的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来这里拜谒,但我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从张良庙出来,看紫柏山头的万年雾聚雾散,想蜀道路上千年人来人往。人家张良张子房是功成身退,咱二笔先生没“功”,谈何“退”?

唉,咱就是个看热闹打酱油的。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