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摸了三叠纪古生物的浮雕,吃了贞丰糯米饭,还看了世界第一高桥,不知不觉过了5个小时,早忘了原本只是看这里人多想来凑个热闹。”站在云渡服务区的观...
2025-10-17 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大家能想到么?一个父亲,为了满足女儿的童话梦,亲手打造了偶一个童话王国,但转眼间却成了网友口中的“阴间景区”!
丽江某个“儿童乐园”,因为几段加了滤镜的视频,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到底是网友恶意丑化,还是它本身就长这样?
“白天去都后背发凉!设计师怕不是对童话有误解?”“这哪是童话?分明是童年阴影!”
“设计师自己女儿敢在这过夜吗?”“丽江古城怎么混进一个‘恐怖谷’?”
网友的吐槽,肯定也是大多数游客的想法。
确实,网友吐槽它“阴间审美”,“恐怖片的现场”,也是人之常情!但景区却委屈喊话:拜托各位游客,挑个晴天再来吧!
好家伙,“晴天滤镜”都成景区刚需了?这届设计师的脑回路,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说道这个游乐园景区,其实是设计师乔小刀,为自己女儿打造的儿童梦幻乐园。
有争议的几个作品,全是废铁打造的艺术装置,设计师说: “诡异感” 多半是某些短视频博主恶意调色的锅!
景区工作人员回应“建议晴天前往”,这就像“东西不坏,是游客用的不对!”其实设计再有个性,毕竟景区要大众能接受才行。
给女儿建童话王国,这动机大家应该都能尊重,但人家游客花钱是来开心的,不能每个人都跟你女儿一个审美的!
其实,一切的导火索,都源于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装置。一截长达八米的蜿蜒造物,由生了锈的铁皮和钢筋七拼八凑而成,在视频里被冠以“人体蜈蚣”的骇人名号。
还有一座锈迹斑斑的女孩雕塑,三张面孔,眼神却同样空洞得让人发毛。配上吱呀作响、自动开合的窗户,以及蒸汽朋克风的黑猫,评论区的关键词迅速被“童年阴影”、“寂静岭”和“恐怖谷”占领。
这乐园的砖瓦,不是水泥和塑料,而是他从各处搜罗来的废铜烂铁。乔小刀的创作理念,一向是“废铁美学”和“宫崎骏式的治愈”。在他看来,“童话不是迪士尼同款,而是把大人遗忘的童年捡回来。”
所以,这个乐园里的一切,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是他童年记忆的复刻。那个被骂得最惨的“三面女孩”,三张脸上其实分别刻着东巴文里的“日、月、星”,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深的祝愿。
而那条骇人的“人体蜈蚣”,肚子里根本不是什么恐怖的东西,而是一台泡泡机。一到节假日,它就会一边“吐泡泡”,一边“喷火”,寓意是让人们把压力和烦恼统统释放掉。
这哪里是恐怖片,这其实也是一个硬核老爸的浪漫。
整个园区,都贯彻着这种“变废为宝”的环保巧思。摩天轮是用废旧轮胎搭的,旋转木马的扇叶来自旧电风扇。
除了那些引发争议的装置,这里还有能投射出璀璨银河的“星空屋”,挂着风铃叮当作响的“云朵秋千”,以及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蘑菇城堡”。
可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充满善意和巧思的私密表达,怎么就成了公众眼里的“阴间玩意儿”?答案,或许就藏在短视频的传播逻辑里。
在那个“十秒钟必须抓住观众眼球”的短视频世界,创作者的内在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被彻底“转译”了。
那些刷屏的视频,无一例外都用上了阴暗的滤镜,配上了惊悚的背景音乐,再加上“丽江惊现阴间景区”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已经不是客观记录,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二次创作。
视频的拍摄者,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那些在特定角度和光线下最容易引发不适的元素,而作品的互动功能、背后的寓意、晴天下的色彩,则被完全剥离。
当景区方面下场回应,他们的辩护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核心论点有两个:一是网络图片经过了“恶意调色”和夸大。
二是反复强调“务必晴天来”,声称在阳光下,这里色彩鲜明,出片率极高。那个蒸汽朋克风的黑猫,在晴天时显得呆萌可爱,阴天则诡异丛生。
如果乔小刀的这些作品,被放置在纽约的艺术博物馆,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在美术馆里,观众带着探索和解读的预期而来,一件引发不适、挑战常规的作品。
但“荒野之国”不是美术馆,它是一个对外售票的商业景区。游客,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是抱着寻找快乐、放松身心的目的来的。他们购买的不是一次艺术熏陶,而是一种服务体验。
在这个场域里,公众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是第一位的。
说白了,艺术品可以不为观众的情绪负责,但旅游产品必须。在美术馆里引发观众的思考甚至不适,可能是作品的成功。但在一个主打“童话”和“亲子”的景区里吓哭了游客,那就是一次运营事故。
专家指出,公共文旅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确保安全舒适,其次才能是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当这两者产生冲突时,天平应该倾向哪一边,不言而喻。
更何况,这个景区还开在了丽江。丽江这个名字本身,就背负着一种“期待枷锁”。游客心中对它早已预设了“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的刻板印象。
此前,丽江就因为“法国小镇”、“夜店风灯光”等项目多次陷入审美争议。
这不仅仅是“荒野之国”一个项目的困境,更是整个丽江文旅产业在寻求创新和突破时,必然会面临的“困境”。
随着讨论的深入,声音也开始分化。一些人认为,将自己看不懂的东西一概打上“阴间”、“恐怖”的标签,是一种粗暴的“审美霸凌”。他们认为,审美是多元的,不应该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确实,也有不少亲自去过现场的游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馈。他们中不乏带着孩子的家庭,认为这里虽然“奇怪”,但也“很开心”。
他们看到了废旧材料的再生之美,感受到了设计师的童心和创造力。在他们眼里,这里不是“寂静岭”,而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乐园。
这场风波,表现出当下文旅产业面临的深层矛盾:究竟是该迎合大众化的审美,还是该坚持个性化的表达?是追求打卡热度,还是该深耕文化内涵?
当游客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和导览的情况下,单凭直觉去面对这些视觉冲击力极强的作品时,产生误读和恐惧几乎是必然的!
事后,景区发布了道歉声明,并着手拆除部分争议最大的作品。这个举动,既是向汹涌舆论的妥协,也让人感到一丝遗憾。一个充满原创精神的探索,似乎就这样草草收场。
然而,换个角度看,这场“被骂出圈”的事件,也并非全无益处。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争议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传播力。如果没有这场风波,“荒野之国”和它所倡导的“废旧再生”理念,或许永远无法获得如此大范围的关注。
被看见,总要付出代价,哪怕这代价是被误解。
这场关于“阴间”与“童话”的审判,最终没有赢家。它提醒我们,与其急着站队,用“好看”或“不好看”来下定论,不如退一步思考,这场风波到底暴露了什么?
它暴露了先锋艺术在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时的水土不服,也暴露了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异类”时,本能的恐惧和排斥。
景区的应对,或许可以更主动一些。与其被动地祈求一个晴天,不如主动去搭建沟通的桥梁。
加强导览解说,普及创作背景,甚至可以为不同的游客群体设置不同的游览路线,比如亲子路线可以巧妙地避开那些可能引发不适的区域。
引导游客从纯粹的“惊吓”,走向深度的“理解”,才是弥补的有效方式。
我们想想北京那座曾被无数人吐槽的“大裤衩”建筑,如今不也成了公认的城市地标吗?审美,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磨合。
至于丽江的“荒野之国”,它的未来是会彻底迎合大众,还是在争议中找到一条更聪明的生存之道,我们只能把答案留给时间!
相关文章
“在这里我摸了三叠纪古生物的浮雕,吃了贞丰糯米饭,还看了世界第一高桥,不知不觉过了5个小时,早忘了原本只是看这里人多想来凑个热闹。”站在云渡服务区的观...
2025-10-17 2
金秋十月,正值大理喜洲稻田一片金黄翻涌成浪,“喜洲号”“有风号”小火车满载游客在稻田间穿行,形成独特的移动风景线。作为目前大理保存完好的白族聚居城镇,...
2025-10-17 2
在城厢古镇的西街,一座由旧日粮站改造而成的市民驿站已正式开放国庆期间的城厢古城西街人流如织,青石板路上游客络绎不绝。在这片热闹之中,新近开放的古城驿站...
2025-10-17 3
当生活的压力无孔不入,重庆的年轻人发现了一个“结界”——那些藏在繁华深处的寺庙。它们大隐于市,是快节奏生活中的“暂停键”,推开门,便是另一个宁静平和的...
2025-10-17 3
10月7日晚,达州东部经开区“喝彩川超·经彩双节”促消费活动最后一位价值800元“消费幸运奖”得主站上领奖台,现场欢呼声与掌声交织成潮,为这场持续9天...
2025-10-17 2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型共说清闲话。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秋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天气渐凉就开始...
2025-10-17 1
客运长途汽车查询,实时查询班次、票价、车站等信息 1、客运长途汽车实时查询班次、票价、车站等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在线平台查询 平台选择:可以选...
2025-10-17 1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又到“汴”地黄花分外香的时候。10月18日,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将在八朝古都正式拉开大幕,280万盆菊花将布置在主会场...
2025-10-1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