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3日 14:27 2 admin

宋东泽

国庆佳节,我再次踏上登临塔山之路。细数下来,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与这座沈南名山相遇。总是想从地理空间中的战略意义、山城防御体系与生存逻辑,揭开这座 “北国江南” 背后尘封的历史密码。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历史地理视角下的塔山山城

塔山,又名龙虎山,坐落于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屯镇,曾是当之无愧的 “沈南第一名山”。其 “北国江南” 的美誉,不仅源于山水相映的自然景致,更暗含着地理区位与人文历史的深度交融。昔日山门处悬挂的楹联 “山城水城山清水秀,龙山虎山虎踞龙盘”,横批 “北国江南”,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塔山 “山 - 水 - 城” 相依的地理格局 —— 东西五峰连绵,沙河如碧带环绕山脚,烟村错落其间,苍岩峭岩构成天然屏障,左侧流水蜿蜒若青龙摆尾,右侧卧岗沉稳似白虎盘踞。加之山上宝塔矗立、佛殿高耸,怪石与石洞相映成趣,苍松古柏成林、俊鸟异兽群聚,“山峦清秀,风景奇幽,名禽对舞,鸟语花香” 的景象,既是自然地理的馈赠,更是古人利用地理环境营造人文景观的典范。

然而,在历史地理学视野中,塔山的价值远不止于风景。其最核心的身份,是高句丽时期的重要古城 ——盖牟城。这座山城的地理密码,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才被系统破译:著名学者李文信先生率领辽宁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塔山山城进行考古调查,不仅纠正了《辽海丛书》中关于 “盖牟、沙卑” 的记载谬误,更以实证提出 “盖牟城位于陈相屯东北塔山山城” 的核心观点,为我们理解高句丽时期的辽东地理格局奠定了基础。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山间古道,沿着古城夯土遗址走向

一、地理区位:沈丹线上的战略咽喉

从历史地理学的 “区位论” 视角看,塔山的战略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扼守沈丹线的关键位置上。沈丹线(沈阳至丹东)作为辽东地区南北向的重要交通廊道,在古代是连接辽河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军事、经济要道。塔山恰好位于沈丹线中段,北望沈阳(古候城),南接辽阳(古辽东郡治),东北可通抚顺(新城,高尔山城),西南能达鞍山(辽阳县),形成 “居中控驭” 的地理优势。这种区位使其成为高句丽时期辽东地区的 “交通节点型据点”—— 既可以监控沈丹线的人员与物资流动,又能快速联动周边城邑,形成战略呼应。

《新唐书》卷四十三记载:“自都护府(今辽阳)东北经古盖牟、新城(抚顺高尔山城)又经渤海长岭府五百里至渤海王城”,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盖牟城为关键节点的 “辽东 - 渤海” 交通线。由此可见,塔山(盖牟城)并非孤立的山城,而是高句丽整合辽东地理网络的重要一环,其区位选择直接服务于政权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与资源控制。此外,此地与汉代古城高显城(今苏家屯区沙河街道魏家楼子村)遥遥相望,互成掎角之势。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石头疑似经过打磨的痕迹

二、山城防御与生存:地形利用与地理适应性设计

“人地关系”是古人生存的重要智慧—— 即人类如何利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以适应生存与防御需求。塔山山城的建造,堪称高句丽人 “师法自然” 的典范,其防御体系与生存设计完全依托塔山的地形特征展开。

(一)防御:以山为险,因形筑城

考古调查显示,塔山山城整体呈 “簸箕形”,西高东低的地形本身就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坡度 —— 西侧高岗可阻挡来自西部平原的进攻,东侧低洼处则通过人工筑墙弥补地形缺陷。山城周长约一千米,东南侧留有一处豁口作为城门,这一设计并非随意而为:东南侧临近沙河,既是交通通道,也便于利用河流作为辅助防御;而豁口的宽度与位置,恰好能控制进出山城的唯一平缓路径,实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防御效果。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山上岩石资源丰富,曾一度作为采石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城的筑墙方式:高句丽人充分利用塔山的岩石资源,以当地盛产的花岗岩、石灰岩、玄武岩为原料,加工成梭形石、长方形石、大石板等形制,在山峰中脉外侧地带垒砌城墙;而对于本身陡峭的岩壁,则直接以 “山险为堑”,省去筑墙成本的同时,形成比人工城墙更难突破的天然屏障。这种 “因地制宜” 的筑城策略,既降低了工程难度,又最大化发挥了地形的防御优势,是高句丽山城 “地形适应性防御” 的典型特征。

(二)生存:水源、建筑与农业的地理适配

一座山城的长期存续,离不开水源、居住与粮食三大核心要素,而塔山山城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对辽东地理环境的精准适应。

水源管理是山城生存的关键。这里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严寒干燥,高句丽人针对这一气候特征,设计了 “开源 + 泄洪” 的双重水源体系:开源方面,一是利用山上的地下泉水,保证稳定的饮用水源;二是挖掘人工水井,补充泉水不足;同时,考虑到山上若种植农作物,还可通过囤积雨水的方式浇灌田地,实现 “雨水资源化”。泄洪方面,山城在东南城门处设置了与城门方向一致的 “水门”,配合多条排水管道与排水沟,在汛期来临时可快速排出雨水,避免城内积水。这种 “趋利避害” 的水源管理模式,完全契合辽东的气候与水文特征。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滚滚北沙河从山脚下流过,也成为防御的天然屏障

居住建筑则体现了对辽东严寒气候的适应。根据考古发现,盖牟城的建筑以 “半地穴式” 为主,辅以少量地上建筑。半地穴式建筑的优势在于:地下部分可有效抵御冬季寒风,减少热量流失;同时,建筑内配备的火道、火坑等取暖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冬季居住的舒适度。这种设计不仅 “方便实用、节省材料”,更关键的是适应了辽东 “严寒多风” 的气候特点,满足了驻军长期居住的需求,是高句丽人 “气候适应性建筑” 的代表。

粮食供给则依赖于 “山城 + 平原” 的地理联动。《资治通鉴》记载,唐军攻克盖牟城时,“获两万余口,粮十余万石”。若仅依靠山城本身的土地,绝不可能支撑如此庞大的人口与粮食储备。这说明,盖牟城的生存逻辑是 “以山城为军事屏障,以山下平原为农业基地”—— 高句丽人在山上驻军防御,在山下平原发展种植业,通过 “山地 - 平原” 的地理互补,实现 “军事防御” 与 “粮食自给” 的双重目标。这种 “山城平原一体化” 的生存模式,正是高句丽人对辽东 “山地环绕、平原相间” 地理格局的深度利用。

三、历史地理变迁:从高句丽据点到唐辽遗迹

塔山(盖牟城)的地理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被重塑,其变迁轨迹折射出辽东地区的政权更迭与地理格局演变。

(一)高句丽时期:辽东扩张的战略支点

东晋后期,辽东地区陷入后燕与高句丽的争夺之中。高句丽政权为实现向辽东的扩张,亟需在辽河以东建立稳固的据点。塔山的地理优势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一方面,其 “沈丹线咽喉” 的区位可监控后燕的动向,阻挡其向辽东半岛的渗透;另一方面,“山城 + 平原” 的模式能支撑长期驻军与统治,为高句丽进一步控制辽东奠定基础。

自公元 404 年高句丽占据沈阳地区,至隋朝初期,近 200 年间,盖牟城与石台子山城、汉魏玄菟郡旧城共同构成了高句丽管理沈阳地区的 “地理统治网络”。这一网络不仅保障了高句丽在辽东的统治稳定,更促进了沈阳地区的经济恢复、民族融合 —— 山下平原的种植业发展,吸引了不同民族在此聚居;沈丹线的交通优势,推动了物资与文化的交流,使盖牟城成为辽东地区 “人地关系” 互动的核心节点。

(二)唐王东征:地理节点的政权易手

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李世民亲率大军讨伐高句丽,盖牟城成为唐军东征的重要目标。从历史地理学视角看,唐军选择先攻盖牟城,正是看中其 “沈丹线咽喉” 的区位价值 —— 攻克盖牟城,即可切断高句丽与辽东半岛、渤海地区的联系,为后续攻占辽阳、抚顺(新城)扫清障碍。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山城土夯址

《资治通鉴》对此次战役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盖牟城的地理重要性:“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丽盖牟城”“李世勣等拔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既说明盖牟城的规模与战略地位,也反映出其 “山城平原一体化” 的生存模式仍在有效运转;“莫离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则体现了高句丽对盖牟城的重视,试图通过增兵守住这一关键节点;而唐军攻克后 “以盖牟城为盖州”“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则标志着盖牟城从高句丽的战略据点,转变为唐朝管理辽东的行政节点,其地理功能从 “军事防御” 转向 “政权统治与人口管理”。

(三)唐辽以降:地理记忆的遗存与消亡

唐以后,塔山的地理功能逐渐从 “军事 - 行政节点” 转向 “人文景观节点”。山上的古塔便是这一转变的见证 —— 关于古塔的建造年代,有 “唐东征后所建” 与 “辽代所建” 两种说法,但无论哪种,其建造都依托于塔山的地理高度:七层六方砖石结构,塔基与塔身融为一体,拱形宝盖刻有花纹、璎珞佛与飞天舞姿图,空心铁球置于塔刹以避雷电。古塔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成为塔山 “地理地标”,站在塔顶可俯瞰沙河平原与沈丹线,延续了塔山 “登高望远” 的地理特质。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山脚下北沙河岸边的石头

遗憾的是,这座承载着唐辽地理记忆的古塔,在 1946 年毁于战火;而曾经的山城、佛殿,也在岁月侵蚀中逐渐湮没。如今,我们只能从考古遗迹与文献记载中,拼凑出盖牟城的地理轮廓 —— 山城中出土的灰色硬砖、带莲花纹的筒瓦与板瓦(印证高句丽密封式温火烧制窑炉的技术进步),散落在林间的半地穴式建筑遗址,东南城门处的水门遗迹,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座山城曾经的地理辉煌。

四、今时考察:地理遗存的新发现

此次登临,除了对历史地理的梳理,我还在山沟中意外发现了一件白瓷碗的底部残片。从残片来看,其胎质较细,火候较高,胎面挂白陶衣,碗底圈足呈褐色。结合辽东地区的陶瓷发展史与塔山的历史脉络,这件残片很可能属于辽金时期 —— 彼时塔山虽已不再是军事重镇,但作为沈南地区的人文景观节点,仍有人类活动痕迹。这一发现,为我们研究塔山在唐辽以后的 “地理生活化” 提供了实物佐证,也让这座古老山城的 “人地关系” 故事,多了一抹鲜活的细节。

沈阳塔山寻宝记——历史地理视域下

山沟里冲出的白瓷片

薄雾濛濛中,我行走于塔山的山林之间。古松依旧,老树缠藤,古塔、古寺、古城都已化作历史云烟。俯仰之间,千载已逝,塔山的地理价值从 “战略咽喉” 到 “人文地标”,再到如今的 “历史文化遗址”,其变迁不仅是一座山的故事,更是辽东地区 “人地关系” 演进的缩影。作为考察者,我们既是历史地理的探寻者,也是地理记忆的传承者 —— 唯有深入挖掘这些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历史密码,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山、一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