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李道哲埃隆·马斯克——这位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特斯拉CEO,竟出人意料地点赞了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
2025-11-09 5
1960年,陈掖贤写信批评了“大跃进”时期的“公私不分”,居然没有被追究,毛主席只一句:“算了,不追究了。”不是没人认识陈掖贤,他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他的母亲曾用生命书写过民族的敬意,说这出身尴尬,没人敢反驳。可他到底为什么要那样做?之后日子怎么样了?许多人只觉得离奇。这个故事要真说起来,比电影还复杂。
陈掖贤其实名字里“宁儿”是纪念列宁。算不上多罕见的取名法,但那年1929年,母亲赵一曼在湖北宜昌生下他,她的信仰和时代气息混杂一块,正是“苏联”弄潮儿的劲头。可这种火热转瞬即冷。孩子不到一岁,母子两地天涯了。谁家的骨肉被战争撕碎会不心痛?赵一曼还是去了东北,投身抗战。不带走孩子,托付兄长。她给自己换了名字,以后世人只看到她是“赵一曼”。个中滋味,没人真懂吧!
陈掖贤在湖北,寄居大伯家。边长大,边体会寄人篱下的拘束。他自己记不太清母亲长什么样了。等赵一曼被日军抓住,为守口被杀时,陈掖贤也才七岁。那时他还蒙在鼓里,六年后才从父亲那儿得知母亲尸骨无存。甚至和父亲陈达邦,直到1942年才第一次见面。短暂相逢并没带来多少温情,父子终究像陌生人多些。后来,各有各的生活,父亲忙革命,孩子一个人待着。
有意思的是,陈掖贤知道自己母亲是赵一曼,竟是1956年,看了一部叫《赵一曼》的电影。他忽然成了烈士之子,身份和情绪都变了。这种由低微到荣耀的转变,来的又突兀又真实。陈掖贤开始自我加压,立志学母亲。他以此为傲,也在苦苦思考什么叫“革命精神”?看似坚强,其实对世界满是疑问。
许多烈士子女尝试低调过日子,陈掖贤却没那天分。他出身特别,命运又偏偏爱开玩笑,本来可以随波逐流,他偏不这样。他1958年大学毕业留校做老师,工资低,还挑食,面对北京特殊年代的物价,生活困苦。他和普通人没本质区别。他父亲离高层比较近,政协里工作,有特供福利。一顿饭改变了一切。
那天父亲硬拉着他去政协食堂。桌子上是肉是菜,外头人吃不上饭,这里却丰富的吓人。陈达邦自己夹菜,还劝儿子别客气。陈掖贤也确实没客气。可吃完饭,他就后悔了。罪恶感,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大伙苦成啥样,凭什么我能享受?母亲要知道了,会怎么看?只要安静下来,脑子全是那些浮现的画面。想问,没人能给出说明白的答案。领导只是空话带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思考也没停下来。陈掖贤愈发焦虑。有些道理,越想越糟心。他写信直问毛主席,把问题抛到国家最高处。他不是不知道风险。可他相信自己有理由,烈士的儿子,说话就得直。
信很快摆在毛主席案头。据说内容颇多尖刻,甚至用了古诗嘲讽现实。不管对错,这件事本身就够胆大的。当时管控很严,这样的信被发现大概率走霉运。毛主席先是皱了眉,读完信后状况变幻。等秘书通报“写信者乃赵一曼之子”,气氛静止了一瞬。
毛主席在许多重大关头,都展现过一种超乎寻常的包容和分寸。这件事上,他没有追问责罚。陈掖贤最终没有遭到任何处罚,就凭主席一句“算了,不追究了”。算了?不追究?彼时人心浮躁,批斗风尚正浓,这样的处理简直匪夷所思。有人觉得这样处理不公,烈士之子是不是有特权?有人又说,主席其实颇有远见。两个看法,换我也拿不准。
事实上,宽容只是表面,背后是承认“现实并非完美”,也是对伤痛的接纳。毛主席可能懂得,陈掖贤的问题不是独有的,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广大人的情绪表达出来罢了。风头过去,陈掖贤孤僻的个性并未变,有些倔强反而加深。他常言不合时宜,其实骨子里是没法适应环境。他因为激烈直率屡屡惹祸。工作上被批评中过几次,据说还因此被调动岗位。生活也开不了窍,婚姻失败了,两女儿托人养活,从未有完整家庭感。父亲1966年过世,让他彻底陷进郁结。
到1982年冬,陈掖贤自尽时,他才五十三岁。别说别人,陈掖贤最后也未必看明白自己为何如此纠结。他留下遗书和那封旧信,都成了研究历史时可感可叹的注脚。那些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一个普通烈士子弟身上形成浓缩。甚至,我都觉得,或许“算了,不追究了”这句话里才藏着最深刻的东西。不想让这件事再起波澜,也是准确选择吧。
时代风暴中每个人都摇晃不止。陈掖贤的彷徨、质疑、甚至自我否定都在折射大势的转折。看起来他受宠又孤独,既执着又无依,像个矛盾体。可其实,这类“问题孩子”当下也不少见。如今网络上依旧有人质问不公。只不过他们的方式变了。正义,有时溢于言表,有时哑然无声。谁说激烈的抗议就是错的?也许错在于不合时宜吧?可历史轮回多年之后再回头,谁能笃定信念一定没变?
有人说,烈士子女就该更坚强些,但你不在那个处境,你不知道难承受的是什么。有资料显示,中国烈士子女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同龄人不少。更别说陈掖贤这样,从小丧母无根无依,处事古怪也很正常。
再一想,毛主席敢于说“算了”,其实不是放任,也不是软弱,而是对特殊历史节点的自省。某种意义上,这种容忍比批评来得珍贵。也许换个时机,换个人,结局完全不一样吧?可如果连烈士后代都不能说几句真心话,这社会是不是就真的完了?
讽刺其实很脆弱,有些批评并不代表对立。在那个大时代,忠诚和质疑常常长在一起。陈掖贤信里的讽刺,或许只是一种非理性的希望,想让社会更好。他自己非常矛盾,有时觉得这样没错,有时又后悔。人性本就如此,太过精致和统一未免有点假。
当然,细看之后,也有人不同意我的想法,这也没什么。事实不止一面。讽刺信里有刺,但背后是对民族复苏之路的忧虑和热望。毛主席宽容,是胸怀,也是无奈。批判和包容之间,后来人很难权衡。以至于现在,我们还能有人记起这个故事。或许,这一切正是历史为什么常常给人迷茫又醒目的原因吧。
结尾说来也没什么大道理,这时代里谁都得过自己的关,陈掖贤是烈士遗孤,也不过是寻常一个质疑的人罢了。至于那封信,有人说,这是忤逆,有人说是清醒。我自己也搞不清,到底谁更该被理解。但总归——当事人的故往,还是让它安静地留在岁月长河里就好。
相关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李道哲埃隆·马斯克——这位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特斯拉CEO,竟出人意料地点赞了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
2025-11-09 5
2023年7月3日,王秀珍的世界突然崩塌,清晨她像往常一样准备去田里割草,可这一切都变了样。她的邻村村民熊某出现在她面前,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异常,熊某...
2025-11-09 7
1973年出生的舅舅,小时候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数粮票,现在天天抱着手机给孙子抢早教课优惠券。这跨度放在全人类历史上,怕是没哪代人能比70后更有体会,他们...
2025-11-09 3
把“不完美”留给对方,反而让大脑给你送拥抱。这就是哈佛2023年发现的诀窍:每周至少三次,把素颜、打喷嚏或工作骂人的表情包发给伴侣,就能让催产素分泌飙...
2025-11-09 3
11月2日,在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比赛中,广东队全红婵/王伟莹夺得女子团体双人10米跳台冠军。时隔半年重返赛场,全红婵用强大的实力和超高的人气证明自...
2025-11-09 5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毛雪汪》节目组,纵览...
2025-11-09 4
提起大汉,人们脑海中会想起长安的博大,洛阳的繁华,会想往边塞的猎猎长风,西域的金戈铁马,有辞赋所歌咏的文治,有玉门所见证的武功,有豪迈的帝王,也有不羁...
2025-11-09 6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叙利亚总统沙拉访问美国。11月9日,叙利亚总统沙拉开始他就任以来的第一次访美行程,这已经创造了一个纪录,因为历史上从没有叙利亚...
2025-11-09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