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内,人潮如织,行李箱的滚轮声、广播里的登机提示音与旅客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热闹而有序的出行图景。阳光透过巨大的弧形玻璃幕墙,在...
2025-11-10 2
曾判 21 年的绑架犯从福特监狱 “消失”,有性侵前科的外籍罪犯被误释后近一周才上报,毒贩、性侵者也接连逃脱。
这些手上沾着恶行的人逍遥法外,社区居民自发巡逻,学校改路线,民众安全感暴跌。
短短一个月多起事故,是监狱管理真的这么差?还是有更隐蔽的原因,让公众安全成了牺牲品?
十月的英国,本应是秋意渐浓的平静时节,却被一场接一场的“监狱危机”打破。
10月16日,36岁的外籍囚犯奥拉・阿宾博拉率先“打破平静”,这位因绑架、严重人身伤害及非法持有攻击性武器被判21年重刑的罪犯,从福特开放式监狱毫无征兆地出走,此后便如同人间蒸发。
苏塞克斯警方虽第一时间协同多方力量展开搜捕,调集警力对监狱周边进行细致排查,甚至发布通缉令呼吁公众提供线索,却始终未能锁定其踪迹。
更让人心焦的是,社会各界对他的逃脱手段议论纷纷:有人质疑开放式监狱“管理过于宽松,给了罪犯可乘之机”,也有人猜测“是否存在内部人员协助,才让他能顺利避开监管”,种种疑问让这起越狱案更添一层迷雾,
仅隔13天,另一场“人为失误”引发的危机再度升级,10月29日,24岁的阿尔及利亚籍性犯罪者卜拉欣・卡杜尔-谢里夫,从早已深陷丑闻的旺兹沃思监狱被错误释放。
这位不仅犯有蓄意盗窃侵入罪,还留有猥亵暴露前科的危险分子,早在2019年合法入境后便因签证过期,从2020年2月起非法滞留英国,甚至今年9月还因未遵守性犯罪者登记要求出庭。
可就是这样一个“重点监管对象”,却因监狱失误重获自由,更荒唐的是,这一失误直至11月4日下午才被上报给伦敦警察厅。
近一周的“空窗期”里,与塔村区、威斯敏斯特区均有关联的卡杜尔-谢里夫,如同一颗“移动的定时炸弹”。
让周边居民时刻处于担忧之中,公众对监狱“应急响应低效”的质疑声也随之达到顶峰。
而这两起事件并非个例,10月24日,埃塞俄比亚移民哈杜什・克巴图,一位因在埃塞克斯郡埃平性侵14岁少女及一名女性而定罪的罪犯,从切姆斯福德监狱被误释。
10月下旬,白金汉郡斯普林希尔监狱也传出消息,36岁的东伦敦毒贩奥塞・库福尔,这位因向女性面部开枪犯下企图谋杀罪、被判25年刑期的“凶残罪犯”,同样选择从监狱潜逃。
短短一个月,多所监狱、多名重犯、多种脱逃/误释方式,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也彻底暴露了英国监狱系统的“脆弱不堪”。
重犯的“自由”,换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恐慌蔓延”,首当其冲的是卜拉欣・卡杜尔-谢里夫误释波及的社区。
塔村区和威斯敏斯特区的居民,在得知这位性犯罪者逍遥法外后,再也无法安心生活。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居民们自发组织起“夜间巡逻队”,每晚在社区内轮流值守。
周边学校更是紧急调整上下学路线,避免学生经过卡杜尔-谢里夫可能出没的区域。
可即便如此,因监狱延误近一周才上报误释消息,警方错失了最佳追捕时机,恐慌情绪如同潮水般在社区内扩散,不少居民坦言“晚上不敢独自出门,总担心会遇到危险”。
奥拉・阿宾博拉的在逃,则直接打乱了苏塞克斯郡的正常社会节奏,这位绑架犯脱逃后,当地接连发生3起“疑似模仿作案”的绑架未遂事件。
尽管尚未确认与阿宾博拉直接相关,但恐慌已让民众对公共场所失去信任。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崩塌”,系列事件发生后,民调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
仅32%的民众相信政府“能有效保障公众安全”,这一比例较事件发生前足足下降了28个百分点。
更严重的是,部分民众因对司法系统失去信心,开始采取“自助维权”的极端方式。
伦敦部分社区出现“围堵疑似外籍罪犯”的自发行动,甚至发生“误认并袭击合法移民”的冲突。
原本依靠法律和制度维系的社会秩序,因监狱系统的失误出现裂痕,而这份“信任危机”,远比单个罪犯脱逃的危害更为深远,
当公众将愤怒指向监狱管理混乱时,更深层的政治干预才是这场危机的“隐形推手”。
首当其冲的是开放式监狱关押标准的“断崖式下降”,监狱总督协会成员马克・德鲁里曾直言,“当前开放式监狱收押的众多囚犯,若在两三年前根本不会被认定为适合关押于此”。
这一“降标”背后,藏着政府的政治算计:为缓解监狱过度拥挤的负面舆情,同时配合“降低监禁率”的竞选承诺,某内阁大臣在私人会议中甚至明确表示“开放式监狱必须扩容”。
即便监狱管理者多次提出“重犯混入将引发安全风险”的警告,也被强行驳回,在政治目标面前,公共安全的优先级被悄然调低,原本用于筛选低风险囚犯的严格标准,沦为了应付舆论的“摆设”,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政府所谓的“补救措施”,也难逃“政治作秀”的质疑,司法大臣戴维・拉米在哈杜什・克巴图误释事件后,于10月27日高调宣布“立即实施更严格的释放审查机制”。
可仅仅两天后,卡杜尔-谢里夫就从旺兹沃思监狱被误释,政策仓促出台却未同步落地,审查流程的漏洞丝毫未补。
反对党议员尖锐指出,这一措施“并非为解决问题,而是为应对舆论压力”,看似积极的表态,实则是对公众安全的敷衍,进一步印证了政治目标优先于安全保障的现实,
面对愈演愈烈的危机,英国政府与官员的第一反应不是担责整改,而是“甩锅式”的责任切割。
首相基尔・斯塔默爵士虽公开表示对事件“感到愤怒与沮丧”,称其“不可容忍”,却转头为司法大臣戴维・拉米辩护,拒绝追究其管理责任。
拉米本人则在议会质询中反复避重就轻,将卡杜尔-谢里夫的误释归为“强化审查措施实施前的历史遗留问题”。
将威廉・“比利”・史密斯的错误释放推给“法院失误,与监狱系统无关”,始终不愿承认监狱系统存在系统性漏洞,这种“层层推诿、避重就轻”的态度,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执政党与反对党的“政治互撕”,则让问题陷入更深的僵局,执政党在议会辩论中刻意强调“当前误释事件发生率低于前政府时期”,试图转移公众注意力。
反对党则抓住“延误上报”“政策落地滞后”等问题猛攻,指责执政党“执政无能,漠视公众安全”。
双方陷入激烈争吵,却从未就“如何提升监狱安全性”“如何加强外籍重犯监管”等核心问题达成实质性共识,原本关乎民生安全的议题,沦为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民众与舆论的反抗,最终汇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英国“公民安全联盟”联合200多个社区组织,在伦敦、曼彻斯特等主要城市发起抗议游行。
参与者举着“政治优先,安全靠边?”“拒绝用安全换选票”的标语,要求政府成立独立调查组,彻查监狱系统与政治决策的关联,而非仅做表面整改。
《卫报》等媒体也深入调查,披露了政府“驳回监狱管理者安全警告”“因政治任务挤占监管资源”等内幕,让“公众安全沦为政治牺牲品”的真相浮出水面。
最新民调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表示“下次选举将把公共安全作为首要投票因素”,用选票发声,成为民众对抗政治妥协的最后武器,
外籍重犯的“胜利大逃亡”,不仅是监狱系统的管理溃败,更是政治干预下公共安全的悲剧,从关押标准降低到监管资源挤占,从政策作秀到责任推诿,每一个漏洞背后,都藏着政治目标优先的短视算计。
民众的恐慌、信任的崩塌、社会秩序的裂痕,都在警示:公众安全是底线,绝非可以随意牺牲的“政治筹码”。
若不能摒弃政治私利,重建以安全为核心的监狱与监管体系,类似的危机只会反复上演,而司法与政府的公信力,也将在一次次妥协中彻底消散。
相关文章
清晨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内,人潮如织,行李箱的滚轮声、广播里的登机提示音与旅客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热闹而有序的出行图景。阳光透过巨大的弧形玻璃幕墙,在...
2025-11-10 2
曾判 21 年的绑架犯从福特监狱 “消失”,有性侵前科的外籍罪犯被误释后近一周才上报,毒贩、性侵者也接连逃脱。这些手上沾着恶行的人逍遥法外,社区居民自...
2025-11-10 4
老周做防水涂料生意好些年了,最近碰到一件烦心事。一个客户欠了他200多万的工程款,实在还不上了,就说拿套房子抵债。客户给了他两套房子,二选一:一套在市...
2025-11-10 2
德国外长刚在台湾问题上踩线,转头就急着打电话求谈稀土。王毅接通后却只字不提技术合作,反而讲起了德国历史。这场“认错通话”看似缓和,实则划下红线。大家好...
2025-11-10 2
最后一刻取消访华后,德外长主动致电中方,话里话外都是想要重启访华的意思。王毅外长也把话说得很清楚,中方要求明确,至于访华一事,怕是没有那么容易。德外长...
2025-11-10 2
神舟二十号刚被太空碎片“偷袭”,航天员回家计划紧急推迟!同为航天强国的美俄救援最快都要9个月,那咱中国能多快?这次,全世界都在等中国速度亮绝活,到底能...
2025-11-10 2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前言·】——»台风 “海鸥” 给菲律宾带来重创,二百二十五万民众在洪水里挣扎求生,但菲律宾军队没忙着救灾,反而优先开赴南海...
2025-11-10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