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抖音热搜 2025年10月15日 15:04 5 admin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作为近期院线的口碑黑马,《震耳欲聋》豆瓣开分7.6,为国庆档最高。电影有着难得的发人深省的雄辩,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

创作者将镜头与话语交给两个边缘、寂静的群体——在社会上无法发出声音的聋哑人,以及全国总数仅20人的手语律师。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檀健次饰演律师李淇 /《震耳欲聋》剧照

“邪不压正”的主旨并不新奇,也不复杂,甚至很容易沦为鸡汤式的套路戏码,但《震耳欲聋》却带着一股稚拙、诚恳而朴素的理想主义。

电影将视角对准法律从业者的正义感与良心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聋哑人的生存境况,反而成了更次要的东西。

小人物行小善被看见,在弱势者进一步的求助需求面前露怯、退缩,再由更深处的心灵触发,去抵达一个更具英雄主义色彩的大善。这种主题和结构,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部于七年前上映、至今仍然高居华语评分第一的《我不是药神》,二者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相当直接地描摹了普通人的弱点,也通过这些弱点,另辟蹊径地触达了人性的高光点。


皮囊

一个名叫张琪的律师,帮助上海的一群聋哑人,将骗走他们房子的金融诈骗集团告上法庭,最终赢得了官司,拿回房子。

这是《震耳欲聋》剧情的现实原型。个体律师李淇(檀健次饰)出生于聋哑人家庭,因此谙熟手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淇接了替一个聋哑人减刑的案件。

因误入投资陷阱,家里房子被骗走,为了保护妹妹张小蕊,哥哥张小晨在一次冲突中捅伤了人,被判入狱六年。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哥哥张小晨在一次冲突中捅伤了人,被判刑 /《震耳欲聋》剧照

为平息舆论,投资公司的幕后老板金老板找到李淇,向他提供了打赢这场官司的关键证据,但以此作为交换条件的是,李淇要接受金老板提供的30万“封口费”,今后不再插手坑骗聋哑人的理财事件,并与该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相当于同流合污。

李淇接受了,因为他太想过上好的生活,体面、精致,受人尊敬。他再也不想蜗居在狭小巷子里,做一个潦倒落魄的“地摊律师”了。

李淇是一个反传统国产影视剧的“不完美主角”——他虚荣、势利,为了装点面子,戴上假劳力士。他窝在廉价的出租屋里敷面膜,阻止助理接农民工的代理,因为穷人“意味着有限的支付能力”。虽然出身聋哑人家庭,他却不愿长期与聋哑人群体接触,而是渴望跻身更上层。

电影开头,李淇伪装成高级律所的律师,潜入国金大厦的会议室,说服一对案件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险些被发现的时候,他脚底抹油,乘车逃遁,然后脱下西装,走进自己原本所处的环境,象征城市底层居民区的杂乱巷子。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李淇总是渴望跻身更上层的阶层 /《震耳欲聋》剧照

褪下精英皮囊后,真实的李淇,是一个没有好出身、好学历、好律所的“地摊律师”,他的律所,是在狭小居民楼里一处拥挤阴暗的办公间。楼上住人,房租欠费,马桶坏掉,“窘迫”二字,贯穿他的生活。站在廉租房窗口仰望对面高耸入云的国金大厦,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为李淇后来为虎作伥的“黑化”,做下铺垫。

李淇为了贴近上层精英人士所做的伪装,既是其内心欲望的映射,也是他后来险些成为恶魔的某种暗示。

由于父母都是聋哑人,李淇从小被同龄人嘲笑,种下自卑的种子。在学校里,他受到霸凌,变得沉默内向。在社会上,他因为低微的出身而难以被精英阶层所认可,即便能力被承认,他所处的位置与环境也被精英们排斥在外。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李淇父母都是聋哑人 /《震耳欲聋》剧照

他虽然能说会道,但与聋哑人一样,他的声音,始终难以被主流社会听见。

因此,对“被尊重”的渴望,贯穿李淇的成长始终。成为律师后,他拼命想要脱离与自己出身黏在一起的“聋哑人”群体。

聋哑人兄妹中的妹妹张小蕊找到他,试图通过相似的身份归属,换取李淇帮助他们的同情心。但李淇却忿忿地驳斥:“我和你们不一样。”

这让观众的情绪悬置在“善”与“冷漠”之间——两种情感并非对立,而是彼此纠缠:同情可能出于自我投射,冷漠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

影片的关键在于,它如何处理人物的“欲望”,以及这种欲望如何反过来塑造他们的伦理选择。

打赢聋哑人兄妹的案子,并接受金老板的橄榄枝后,李淇“功成名就”,将律所搬到了国金大厦32楼大平层,换上了真的劳力士。名流要员开始与他交好,他终于成为自己渴望中的“精英人士”。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李淇想要做塔尖上的律师 /《震耳欲聋》剧照

律所开业那天,助理小汤偶然发现了李淇与金老板公司的“恶魔合约”,为此翻脸辞职,不愿继续与李淇同行。从32楼直下地下的电梯里,李淇与小汤展开了一场激辩,李淇认为,自己不过是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想上32楼有错吗?”“我想过得更好有错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欲望。欲望有错吗?虚荣有错吗?

就像聋哑人社区里上当受骗的吴女士,“想要戴金镯子,有错吗?”她不理解,自己只是虚荣了一点,只是想要过得更漂亮,怎么就要被赶尽杀绝?

也像《我不是药神》里,那些不惜涉险法律灰色地带买走私药的底层白血病患者,只是想要活下去,何罪之有?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我不是药神》剧照

现实的一大残酷性就在于,这些基本的生而为人的欲望,放在他们身上,似乎是有“罪”的。

但在小汤看来,李淇是踩着聋哑人群体走上巅峰,是为人原则的沦丧与对自己的异化。

令人揪心的恰恰就是,李淇没错,小汤也没错。他们的根本分歧,只是在于对世界运行规则之不同信念。李淇相信“弱肉强食”,小汤则坚信,社会运行的法则,是“公平与正义”。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震耳欲聋》剧照

贯穿全片,观众跟随主角的心理历程,不断置身于内心的挣扎与两难困境中。欲望、自私、冷漠,这些是人性里固有的东西,但善良、勇气、德性,这些也是人性固有的东西。

这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决绝舍之前者而择后者是不现实的。《震耳欲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承认了这份不现实。


底色

偶然拯救一个人,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并不难,但要成为众人的英雄,意味着需要冒险,需要自我牺牲,或是需要放弃一些触手可及的利益。而在这些放弃面前露怯,是十分正常的。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徐峥饰演的程勇,面对整个白血病群友饱含希望与求助的眼神,他选择的是后退和冷漠。而《震耳欲聋》里的律师李淇,选择的则是为虎作伥。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轻轻略过但分量十足的话:“穷是一种病”,贫穷让人难以承受风险,一套房子被投资骗局掳走,人生就几乎一无所有了。吴女士在自己的房子里引爆煤气自杀,不仅出于带了许多人去买理财的愧疚,更因为她活着想不通,自己只是想过得好一点,怎么就沦落到如此惨淡的下场?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穷是一种病” /《我不是药神》剧照

心中的价值度量衡失效了,基础的生存信念也就随之崩塌。

《震耳欲聋》里,引导李淇最开始走上“黑化”道路的,是他从小信奉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基于这一信念,他擅自用黑心理财公司的奖学金帮助了哥哥被坑害的张小蕊,并劝说她,“眼前利益最重要”。他也会对前来表达崇拜的后生提点道,在实现理想之前,“先吃饱饭”。

“对与错”“善与恶”,这些都是一念之间。真正稳固的,是人性底色的不同。

李淇的底色有善良的一面。他也有尽力去劝说聋哑人朋友们不要购买理财产品,可没有人听他的。在邻里一一被骗后,他在马叔做清洁工的小屋里吃面,吃着吃着忍不住流泪,并在离开时偷偷给马叔留下一笔钱。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李淇与马叔 /《震耳欲聋》剧照

看见聋哑女孩张小蕊在街边骗人行乞时,李淇主动拦下对方,并在派出所里通过一场手语,教育她要走正道。在潦倒的父亲开口向他索要生活费时,李淇虽然口头冷硬,但还是向对方转了账。

我们很容易能从这号人物身上感受到一股甩不掉的善意和恻隐,就像他的“底层”身份一样,是附着于生命本身的底色。如果用丛林世界弱肉强食的法则来判定,底层人的确就是被社会淘汰的边角料,普通人的善意实质上就等于软弱。

但如果我们接受并顺从这套生存法则,就等于我们接受了任由弱肉强食的公式将我们吞噬。

而李淇、程勇等人后来做的事,就是去颠覆这种建立在丛林世界、弱肉强食规则下的秩序。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震耳欲聋》剧照

而要想改写规则,需要调动一些更为本质的内心驱动——如果不这么做,我的内心会受到煎熬。

七年前的《我不是药神》里,徐峥在看见白血病人真实生存境况的那一刻,一直铆足劲坚守的冷漠和决绝,已经裂开了一条缝隙。恻隐、不忍、怜悯钻进去,在里面滋生出勇气与大义。

以身入局,利用的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共情力、同情心,有了这些东西,平民英雄才会觉得自己是英雄,而这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震耳欲聋》里,这一点更明显。李淇最终选择“倒戈”帮助聋哑人,不仅因为目睹了吴阿姨的自杀,更因为他始终忍耐着良心的拷问和煎熬。他分了“恶魔”的一杯羹,从行为上就已经背上了罪过。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以身入局,利用的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人性 /《震耳欲聋》剧照

这不是宏大叙事对个人价值的覆盖,而是“大我”对“小我”的打败,是更高阶的人格理想,对浅表人性叙事的超越。是内心的道德法则,最终战胜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而在《药神》与《震耳欲聋》里,我们都能看见另一部更早的韩国电影《辩护人》的影子。这一部与《震耳欲聋》有着更为相似的内核:主角都是律师,都爱钱、爱名利,但也重感情。在前者的剧情里,宋康昊饰演的宋佑硕,利用七十年代末的房地产政策,一门心思赚钱。但随着韩国民主化斗争加剧,即便想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继续赚钱,但社会的巨变,已经让宋佑硕难以置身事外。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辩护人》剧照

律师、医生这种职业有个特性,从职业形象层面看,他们有着相对体面的、代表着中产与精英的社会地位。但从职业性质来看,这两种职业,都根本建立在“公义”之上。

某种角度来说,这两种特质是互斥的。就像欲望与道德的互斥,名利与良心之间的互斥,想要得到一个,似乎就多多少少需要放弃另一个。这是行业的畸形生态,也是社会的畸形一面。


嘈杂

《辩护人》《我不是药神》,以及《震耳欲聋》,这样的电影给人们一种朦胧的希望:在一定的时机之下,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做一次英雄。就像今天那句关于互联网的流行语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名一分钟。这当然是虚妄的,至少其产生机制是随意的,不过是心灵按摩剂而已。

我们也可以说,《震耳欲聋》这样的电影,其实就是一种爽片。身无长物的普通人,只要团结起来,也可以对抗邪恶与黑暗的强敌。而戏剧里的强敌,往往被粗暴地简化为黑心商人、跨国药企,像摘毒瘤一样,一个个清除普通人生存环境里的不利因素,而普通人微弱力量的集结,则成为对抗这些不利因素的最大武器。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普通人微弱力量的集结,成为了对抗这些不利因素的最大武器 /《震耳欲聋》剧照

当然我们知道,畸形的生态不仅是有钱有权者带来的。电影里,重拾正义决心的律师,在普通人抱团的助力下,最终拿起法律武器打败无良商人,可统观全局,却发现依然有股惆怅与挫败感。赢得的是一场官司,但不是穷人的尊严。

在同类型的现实主义电影里,创作者很容易把既得利益者刻画为唯一的坏人,当然这是唯一可行的操作方式。

一个头脑灵活、心怀善意的律师,不会被主流社会认可,为什么?

一个只是想活下去的底层重症患者,找不到一条活路,为什么?

不过,这样的爽片,并不令人反感,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爽感”的另一面,是刺痛感。

黑心理财公司的老大金老板(王砚辉饰)在被捕后有一段独白,他说,之所以那些聋哑人会被骗,是因为信任。因为他自己是聋哑人子女,懂手语,所以更容易得到这个群体的信任。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王砚辉饰演金老板 /《震耳欲聋》剧照

一部国产片的结局,当然会让正义者胜出,但在这个社会上,还有那么多难以辨别的欲望与贪婪,恻隐与伪善,这些回答了为什么我们持续需要这类影片的核心原因之一。它在承认普通人固有弱点的同时,对既定现实秩序进行了反思和拷问。它告诉我们,善良、勇气和道德的传递,依然是可以被激发的,且是有意义的。

《震耳欲聋》片末,原本忌惮于黑社会势力而不敢出庭作证的聋哑人们,在直播里看见李淇手语里的鼓励时,纷纷振奋起来,结伴来到法庭。肃穆的庭上逐渐传出窸窸窣窣的众人声,聋哑人不会说话,但他们仍然可以发出声音,那一幕,声先入场,他们微弱的嘈杂与脚步,终于开始被听见了。

评分最高,檀健次支棱起来了

聋哑人也想要被听到的权利 /《震耳欲聋》剧照

至少,这一片段,对于那些仍然怀抱公平与正义之理想的人,具备着现实意义上的真切的鼓舞。



作者 | 永舟

编辑 | 吴擎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诺言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