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晓在男女相处的世界里,真正让女人“上头”的,并不是金钱、外貌或几句动听的情话,而是那些渗透进日常细节的用心和智慧。其实,吸引一个女人甚至激发她的...
2025-10-11 1
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值得骄傲的资本,然而,现在我国的新生已经拉响了“警报”,而且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红色警报”。
为了能够让新生儿数量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数据线上来,我国曾经接二连三出台各种催生政策。“接二连三”其实就是在催促人们再“加把劲生二胎、生三胎”。
不过,让我国的新生儿出生率并未有所提高,反倒是让我国的一些专家“奇葩”建议频出。
那么,我国的人口为什么会出现“警报”呢?专家又提出了哪些建议呢?
其实,我国人口在2016年那会,还出现过小高峰。
那年,二胎政策一全面放开,全国上下都有点“生育狂欢”的意思。
医院产科那叫一个爆满,好多地方的病房都得排队等,那一年的出生人口直接冲到1786万,可谁能想到,这热闹劲儿也就维持了两年。
到2018年,出生人口就跌破1500万了。
再往后,形势更是一年不如一年,转眼到了2024年,出生人口只剩下954万,跟2016年比起来近乎腰斩,这才拉响了“人口警报”。
眼看着二胎政策效果越来越弱,2021年三胎政策也落地了,当时政府满怀期待,觉得能进一步提振生育意愿。
可现实却给了狠狠一击——年轻人连一胎都不敢生,哪还有心思考虑三胎?
身边不少二十七八、三十来岁的朋友,聊起生孩子就直摇头,不是不想,是实在没那个底气。
就说房价吧,北上深这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30,意思就是普通人不吃不喝攒30年工资,才能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就算在二三线城市,买房也得掏空“六个钱包”,还得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哪还有多余的钱养孩子?
除了房价,婚育成本也是一大拦路虎。
之前就听说江西那边,彩礼普遍要68万,还得加上“三金一房”,有个朋友本来跟对象感情挺好,就因为凑不齐这些钱,最后恋情无奈告吹。
不光是彩礼,结婚后的婚礼、装修,还有以后孩子的奶粉、早教、上学费用,一笔笔都不是小数目,年轻人根本扛不住。
更让女性为难的是职场压力,有个28岁的姑娘,找工作的时候,HR一看到简历上“未婚未育”,连面试机会都不给,直接就pass了。
还有些职场妈妈,休完产假回来,发现自己的岗位被别人顶替,工作内容被边缘化,以后想晋升更是没什么希望。
有数据显示,每生一个孩子,女性工资率会下降12%-17%,这让不少女性在生孩子这件事上更加犹豫。
而随着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023年末,60岁以上人口就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大街上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越来越多,养老院的床位也越来越紧张。
更让人忧心的是,有预测说2050年60岁以上人口会突破4.8亿,占比超30%,到时候养老压力得多大,想想都觉得沉重。
就在大家都为人口问题发愁的时候,不少专家突然跳出来提出了一堆建议,原以为是解决现状的好政策,没想到这些建议一出来,就引来了全民吐槽...
首先是黄有光,他是华裔马来西亚学者,还顶着澳大利亚籍复旦特聘教授的头衔,按说学识应该不浅,可他提出的“一妻多夫”论,直接让网友炸了锅。
有网友直接怒怼:“这不是把女性当生育工具吗?完全是对性别平等的公然践踏”。
还有人调侃:“建议教授先在自己家试行,看看自家女性愿不愿意,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家都明白,生育问题的核心是压力太大,跟婚姻制度没关系,这种脱离实际的建议,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这边黄有光的争议还没过去,厦门大学的两位学者又接连抛出“雷人”观点,被网友称为“双响炮”。
第一位是丁长发,他建议引进外国女性解决男女比例失衡,还说这样能间接提振生育率。
可网友根本不买账,纷纷反驳:“婚姻又不是人口调剂,引进外国女性就能解决问题了?
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到时候要是产生更多矛盾,算谁的责任?”
还有人举例说,身边就有跨国婚姻因为文化差异闹得鸡飞狗跳的,没那么简单,这种建议太想当然了。
紧接着,厦门大学的赵燕菁又提出“养老金威胁”论,说“不生孩子就扣养老金、不给保障房”,这话直接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
本来年轻人就面临养老压力,现在听说不生孩子连养老金都要被扣,保障房也没份,瞬间就愤怒了。
网上全是不满的声音:“生育是权利不是义务,凭什么用养老金和保障房来要挟?”
还有年轻人吐槽:“不是不想生,是生不起、养不起,现在倒好,不生还要被惩罚,这是什么道理?”
大家都觉得,这种用惩罚手段逼迫生育的建议,完全没考虑年轻人的实际困境,反而会让大家更反感。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专家提出的建议,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不是因为婚姻制度不合理,也不是因为缺少外国新娘,更不是因为没有惩罚措施,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扛不住。
房价高、养娃贵、职场对女性不友好,这些才是核心问题。
好在,有些地方看到了年轻人的真实困境,已经行动起来,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试图帮年轻人减轻生育压力。
先看广东,他们推出的政策很实在。
生三孩的家庭能拿到5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之后每个月还能领300到500元的育儿补贴,而且普惠托育园的收费直接减半
深圳更是大手笔,直接给出了全国最高标准的育儿补贴,每个孩子每个月能领1000元,一直发到孩子3岁。
武汉则选择了持续激励的方式,三孩家庭每年能领1万元,一直发到孩子6岁。
虽然每个月的金额不如深圳高,但胜在时间长,6年下来就是6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笔钱能用来给孩子报兴趣班、买学习用品,也能减轻不少负担。
杭州的政策更注重创新,除了补贴,还推出了弹性工作制,方便家长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同时给生育家庭住房优惠。
最关键的是,在保护职场女性方面下了功夫,规定企业如果歧视育龄女性,违规就要罚5万元。
这一点很受职场妈妈欢迎,毕竟之前不少女性都因为生孩子、休产假遭遇职场不公,杭州这一规定算是给女性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这些地方政策推出后,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效果。
就说宁夏,实施生育补贴政策后,2024年的出生人口同比回升了10%。
虽然只是个位数的增长,但至少说明这些务实的政策是管用的,只要能真正帮到年轻人,大家还是愿意考虑生孩子的。
不过,政策落地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
最明显的就是托育园一位难求,很多地方虽然喊着发展普惠托育,但实际建成的托育园数量远远不够。
而且职场歧视的问题依旧没解决,主要是缺乏刚性约束,就算企业违规,真正被处罚的案例也不多,女性权益还是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的解决之道根本不是靠专家提奇葩建议,也不是靠地方政策小打小闹,而是要从根本上降低养育成本。
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无非是担心托育没人管、教育费用太高、房子买不起、上班还得受歧视。
只有把这些实际问题都解决了,让“生得起、养得起”变成现实,不用别人催,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生孩子。
现在地方政策已经开了个好头,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全国性的、更有力度的政策出台,真正把年轻人的后顾之忧都解决掉。
只有这样,“人口警报”才能真正解除,咱们国家的人口结构才能慢慢恢复平衡。
相关文章
文/晓晓在男女相处的世界里,真正让女人“上头”的,并不是金钱、外貌或几句动听的情话,而是那些渗透进日常细节的用心和智慧。其实,吸引一个女人甚至激发她的...
2025-10-11 1
辽宁葫芦岛绥中县公安局10月9日通报:2025年10月6日19时许,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兴隆路附近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高大友和被害人王某酒后发...
2025-10-11 0
说起中国的新型坦克,最近闹得挺大的,尤其是那款Type 100,在2025年9月3日的北京胜利日阅兵上正式露面。这场阅兵是为了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规...
2025-10-11 1
by HE LiuyingHSBC Holdings has launched a HK$106.2 billion (about US$13.6 b...
2025-10-11 0
为啥有的生物能在地球活上亿年?就说蛇吧,它能从恐龙时代活到现在,背后藏着不少连普通人都没听过的事儿。先不说别的,单是蛇的老祖宗是谁,就把生物学家难住了...
2025-10-11 1
前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本是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时刻。谁知短短几天时间里,竟有5位各行各业的名人相继离世。而这其中,有三位...
2025-10-11 1
基里巴斯这个太平洋小国,总共就33个环礁,国土面积小得可怜,平均海拔才两米出头,本来就靠海吃饭,结果现在海水天天往上冒,搞得全国上下都提心吊胆。200...
2025-10-11 2
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值得骄傲的资本,然而,现在我国的新生已经拉响了“警报”,而且还是影响国家发展的“红色警报”。为了能够让新生儿数量能够重新回...
2025-10-11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