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搜文章正文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抖音热搜 2025年09月27日 19:58 6 admin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北京的夏季,潮湿的日子可能刚刚开始。



文|冯雨昕

编辑|槐杨


1


刚刚过去的,是许多北京居民都感知到潮湿的一个夏天。


根据气象数据,今年7月,北京的平均相对湿度是77.4%,短时相对湿度多次突破99%——几乎到了空气容纳水汽的极限,接近亚马逊雨林中,湿度最高、空气最不流通的区域。黏腻、阻滞,人的身体像被一块温湿的抹布包裹。


通州居民泓植习惯在夏天用抽湿袋。过去,一个夏天只能抽出半袋水,今年两三天就能抽满一袋。一开窗,凉席就变得水乎乎,衣服晾着晾着就臭了。新买的喜马拉雅盐灯吸了太多水分,化成了一滩液体。


所有的东西都在长毛:鞋子、茶叶、陈皮、手串。想包饺子,发现擀面杖和盖帘儿上爬满了绿斑。两天没倒垃圾,垃圾桶里的黄色菌子堆得很高。亦庄的树上生出了木耳,北京林业大学的银杏大道上长满了蘑菇。


一位海淀的居民第一次在单元楼下发现了厚青苔,「像毯子一样,摸起来毛茸茸的」。另一位居民家的月季,从一天浇三遍水,减少到了「一天隔一天浇」。在通州的一座院子里,一盆花烛一整个夏天没有被浇水,但「越长越好」。网友@ZY家的一盆秋海棠疯长,叶片肥厚「跟猪耳朵似的」。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不浇水却越长越好的花烛。受访者供图


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感到愉快。平谷的一座桃园里,桃子晚熟了半个月。桃子是很敏感的,桃农说,「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湿。」往年夏天,他们总要往地下测好几厘米,才能见到水——这是桃子喜欢的湿度。但今年夏天,潮气散不去,桃园的土壤总是吸饱水的状态,桃子的甜度下降了至少30%。


牛马们也很不好受。密云的一座牧场里,奶牛无心工作,「每头牛每天少出了两三斤奶。」养牛人说,少产的原因是吃得少,「和人一样,天气闷热就没胃口。」实际上,气温一超过20摄氏度,牛棚就会打开风扇和喷淋系统,但作用有限。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研究提到过,湿热天气会使牛奶产量减少至多10%。


延庆的一座马场里,因为湿热而排汗困难,十几匹马全部得了感冒,咳嗽、发烧、互相传染。还有几匹得了皮肤病,奇痒无比,不停地蹭树和墙。不少马具发霉、生锈了,金属件要全部更换。


这个夏天,一位朝阳居民在家里见过的蟑螂,比她「人生前28年见过的总和」还多。一家杀虫公司刚刚经历了成立以来最繁忙的夏季,灭蟑的客户需求比往常高了10倍不止,还有蚂蚁、潮虫、白蚁和中华婪步甲……公司里的所有师傅,每天从早上8点杀到夜里11点。


除蚊的需求量仅次于灭蟑,顾客们打电话来抱怨,蚊子在小区里史无前例地泛滥。一位除虫师傅分析,今年雨水多、潮气重,废品堆、房檐,哪怕一枚瓶盖都会积水,「蚊子卵落在里面,只要一星期,就会有成虫飞出来咬人。」他建议客户们「把户外的瓶瓶罐罐全部倒放」。


爱好运动的人都不喜欢潮湿。一位登山爱好者在7月爬了三次山,三次都遇到下雨。山里的土总是松软,「经常摔个屁股墩」。一个网球班总是在上午开课,这是一天里湿气接近最高的时候,学员们的体能大幅下降,休息间隔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否则就容易气短、晕眩。


苏无将有十多年的跑步经验,秋冬季节,天气干燥,他可以一口气跑10甚至20公里而不喝一口水。但在这个夏天最湿热的两个月里,他跑5公里就觉得口干舌燥。跑10公里,衣服可以挤出至少500毫升的水来。


这实际是很危险的:空气里的水分太足了,体表的汗液无法蒸发,人体散热效率降低,容易中暑、休克、电解质紊乱或者发作热射病。今年7月的一天,他和一个朋友在奥森跑步,原计划全程跑10.6公里,但跑到5公里时,心率就超过了150。他补充了一些水分再跑,心率继续升高,又出了好多汗,腿脚也渐渐乏力。为安全起见,他提前结束了跑步。他记得,当时的相对湿度是73%。


潮湿侵袭着人类的健康,最典型的是关节疼痛。一位陪诊团队的负责人统计,在风湿免疫科,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的发病率都有增加,「光是挂协和的,一天就要30多个人,往年可能就十几个。」另外,呼吸科的陪诊需求上升了30%左右,心血管内科、皮肤科和肠道门诊的需求也上升了15%。


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鸿在社媒上分享,今年夏天,发现家里空调吹出了怪味的风后,她在夜间开始咳嗽。后续清理空调时,她发现里面「都是黑的……全是霉菌」。她提醒道,气道敏感的人吸入霉菌,会咳嗽、喘息,哮喘也可能加重。


气温升高,血管扩张,血液畅通——北京的夏天本该是心血管疾病的低发期。但今年的几次高湿天后,地坛医院心脏内科主任管浩观察到,急诊和门诊量都有小范围增加,还有患者需要加药来维持身体舒适。


这牵涉到许多原因:在高温高湿天里,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就会增加,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心脏缺氧;潮湿带来更高的体感温度,人的睡眠质量变差,血压波动,或者出汗多,却不及时补水,血液会变粘稠——这都可能引发心脏病。管浩接诊过一位年轻的患者,刚刚高考完,白天打了一场篮球,出了一身大汗,「晚上胸口特别难受,死活睡不着」。第二天确诊了急性心肌梗死。


没有特别针对性的预防方式,管浩说,只有多喝水、保持心情平稳,尽量远离湿热的环境。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海淀的一座公园里,青苔很厚。受访者供图


2


五六年前,苏无将无法跑步的、极端湿热的「桑拿天」就那么十几天,而在今年夏天,为了健康和舒适着想,能跑步的日子可能也就十几天。


为什么今年的北京尤显潮湿,而且这潮湿还如此漫长?


一直以来,北京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过了8月上旬,马上有秋高气爽的迹象。即使温度再高,湿度也会下降。这是因为,北京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高温、雨水和潮气,都是海洋上的暖湿季风带来的。而季风过境的日子有限,科普团队「中国气象爱好者」主创郑远说,正常来讲,北京的夏天有「干热长、湿热短」的规律,「6月初到7月上旬都是干热期,7月中旬开始是过渡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才是真正的湿热期。8月中旬后,湿热逐渐消退。」在干热期,北京的当日相对湿度可以低到10%左右。


今年不一样。根据北京新闻广播,早在7月上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的最小相对湿度就接近了60%,而在往年同期,它的平均值是12.6%。郑远做了记录,「7月和8月的大多数日子里,北京白天的相对湿度基本没有下过50%,夜里基本都在80%以上,这是非常典型的、被延长的湿热——原来湿热的时间不过十几二十天,现在变成两个月。」甚至进入9月后,仍有许多北京网民发帖,好几天的短时相对湿度突破了90%。


要知道,海洋上的夏季风不会无端北上。在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热空气上升,亚洲大陆就形成了低压区,而海洋是相对高压区。潮湿的夏季风就会涌上陆地。因为青藏高原的缘故,我国的季风特征特别明显,夏季风年年都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扮演了重要角色,夏季风一般会沿着它的西北边缘向北推进。


「往年,副高在5月份到南海北部,逐渐向北走,到华南、华东,再到华北。」郑远解释,「8月中下旬它又会快速向南退,退回太平洋。」一般情况下,北京要在7月下旬才能碰到副高北侧雨带,但今年,这个节点快进到了7月初。一直到9月上旬,副高北侧雨带还可以北抬到华北北部。


于是,和副高一道,北京的夏季风来得更早,走得更晚了。而夏季风吹到哪儿,雨带就跟到哪儿。降雨多了,湿度当然居高不下。


其实,对天气系统来说,这并不是完全的新鲜事,副高早有赖在北方的趋势。


从数据上看,2011年是一个转折点。2011年之前,北京经历了一段十一年之久的干燥期,年均降水量只有三四百毫米;最少的一年是1999年,北京南郊观象台的年降雨量只有266.9毫米,「已经非常接近干旱区的降水量」。2011年,北京的全年降水忽然猛增到720.6毫米,此后的年降雨虽有起伏,「湿一年,干一年」,但整体是比从前增加的。尤其最近5年,除了2022年的降水量略低,其余的几年都超过了600毫米。这都和副高、夏季风的异常北上有关系。


至于副高和夏季风为什么更容易来北方,郑远作了简单的总结:首先,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海洋比低纬度升温得更厉害,尤其是北纬30-50度的海洋变得更热了,这可能让副高更容易北抬、去到纬度更高的地方。其次,这几年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较多,带来的间接影响,也让西北太平洋副高更容易北上。


在副高的作用之外,人类自身也有贡献。《大气科学学报》的一篇论文指出,由于人口数量的剧增、现代化城建的扩张,北京市的热岛效应显著,城郊间的温差可达到1.2摄氏度——城市里更热,但高楼林立,空气和潮气都不易流动,湿热感就会更强。


前文所述的桃农,在平谷、北京市区都有居住。他提到两个再直观不过的观察:这个夏天,虽然都潮湿,但平谷「还是稍微凉爽一点」;市区家里的衣服怎么也晾不干,在平谷,一两天总能干掉。


还可以参考更宏观的视角——气候本身是有年代际的,和今天人们对于「北京就应该干燥」的惯性认知不同,北京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潮湿季。最近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30年,北京的年降水量多次高于700毫米,甚至在1959年到达过1406毫米。再后来,80年代到00年代总体比较干燥,直到2011年后,「北京又转湿了。」郑远说。央视新闻曾引用北京市气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22年,北京的年均相对湿度比2003年至2012年上升了5%至10%。


这是自然的意志,曾在几千年历史中多次循环。现在,新一个年代际已经开启,在北京的夏季,多雨、潮湿的日子可能刚刚开始。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2025年8月27日,北京房山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图源视觉中国


3


对很多人来说,潮湿与多雨带来了生活的转折。


刘辛未在一家连锁餐厅做后厨研发,他工作15年了,从没觉得厨房里像今年夏天这么难熬。每个厨房都会挂温度计,他说,厨房夏天的温度一般在45到50摄氏度之间,湿度再高,人在里面是真正地蒸桑拿。尽管门店都会熬煮绿豆汤、预备藿香正气水为工作人员消暑,今年夏天,因为湿疹、中暑请假的员工还是多了两三倍。


以往,店里通常一次性采购一吨或两吨大米,今年6月,库房里保存的大米从底部开始发霉,只好全部扔掉。再采购时,就只敢采购原先的三分之一。根茎类的蔬菜,比如胡萝卜,也变得极难保存。原本能放三五天的,现在放两天都要腐烂。鲜肉也是,一天内必须烧完。餐厅里的桌椅板凳,原计划三年折旧,但这个夏天长出不少霉菌,只好提前更换。这可能牵涉到几千、上万元的额外开支。


受了潮,调料比如盐、味精会大块板结,就要成块丢掉。如果执意用板结的调料,另一位厨师说,不仅有加量不准、口味失控的风险,也会给食客带来健康隐患。原来能用两天的一瓶调料,现在得每天换新。


一位外卖员从业近六年,他发现,「今年夏天下了最多的雨」。一下雨,地面湿滑、视线受阻,骑行速度只能控制在20码以内,「送单需要的时间比正常多30%」。好在雨天的配送费也高些,每单收入能多25%左右。


另一位骑手对雨天深恶痛绝。如果商家不提供防水袋,雨水很容易打湿小票,模糊上面的信息。为了弄清送的什么、送给谁,他只能拆开密封圈,这有被顾客投诉的风险。而且一下雨,同一片区域的骑手「至少少一半」,供不应求之下,平台会疯狂派单。在8月的一场大雨中,他一连接了四五单,最终有2单超时,被罚了20块钱。


这个夏天,每有大雨预警,明亚保险经纪顾问周洁君就会迎来一波家财险的小高潮。明亚综合业务主管王鹏说,涉水灾的理赔案件增加了百分之十几。为了适应成本压力,在靠近河道或山区的地段,企财险和工程险的投保价格都浮动上升了。


7月底的一场大雨后,一家防水补漏公司在一天里接到了50多个维修需求电话。公司负责人叶光辉告诉我们,越来越频繁的短时强降雨,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问题——大量商品房是90年代、2000年后建造的,那时的北京没有太多防水的需求,也就相应的没有足够的防水设计。


这几年,降雨多、潮气重,加上地下水回升,他们接到的近三分之一的订单是地下室补漏。最典型是写字楼与小区的地下车库,「基本都有局部漏水」。但这也是最难维修的地方,修理费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物业没钱,业委会不愿意凑钱」。大部分单子一到报价阶段就搁置了,至今不知道怎么办。


剩下的三分之二是住宅内部的维修需求。北京的建筑材料注重保暖,对防雨、防潮是不具备特殊功效的,楼龄一长,「超过10年」,外墙保温层就容易出现裂纹,雨水、潮气都会向里渗,这需要物业定期检修。居民楼窗户的密封胶也是,「最好每五六年就自行检查一次」。否则有可能在日晒、雨水冲刷下老化。今年6月,雨季一开始,叶光辉的公司宿舍楼的窗户也漏水了,但一直没有人手修理,「每天做完客户的补漏旧单,又来新单」。订单积压,他预计要忙到10月。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居民家里因墙体渗水掉落的墙皮。受访者供图


最近五年,在顺义、平谷和密云的交界地,一座农场几乎在每个夏天都遭遇了水淹。尤其是今年的几场大雨后,田地里的积水一度有10公分高。水渗下去后,土就烂了。不等干透,过两天又下雨。土里的氧含量因此降低,大量的蚯蚓向外奔逃。辣椒、黄瓜、紫苏等十几种作物被大雨浇死,原本应播的种子也播不下去,耽误了两个月的生长。


其实在2021年夏天的雨季后,这座农场翻新了排水沟,「挖了大概50公分。」农场主石嫣说,但这远远不够,这一带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都是几十年前做的,户与户之间的排水系统没有打通,部分排水沟甚至做了硬化处理。这只适应当时年均4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雨水一多,水就容易蓄在一处,无法流出。今年秋后,她预备再兴修水利,将内外疏通。


在所有的受访者中,这个夏天唯一提前做好防水防潮准备的,是圆明园的文物保护团队。


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孟凡鑫参与了这项工作,他向我们解释,圆明园的「土遗址」多,土最怕水,一冲就容易散。为了保护遗址,他们加盖保护棚,在周边增加排水坡度和通道,并以青砖为土墙「护脚」。


木结构的遗址也怕水,同样参与圆明园文保工作的、未名文博的工程师佟威正说,「进了水,容易腐烂,丧失强度。」还有湿润环境下越长越快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容易对夯土或砖石结构的遗址造成破坏。于是,这几年,圆明园接入了小型气象站和物联网系统,实时检测遗址小环境中的湿度、雨量、风速等等;用红外热成像排查遗址受水或潮的影响的程度;也设置了延时相机,每隔10分钟拍一张照片,对遗址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做追踪记录,一旦发现植物长到了「病害化」的程度,就请园林科的同事前去清理。


这些文保工作者们很欣慰,至少在这两年的夏天,圆明园的各处遗址基本没有再受雨水侵害——他们在2021年后开始计划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那一年的夏天,北京下了62次雨,雨量627.4毫米,是此前20年最多。也是那一年,因为雨水冲刷,圆明园舍卫城遗址的东墙南段出现了20多米的坍塌。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筹备预防性保护工程中,文保工作人员在测试圆明园土遗址的夯土硬度。受访者供图


4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北京夏天的湿热化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是水资源变得更丰富了。从2021年起,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一直徘徊于甚至高于30亿立方米,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龙笛说,纵观历史,这也是高位。北京的地下水也常年保持回升状态,去年年末,平原地区的地下水平均埋深是12.26米,在历史最低的2015年,这个数据是25.75米。


业界曾有预测,2030年,北京市地下水能够回升至埋深10米,但随着降雨的增多,「或许明年、后年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


这几年,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学者李晟在野外考察时,明显察觉到灌木丛越来越密,小树也在长大、向森林过度。


和人们的常规想象不同,自然摄影师郑洋并不认为花「开得更多、更好了」。这是因为夏天湿热化的同时,北京的冬天也变得更旱、更温暖,「这一年的花长得好不好,除了看夏天的降雨,也要看冬天的降雪。雪化水后,浸润土壤,对植物也很重要。」但总体来说,植物确实变得相对繁荣了——夏季到香山、百花山拍摄时,他发现苔藓、地衣类的植物大幅增加。


野生动物们因此拥有了更多栖息地和食物。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和访谈村民,李晟的团队发现北京郊外的野猪和中华斑羚变多了——草被野猪吃,野猪被华北豹吃——作为本地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已在北京消失多年了。北京地区的植被恢复,对「引豹回京」很有帮助。


也有要注意的问题,「动物什么时候迁徙、繁殖,都是根据当地环境演化出来的。」李晟说,气候发生变化,动物的生活习性、种群特征就可能随之变化,还有一些经由野生动物传播的疫病,比如出血热,也可能逐渐北上。


但这不是短期内会发生的事,几位受访的专家都说,植物、动物的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气候推动——北京夏季湿热化是否可持续到推动这些变化,现在下结论,或者为时过早。


对人类而言,下雨多、变潮湿,也不一定是坏事,唯一要警惕的是极端暴雨的增多。


郑远解释,副高北抬和热岛效应叠加在一起,加上三面环山的地形,北京的夏天越来越多见因对流不稳定触发的「暖区对流降雨」。它成因复杂,通常难以预报,「有时预报了却不下,有时没预报突然下大雨,有时预报大雨,但只下了一点点。」还有短时、局地和强烈的特点,「比如就在一个镇上下,3小时下了200毫米」。因此,如何更好地防范和预报暖区降雨,可能也要纳入北方气象部门的关注重点。


而在更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怕潮的人们,或许更应该关注露点温度——在各个气象软件中都能找到它,它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析出的温度,比温度和相对湿度都更直观,它越高,说明空气中包含的水分越多,人们可以依据它来判断是否出行、运动、补充水分等等。苏无将观测过,一般露点温度超过18度,人体已感觉明显闷热,而决定他跑步性能的临界点,是露点温度22度。如果露点温度只有十几度,哪怕气温有30摄氏度,「随便找个阴凉处就不热了」。而一旦超过22度,即便是同样的配速,「心率也会从135飚到160、170」。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开始应对潮湿。


东城区土著小鱼还记得刚到香港上学时受到的冲击:墙壁是会出汗的,湿气过重会导致人四肢沉重、食欲不振。为了避湿,她学会了开空调,「打到21度以下,房间湿度很快会下来。」不开窗,「窗户一开,外面的湿气就流进来了」,甚至要吃祛湿丸。今年春天,她搬回北京,也就全程经历了这个「最湿」的夏天。那是好坏参半的体验,黏腻、霉菌当然让人讨厌,但和在香港时一样,在北京湿润的空气中,纠缠她多年的干性鼻炎不再犯了。


如今,9月末,夏季风已经离去,等北面的冬季风一来,干燥又回归北京,脸起皮、手开裂的日子可能又要开始。在南北两地生活过后,小鱼今年认真考虑要买一台加湿器、一台除湿机。《消费日报》的一条消息显示,今年汛期以来,电商平台除湿机产品在北京地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4倍。


通州居民泓植今年搬进了一座带小院的住宅。6月开始,下了太多雨,院子里的一口大花盆总是蓄满水。他突发奇想,往里移植了几棵带藕的睡莲。再后来,蚊子在这盆景里产了卵,分飞到处咬人,他就又往盆里撒了鱼来灭蚊。


在雨水与潮气的滋润下,一种「古法养鱼」无意中诞生了:睡莲清洁水质,水供养鱼,鱼吃蚊子,小区里的猫也偶尔跑来喝水。一整个夏天过去了,没加过一次自来水,没有任何人为干预,盆里养成了一个自循环的、纯天然的小小池塘。


北京,潮湿的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泓植的院子里,小猫在看睡莲。受访者供图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