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第六届8•8北京体育消费节暨京津冀体育消费节”线下嘉年华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圆满收官。本届体育消费节以“体育+”为引擎,集聚“新...
2025-08-14 0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由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绘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中夜宴宾客的场景,以连环长卷形式呈现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等五个段落,每段以屏风巧妙分隔又相互联结,完整记录了夜宴的全过程。顾闳中用笔圆劲流畅,设色秾丽典雅,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不仅生动再现了官僚贵族的享乐生活,也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被誉为“以孤幅压五代”的不朽名作。这幅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涵盖乐舞、服饰、礼仪等丰富细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五代时期社会风貌和艺术风格的重要资料。
韩熙载(902–970)是南唐的三朝元老,出身北方豪门,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因战乱南奔归附南唐。他才学出众、富有政治抱负,历任秘书郎、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侍郎等职,深受南唐烈祖李昪、元宗李璟重用。韩熙载为人率直敢言,曾多次上疏献策。例如在后晋灭亡、契丹南侵时,他建议抓住机遇北伐中原,但未被采纳。他还力主严惩导致军事失利的权臣“五鬼”,却反遭诬陷贬官。随着后周、北宋相继崛起,南唐国势日衰,韩熙载审时度势,认为应保境安民,反对轻率北伐。然而李璟、李煜两代君主均未采纳他的正确主张,南唐最终失去江北之地,向北方称臣,国势江河日下。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韩熙载内心充满忧虑和失望,他曾对好友德明和尚坦言:“中原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江南将不战而降,我不能成为千古笑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晚年的韩熙载选择了纵情声色、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他蓄养了数十名歌妓乐工,日夜宴饮作乐,甚至不惜散尽家财与乐伎们嬉戏,以“自污”的方式保全自己。据史书记载,韩熙载“竭其财,致伎乐殆百数,以自汙”,通过沉迷酒色来降低自己在政治上的威胁性。这种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实则是一位有识之士在国势颓危、抱负难展时的无奈与自保策略。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是一位才华横溢却不擅治国的君主。他精于诗词音律,工书善画,对文艺有极高的造诣,却疏于政务。李煜即位时(961年),南唐已沦为北宋的附属国,国势衰微。他在位期间,对内笃信佛教、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外则卑辞厚币、曲意奉承北宋,以图苟延残喘。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李煜对臣下仍颇多猜忌,尤其对从北方来投的官员心存戒惧。韩熙载作为北人南投的代表人物,又在朝野享有声望,自然成为李煜猜忌的对象。据载,李煜曾有意任命韩熙载为宰相,但又“颇闻其荒纵”,担心他生活放荡难以担当大任,于是想亲眼看看他的真实状态。然而君臣有别,李煜不便亲自造访大臣私宅,便想出了派遣画家暗中偷窥的办法。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也就是说,李煜听说韩熙载经常在家中大摆夜宴、纵情声色,为了探个究竟,便命令画院待诏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府,暗中观察宴会情形,然后将所见所闻默画成图呈给自己。顾闳中不负所托,将夜宴的每个细节都牢牢记在心中,回宫后挥笔作画,将韩熙载夜宴宾客、歌舞升平的场景如实描绘了下来。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实际上成为了一份呈给皇帝的“情报画”,生动再现了韩熙载私生活的真实图景。李煜看了顾闳中所绘的夜宴图后,对韩熙载的放浪形骸有了直观了解。据另一则记载(《五代史补》),李煜虽然对韩熙载的行为感到不满,但顾及他是朝廷重臣,不便直接指责,于是将这幅夜宴图赐予韩熙载本人,希望他看后能自感惭愧、有所收敛。然而韩熙载“自知安然”,依然我行我素,并未因此改变生活作风。不久后,李煜果然借故将韩熙载贬为地方官,韩熙载不得不遣散歌伎准备赴任;但李煜念其才名又将他召回京师,恢复原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韩熙载回京后不久,又将昔日遣散的歌伎全部召回,夜宴豪饮如常。对于韩熙载这种“屡教不改”的态度,李煜也只能苦笑着说“吾无如之何矣”,拿他没有办法。最终,韩熙载在970年病逝于金陵家中,得以善终,而南唐则在五年后(975年)被北宋所灭,李煜本人也被俘北上,沦为阶下囚。
值得一提的是,顾闳中并非唯一被李煜派去刺探韩熙载的画家。据记载,同时受诏前往韩府偷窥的还有另一位南唐画院待诏周文矩。周文矩与顾闳中齐名,同样擅长人物画。两人分别将所见的夜宴场景绘成图画呈给李煜。元代时这两幅画尚同时存世,但如今仅顾闳中的版本流传下来。周文矩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现已失传,不过从他的另一幅名作《重屏会棋图》中,我们可以窥见南唐宫廷画家如何以绘画为手段参与政治。《重屏会棋图》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下棋的场景,表面上是皇室娱乐图,实则暗含政治寓意——画面通过屏风和棋局布局,暗示了南唐皇位“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是一幅具有重大政治含义的手卷。据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余辉考证,该图原本创作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末,是奉李璟之命而绘,图中人物座次与李璟预设的皇位继承人序列完全一致,公开昭示了李家王朝的继位顺序。后来北宋宫廷曾临摹此画,其目的除了保存古画外,也有政治考虑:宋太宗赵光义通过这幅图看到了“兄终弟及”继承法古已有之的图像依据,从而为自己继承兄长赵匡胤的皇位寻求历史合法性。由此可见,在南唐乃至宋初,绘画不仅是艺术创作,也被统治者用作记录政治活动、传递政治信息的工具。
谍战背景深度研究
五代十国时期,各方政权林立,政治斗争和军事对峙异常激烈,情报战也随之频繁上演。南唐地处江南,虽偏安一隅却强敌环伺,先后与后周、北宋抗衡。为了在复杂的局势中自保,南唐统治者非常重视情报的搜集与防范。据史载,南唐后主李煜对臣下的言行举止十分敏感,尤其对从北方投奔而来的官员心存戒惧,担心他们暗中与中原政权勾结。因此他不仅自己勤于刺探臣僚隐私,还鼓励近臣互相监视告密。这种政治氛围使得南唐朝廷内部充满了猜忌和防范。例如,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消息之所以传到李煜耳中,很可能就是出于某种告密或情报渠道。当李煜怀疑韩熙载可能有异心或不轨企图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派遣可靠人员前去侦察。在没有现代监控设备的古代,派画师潜入观察并绘图,便成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情报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顾闳中作为画院待诏,本身并非专职间谍,但他接受皇帝密令去执行偷窥任务,实际上扮演了“卧底画家”的角色。这反映出南唐宫廷对画家的信任以及对绘画纪实功能的重视。中国古代早有“图像证史”的传统,所谓“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术发明前,绘画是记录人物形貌和场景实况的重要方式。因此,当李煜需要了解韩熙载私宅内的情形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画家去现场观察、回来作画汇报。这种做法在当时并非孤例。早在唐代,宫廷画家阎立本等人就曾奉诏绘制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肖像,以记录史实、昭示教化。南唐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又赋予其新的用途——将绘画作为获取情报、监控臣下的工具。顾闳中奉命夜探韩府,正是典型一例。他利用画家的身份作掩护,深入目标家中,以专业的观察力记下宴会上的每一个细节,回宫后再通过画笔将情报还原出来。可以说,顾闳中在这次行动中充分发挥了“目识心记”的本领,将视觉情报转化为图像文献,圆满完成了李煜交给的秘密任务。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艺术家(包括画家、乐师、艺人等)充当间谍或情报人员的现象在中外历史上并不鲜见。在中国古代,由于艺人往往有机会出入宫廷和贵族府邸,接触到一般人难以接近的人物和场合,因此他们常被统治者或敌对势力招募利用,充当耳目。例如,乐工在历史上就多次扮演过情报角色:16至17世纪欧洲宫廷乐师常常被秘密机构招募,利用其能自由出入权贵内室的便利刺探情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约翰·道兰、托马斯·莫利以及意大利乐师阿尔方索·法拉博斯科等人都曾为情报部门工作。更早的例子还有16世纪法国作曲家皮埃尔·阿拉米尔,他以手稿商人、牧师、歌手和乐师的多重身份在欧洲各国活动,为英王亨利八世充当间谍。这些音乐家利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作伪装,游走于宫廷之间,收集了大量机密信息。再看中国,僧侣和艺人也常被用作间谍。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三国之间就曾互派僧人作为间谍刺探军情。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对南唐用兵前,就针对李煜笃信佛教的弱点,派遣少年江正剃度为僧,潜伏于金陵清凉寺,利用接近李煜讲经说法的机会刺探南唐虚实。这个法号“小长老”的间谍成功取得了李煜的信任,不仅长期在宫中活动,还怂恿李煜大兴土木、广建佛寺,从经济上削弱南唐国力。此外,还有一位叫樊若水的书生,为了投靠宋朝,假装成落第举子在采石矶出家为僧,每日以垂钓为名,暗中测量长江江面宽度和水文情况,将宝贵的渡江情报献给了赵匡胤。这些例子表明,宗教人士和艺术家由于身份特殊,往往能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获取重要情报,因此成为古代情报战中一支独特而有效的力量。
回到《韩熙载夜宴图》本身,这幅画除了表面的宴乐场景外,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信息?古往今来的研究者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顾闳中在绘制此图时,可能通过画面细节向李煜传递了某种弦外之音。例如,韩熙载在宴会上虽然表面纵情声色,但眉宇间始终隐含着郁郁寡欢的神情。这种“欢宴中的忧郁”被解读为韩熙载内心矛盾的流露:一方面他以放荡不羁来韬光养晦,另一方面又为国运衰微而忧心忡忡。画家对韩熙载面部表情的刻画,或许正是在向李煜暗示:此人虽沉迷酒色,但其真实心志并未完全消沉。还有研究者注意到,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人物和器物,可能暗含特殊含义。例如,有学者指出夜宴图中出现了一名身着契丹服饰的宾客(或乐工),这可能影射当时北方政权对南唐的威胁;又比如屏风上的山水画,被认为隐喻了韩熙载内心向往归隐的志向,与史载他“有志于退”的心态相吻合。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顾闳中在构图上暗藏机锋:全卷五段场景环环相扣,看似连贯的夜宴背后,可能通过细节暗示南唐朝廷的权力网络和政治暗涌。例如第一段“听乐”中韩熙载正襟危坐,显示出他在家中的权威地位;第二段“观舞”中他亲自击鼓为舞伎王屋山伴奏,被解读为对人才的笼络;第三段“休憩”时他独坐榻上,显得孤寂落寞,暗示其内心的孤独;第四段“清吹”里众歌伎排列有序地奏乐,象征着某种权力秩序;末段“散宴”中韩熙载拱手送客,宾客与伎女调笑作别,暗喻政治联盟的脆弱和人情的凉薄。这些解读虽属推测,但无疑为我们理解这幅名画增添了新的维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情报画”的说法持保留态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就曾表示,与其说《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情报画,不如说它是画家炫技的艺术之作。他认为乾隆皇帝评价此画“绘事特精妙”,更强调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非其中隐含的政治情报。事实上,顾闳中在创作中确实展现了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叙事才能:全卷人物众多却安排有序,场景转换自然而富有节奏,色彩浓艳而不失雅致,将夜宴的热闹与人物的内心巧妙结合。这幅画能够流传千古,首先在于其无可挑剔的艺术成就和不朽的审美价值。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背后的政治动因和历史背景。从顾闳中奉诏作画的那一刻起,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就不再是一件普通的艺术品,而是承载着君臣博弈、家国命运的特殊画卷。它既是李煜了解臣下的“情报密报”,也是韩熙载自我保全的“烟幕弹”,更是南唐王朝江河日下的缩影。
《韩熙载夜宴图》作为一幅传世名画,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十世纪中国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高度;而在这幅华美的画卷背后,隐藏着一段波谲云诡的谍战故事。顾闳中这位“卧底”画家,用他的丹青妙笔记录下了韩熙载夜宴的实况,为后人留下了一份跨越千年的视觉密报。从李煜的猜忌到韩熙载的自污,从画家的潜伏观察到画作的政治寓意,这段故事折射出南唐末年复杂的政治生态和人性百味。历史的长河早已带走了当年的繁华与纷争,但《韩熙载夜宴图》依然静静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秘密。当我们今日展卷细观,不仅能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更能透过歌舞升平的表象,感受到画中人物的悲欢与无奈,以及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唏嘘。这正是艺术与历史交织的魅力:一幅画,记录的不仅是一场宴会,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群人的命运。
相关文章
8月11日晚,“第六届8•8北京体育消费节暨京津冀体育消费节”线下嘉年华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圆满收官。本届体育消费节以“体育+”为引擎,集聚“新...
2025-08-14 0
韩国总统李在明还没有确认是否访华并出席中国9.3大阅兵,但是已经敲定了访美行程,根据韩国总统府的消息,李在明将于8月24日至26日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
2025-08-14 2
亲友相聚或是商务宴请,许多人都会选择自带酒水去餐厅,但今年5月19日晚上,王先生和老板在招待客户时却发现,有人竟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了他们自带的名酒...
2025-08-14 0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由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绘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中夜宴宾客的场景,以连环长卷形式呈...
2025-08-14 2
近日,一自闭症男孩在大理参加户外独立营进入苍山失联引关注。8月13日19时许,新京报记者从当地警方处获悉,失踪男孩已被找到。参与搜救的志愿者表示,目前...
2025-08-14 2
据环球时报报道,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经贸会谈。当地时间7月28日下午,世界两个最大经济...
2025-08-14 1
南部战区海军新闻发言人何铁城海军大校表示,8月13日,美“希金斯”号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黄岩岛领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组织兵力...
2025-08-14 1
文 | 青茶前言在现代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与土地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东六环作为北京交通的动脉之一,却因其地面通行的存在,长期割...
2025-08-14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