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春,天气太闷热,屋里空气厚得能割。一个小镇,会议室不大,桌椅摆得杂乱,窗户开着,外边偶尔传来几声鸟叫。这场会其实并不张扬,可每个人都明白,...
2025-08-11 0
8月,一组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军事数据再次引发亚洲安全格局的热议。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突破370艘,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日本的海上自卫队舰艇数量仅为150艘左右,且尚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中国空军现役歼-20隐形战机数量超过200架,而日本还在等待美制F-35的后续交付。
表面上,实力对比天差地别,但在钓鱼岛、台海等敏感议题上,日本却屡次高调表态,甚至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种看似“弱者挑衅强者”的现象,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地缘密码?一位俄罗斯专家的分析,为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全球军力平衡报告》显示,中国国防预算连续数年稳定增长,2024年达到约2.6万亿元人民币,位列世界第二。日本则在2024年度将国防预算提升至6.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不足三分之一。
技术水平上,中国的海空装备已经实现跃升,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形成梯队,歼-20等新型战机批量列装。中国大型运输机、远程导弹、战略核潜艇的进步,使其具备全球投送能力。
日本虽然在装备数量和类型上不具优势,但在电子战、反潜、海上侦察等领域依然保持传统强项。2025年,日本自卫队新增F-35B战机,部署于“出云级”准航母,旨在提升海空联合作战能力。同时,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持续深化军事协作,依托美日安保体系,形成多层次的安全网络。
在经济层面,2023年中国GDP超过17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则因经济结构调整缓慢,被德国反超,排名降至全球第四。尽管经济压力增长,日本在区域安全议题上的立场却趋于强硬。
日本对中国的“不畏”,不只是数字层面的自信。俄高等经济大学东亚事务研究员瓦西里·卡申指出,日本的国家心理深受历史与地缘环境影响。
历史上,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以“亚洲老大”自居,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后形成强烈优越感。二战后,日本对美国“原子弹式”的打击心有余悸,形成根深蒂固的敬畏。而对中国,则因历史上“以德报怨”政策和战后宽容处理日本战俘,日本社会普遍认为中国“讲和气多于讲拳头”,缺乏强烈威慑力。
在地缘战略上,日本极度依赖外部安全保障。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进一步升级。美国在日本本土及冲绳等地常驻约5万军力,涵盖海、空、陆多兵种。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2024年强化合作,AUKUS协定扩展至日本,涵盖情报共享、潜艇训练等环节。日本通过外部同盟,获得“安全缓冲”,在台海和钓鱼岛等争议问题上表现出更高的底气。
俄乌冲突、克里米亚事件等现实案例也深刻影响日本战略思维。对俄罗斯,日本始终保持谨慎,北方四岛问题上极少激烈动作。俄罗斯驻军、频繁军演形成实际威慑。相比之下,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克制自律,主张通过外交协商解决争端。在日本精英层面,这种“动口不动手”的策略反而被视作软弱。
日本社会的战略文化,深受历史周期律影响。1941年偷袭珍珠港,1945年才在美国原子弹打击下投降,昭示日本“不到被打疼不服输”的国家性格。二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设定“非战”约束表面上限制了军事扩张,但2020年代以来,安倍晋三等政界推动“集体自卫权”立法,防务预算持续提升。日本通过新一轮防卫大纲,扩大远程打击和网络防御能力,强化“灰色地带冲突”应对。
日本媒体和社会舆论热衷于“中国威胁论”叙事,一方面强调中国军力增长,另一方面有意弱化自身劣势。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日本民众担忧中国崛起,但仅三成人认为中国会主动对日本动武。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和平政策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多持怀疑态度,认为缺乏实际约束力。
在社会心理层面,日本“强者文化”盛行。对待美国和俄罗斯,日本始终保持敬畏和谨慎。美军在日本的特权地位、俄军在北方四岛的实际驻防,均被视为“不可碰触的红线”。对中国,则多从“实力对比”与“战略意图”双重维度评估,认为中国的克制源于忌惮国际形象,而非绝对实力。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在现实中容易形成偏差。中国强调和平崛起,优先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钓鱼岛、台海、南海等议题多采取“韬光养晦”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并警告外部势力不得干涉。
这种理性与克制在日本决策层被视为“不动真格”,缺乏“直接痛感”,难以形成有效威慑。俄专家卡申认为,日本此举实为“给自己找台阶下”,既不愿承认中国已经全面超越,又不敢正面与中国摊牌。日本在台海议题上高调表态,实则寄望通过美日同盟等外部资源获得“战略安全感”,而不是主动对抗中国。
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安全格局加速重构。日本对俄罗斯的实际畏惧,正源于俄军的“刚性实力展示”。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地的“事实改变”,让日本深知“拳头才是最后的发言权”。对中国,如果缺乏类似“直接教训”的前车之鉴,日本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就难以真正敬畏中国崛起。
当下,中日两国在东亚安全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以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成为不可忽视的战略力量。日本则通过同盟体系、技术升级和战略调整,力图维持自身安全空间。俄专家卡申的一席话点破迷局:日本的“不畏”并非真正的无所畏惧,而是对外部环境、内部心理和现实利益的复杂权衡。
在这个动态变化的地缘棋局中,任何一方的轻率冒进都可能引爆更大的安全风险。日本“嘴硬”的背后,是对现实压力的焦虑与对外部安全资源的高度依赖。中国的克制与坚守,是大国责任感的体现,更是维护区域和平的理性选择。
真正的安全感,永远不是靠“仗势欺人”赢得,而是通过相互理解、有效沟通和共同安全机制的构建,才能让东亚这片土地在风雨变幻中保持相对的平稳与安宁。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8-04 08:18·:战后80周年,日本不应逃避历史
相关文章
1948年的春,天气太闷热,屋里空气厚得能割。一个小镇,会议室不大,桌椅摆得杂乱,窗户开着,外边偶尔传来几声鸟叫。这场会其实并不张扬,可每个人都明白,...
2025-08-11 0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征收高额关税。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美印之间表面的和谐。据相关消息透露,美国此番加征关税...
2025-08-11 0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3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调整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8月7日,该行政令正式生效。全球贸易格局自此被彻底搅动,...
2025-08-11 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195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毛泽东从中南海出来,准备去郊外爬山。他一向工作到深夜,很少有空闲时间。这天难得清闲,...
2025-08-11 2
8月,一组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军事数据再次引发亚洲安全格局的热议。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突破370艘,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力...
2025-08-11 2
还原少年错付车费自杀:司机称决不道歉 坚决否认所有指控!一个小男孩的未来因1010元车费被错划而彻底改变。事发后,家人试图联系责任司机王铭,但一直未能...
2025-08-11 2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电影《731》正式官宣定档9月18日全国上映,并且还发布“血证”版海报,直面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战争罪行,旨在唤醒民族记忆,...
2025-08-11 2
前言这几天,北京接连两场暴雨再次把故宫送上热搜。视频里,端门广场积水没过脚面,午门门洞成了排水通道,太和门前小溪横流,工作人员深夜堆沙袋、蹲地舀水。有...
2025-08-11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