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9日 15:55 5 admin

国徽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更是精神象征。

1950年,新中国刚刚立国,为了找到那个能代表全新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中央面向全国征集国徽设计方案,学界、艺坛群英荟萃。

而在这场大考中,才情横溢的林徽因团队交出了一份极具艺术张力的答卷,却最终遗憾落选。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今天看来,那份方案依旧能让人惊叹:“太美了”,但也有人点头:“确实不合适”。

那么,林徽因的方案到底输在哪?又为什么几十年后还能让无数网友心动?

整个国家在找“脸面”,但得先看这张脸要干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一个能代表自己形象的标识。要挂在所有重大场合、印在各种官方文件上。所以说国徽不能光好看,更得有分量、有说服力。

那时候,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媒体一登,热情高涨,投稿堆得像小山。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大多数作品,不是太空洞就是太花哨,要么只剩象征意义,要么像是装饰画,一点国家权威的感觉都没有。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眼看征稿效果不理想,中央干脆找来两支专业队伍,希望他们能拿出点实打实的设计方案。

一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团队,更偏重视觉冲击力;另一组是清华营建系的建筑专家,林徽因、梁思成都在其中,他们更注重文化底蕴和形式美感。

林徽因当时身体不好,但对这事很上心,亲自参与设计讨论。她和团队最后交出的方案,用了一种古代礼器“玉璧”作为核心图案。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这个想法确实挺特别,也非常中国,但也正是这个特别,在当时的语境里,让人觉得“美是美,关键不够顶用”。

看得出是下了功夫,但太“雅”了也不行

林徽因那版设计,光从艺术角度看几乎挑不出毛病。

大玉璧当作主形,中心是红色五角星,下面是齿轮,两边环着麦穗,最底下还配了红色丝带。

整体色调沉稳,图案排列对称,线条柔和,不张扬却有质感,确实是一幅很讲究的作品。

她的思路也很清晰。玉璧在古代是王权象征,也象征诚信和平,用它来作为新中国的象征,想法不俗。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而且从文化连续性出发,也确实能体现中华传统。她希望国徽不是一个“喊口号”的符号,而是一个能体现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形象,这个方向没毛病。

但问题出在它“太讲究”——讲究得让人有点看不懂。

国徽是干啥的?不是挂在书房里供人赏的,是要挂在大会堂上、印在护照上、放在国际场合撑场面的。

那就不能太含蓄,不能只讲文化隐喻。它要让普通人、外国人一眼看出来这是谁的国家,传达出“这是国家权威”的信息。

林徽因那版用玉璧做主形,确实很美,但你远看,辨识度不高,气势不够强。而且“玉璧”这个东西,懂行的人能看出文化意味,但一般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更别说从中读出国家象征了。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再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刚打完仗,国家刚成立,整个社会都在强调“人民性”“工农力量”“革命气氛”。

你这时候拿出一个讲究含蓄、温润、书卷气的玉璧图案,确实显得和主旋律有点脱节。不是说不好,是太文气了,跟需要的那种“新国家新气象”的调子对不上。

说白了,林徽因这方案放在博物馆展览,观众会说“真有文化”;但要放在外交场合当门面,很多人会觉得“看着不够硬气”。

成稿方案更有力量感,是一群人边试边改的结果

最终定下来的那版国徽,是在多个方案基础上的融合。

主图是天安门,象征国家政权和历史起点;上方是五角星,代表共产党领导;下方齿轮、两侧稻麦穗,分别代表工人和农民;整体被红色和金色包围,喜庆又庄重。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这个方案的诞生过程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几轮打磨、几番争论的结果。中央美院团队提出天安门为核心图案,强调它是新中国成立的象征,视觉上也足够强。梁思成团队则从建筑专业角度出发,提出图案要对称,透视图不稳固,最终建议改成正立面图,使整个图案更端正、厚重。

林徽因团队虽然核心构想没被采纳,但他们在色彩搭配、线条处理、元素排布上贡献了不少专业意见。稻麦穗的样式、绶带的设计,很多都是他们团队调过无数次才定下来的。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一提,当时在讨论元素时,有人提出麦穗代表北方农业,但南方怎么办?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周总理直接拍板:稻米不能缺。这才有了后来国徽上稻麦并列的设计,进一步突出了“全国团结”的理念。这种细致入微的调整,体现的正是那个年代对国家形象的极致认真。

最终这个方案,视觉上足够庄重,内容上能讲清楚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群众基础,形式上也符合大众认知,确实达到了“国徽该有的样子”。

她的设计没被选上,但她的努力留下了痕迹

林徽因那套设计,虽然没成为国徽,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团队在细节上留下了不少痕迹,尤其是装饰性元素的处理上,很多最终版本都能看到她们参与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她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不是光靠政治象征说话,而是试图用文化美学表达国家精神。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这在当时确实有点超前了,但今天回头看,这样的探索也很宝贵。因为它让我们知道,国家符号的表达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就算最终选的是更“接地气”的方案,但林徽因这种高水准的方案,依然值得被记住。

网友说她“审美一绝”,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实打实的感慨。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但同时也得承认,那个时候国家更需要的是“管用”的形象,而不仅是“好看”的设计。林徽因的方案,输的不是审美,而是输在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适配度”。

国徽的设计,是国家形象一次公开亮相的机会。它不只是给自己看,更是给世界看。林徽因的方案,像是一封写得优雅的信,但国家需要的,是一面能在风雨中高高升起的旗。这就是她方案落选的真正原因。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