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7日 05:56 5 admin

每次赶集,脚底板总比脑子先一步醒过来。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1:试抽

不用刻意琢磨,顺着人声往热闹里扎,左拨右闪避开提着菜篮的大妈、推着小车的商贩,最后准能停在那处飘着淡烟味的摊位前。

去赶大霞坞集这天也不例外,像被无形的线牵着,连自己都觉得好笑:活成了个“套子里的人”,偏对这烟草摊的套路心甘情愿。


我们招远南乡不兴说“烟草”这文绉绉的词,地里长着的叫“烟叶”,晒透揉碎了是“旱烟”或“烟丝”,听着就带着泥土气。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2:煮下货

若把烟分个三六九等,鲁烟的排布像极了生活的层次:上层是供着似的儒风、佛光,中间是常出现在酒桌的泰山,底层则是老辈人揣在兜里的哈德门,卷一根就能唠一下午。

要是换在云南,顶头的该是金贵的大重九,中间立着云烟、玉溪,垫底的仍是红塔山,便宜实在,裹着烟火气。


总有人问我:一个不抽烟的女人,怎么总往烟摊凑?答案藏在胶东农村的冬天里。

小时候村里的地金贵,全用来种养家糊口的庄稼,只有田埂边、墙角下的薄地,才舍得种几株烟叶。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3:花筐子

秋末烟叶熟了,奶奶会用草绳把它们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晾,风一吹,烟叶“哗啦”响,那是老烟民一年的“口粮”。

等冬雪一落,左邻右舍就聚在炕头或晒谷场,男人们掏出烟叶,搓碎了往小烟袋里装。

讲究的烟袋是老伴缝的粗布口袋,绣着歪歪扭扭的花;粗糙些的,就用孩子用完的练习本撕成条,裹上烟末卷着抽,烟火一明一暗,嘴里的山村野史就顺着烟圈飘出来了。


我总搬个小马扎,挤在大人腿边听。#晒图笔记大赛#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4:卖大饼

故事里有山精鬼怪,有老辈人的闯关东,也有村头老井的传说。烟味呛得人直揉眼睛,可我听得入了迷,连眼泪流下来都忘了擦。

久而久之,那股混合着干草香和烟火气的味道,就成了童年的“背景音”,一闻到就想起暖烘烘的人群、抑扬顿挫的故事,还有手里小马扎的温度。


后来上班,偶然接触过烟草相关的工作,才从“好闻”“呛人”的直觉里,读出了科学的门道。

原来老家用练习本卷的旱烟,尼古丁和焦油含量都高,老人们说的“劲儿大”,其实是这些成分在作祟。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5:山楂

而后来的香烟讲究“低焦油”,闻着不呛人,才算得上“好烟”。

也听人说过戒烟的趣事:抽了二三十年烟的老把式,突然戒了烟,反倒容易胖。

医生说,尼古丁会悄悄消耗脂肪,没了这“消耗剂”,体重自然就上来了。

这些知识像给烟摊加了层滤镜,再去看时,不单是回忆,还多了点琢磨的趣味。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6:柿子

真正让我对烟味多了份复杂心思的,是母亲的病。

那年母亲查出肺病,医生说和长期吸二手烟有关。

我猛地想起小时候,聚在炕头聊天的叔伯们,烟卷一根接一根,屋里的烟味浓得散不开。

想起母亲在大家走后,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会顺手打开窗户通风,却从不说什么。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7:各种卤货

原来那些年里,无形的烟早悄悄缠上了她。从那以后,再闻烟味,除了童年的暖意,还多了丝沉甸甸的疼。


可即便如此,赶集时还是忍不住往烟摊去。#我在头条晒家乡#

如今的烟摊变了样,不再是村民自己晒的烟叶,多是烟厂进来的烟丝。

老人们凑在跟前,捏一点放在鼻尖闻,或卷根试抽,你一句“这烟绵”,我一句“那烟冲”,争论声里满是烟火气。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8:买卤货的大爷

看着他们,我总想起小时候的小马扎,想起炕头的故事,想起屋檐下挂着的烟叶串。


时光像部黑白电影,一帧帧往回倒:那个拖鼻涕的小娃娃,正坐在小马扎上仰头听故事。

画面一转,如今的我站在烟摊前,看着老人们的笑脸,连自己的影子都染上了旧时光的温。

人这一辈子,大抵就是这样吧,有些习惯,藏着太多年的故事,就算知道它的好与不好,也舍不得放下。


赶大霞坞集必做的“怪事”:绕开菜摊直奔烟摊,只为寻这口老味道

图9:大枣

就像这烟摊,成了集市里的一道褶皱,轻轻一扯,就露出了藏在里面的岁月。#三农小分队#

@头条本地通@头条农友会@头条三农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