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日中秋,老人说最怕“中秋一日雨”,中秋下雨有啥预兆?早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不觉,今日10月6日,不仅进入了国庆假期的...
2025-10-06 2
1928年的营口,说句不夸张的话,那地方就是在日本人的皮鞋底下喘气,孙维本出生在那种日子里。他不是在热炕头上安安稳稳长大的孩子,他小时候见过太多东洋兵举着枪在街上晃悠,邻里的大人在炕沿上唉声叹气,谁家突然少了个人大家都不敢问为什么。小孙家里人,常常在夜里压低嗓门议论前线打仗的事。他自己虽然只是跑堂捡柴火那一批,却也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辱,什么叫国破家亡的感觉。很多事不上学也能懂,他看到母亲为缺米犯愁,也见过乡亲们被侮辱后把心思藏在眼睛里。那种年纪你说抱怨人生不如有点志气,他也是从那会儿下定决心,以后要能帮上家乡、帮上祖国,自己哪怕只做个小小的螺丝钉都行。
东北终于把鬼子赶跑了那年,天一下亮了。抗战胜利后,营口的庄稼地里又多了点次收成,大伙脸上都见了笑模样。1946年,那年孙维本刚满十八,个子还挺拔,连饭都吃得香。可他没往安逸里走,自己找了机会入了共产党。那阵营口的街巷还乱着,各家都怕明天又变天,不是谁都敢迈这一步。有趣的是,他入党第一天穿的还是家里给改的小棉袄,袖口磨得发亮。据他后来的老同学说,维本打交道不咋会套近乎,那股冲劲像是老家冬天的北风,一路只有往前不折返。
不过你别以为他只是莽,孙维本做农会干事那会儿,是在绥化张维乡。一说起张维那阵子的群众,可真不是“大伙喝口水都觉得甜”的年代。跑腿、开会、填表、调解矛盾,有些日子一天要跑好几村,鞋底磨得破,他都舍不得扔。最让人佩服的是,谁家闹事,不管多大麻烦,人家找的不是村长,是“孙干事”。你说这种人物,生活气息多浓?他知道谁家小子考试挂了,谁家姑娘嫁不出去,谁家屋顶漏了。人情世故练绝了,那种诚心不是装出来的——乡亲有话不敢跟领导说,敢跟老孙掏心窝子。到现在,村东头曾当年光脚跟着他跑水利的人还念叨一句:“那小孙,是真心的。”
说到底,孙维本不是只会嘴上答应的那种人。碰上造反队拿地主开刀,他也得当“挡刀牌”。群众闹情绪,一晚上能坐炕头聊到天亮,第二天照样起早去地头查水渠。他每次到县里开会,不拿鸡毛当令箭,说话不拐弯。在群众之间做事,慢慢就把人心给捏实了。就这样,组织里注意到这个小伙,不光靠他踏实,关键是他不怕犯错、不怕丢脸。没几年就升了,有能力的不用自己吹,大家都把破事往他这儿推,看他能不能解决。
快到60年代,孙维本已经不是小县员了。1961年他接管西丰县委书记的位置。那几年你们想不到有多惨。粮食危机,谁家锅里都不是每天有饭。说句实在话,有的人饿死了。孙维本当时看得眼里冒火,他睡觉都不踏实。早上天还没大亮就抓人去地头看旱情,下午又去调专车运粮。有回遇到棉农大队的闹事,乡下老太太骂他:“你是书记,你管不管?”他拍拍胸口说:“粮食问题我扛着。”隔壁县的干部听说西丰能自救,都来取经。
当然了,花架子没用,孙维本带头种地、兴修水利,真蹲在泥里。那年西丰水渠打通后,终于能灌溉,本地粮食产量第一次上去了。有人说孙维本有“救荒神针”,其实他啥都不是,就是一条坡路走到底。旁人可能怕收成不好被追责,他是饿着也要干到底。后来传开了——“书记能吃苦,老百姓有底气。”
东北的官场轮换快,基层磨砺了一阵,组织上把孙维本提上来,1982年成了辽宁省委书记。他一来,整个辽宁都盼着新主意。外头都知道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是不是还行?可是现实呢,工厂关停、技术落后,年轻人都往南方跑。孙维本不是坐办公室专盯报表的,他到工厂一线蹲点,进矿山参观,还去家属区聊家常。他找到了关键问题——技术停滞,旧厂模式玩不转,光资源优势不够。于是他斥资引进新设备,主张老厂升级,还专门跟部委协调引外资。
别看孙维本年纪大,他外出考察一点都不含糊。东京、首尔、香港,他都去和同行做“招商推销”。有一年,还专门到香港做了一场路演,把辽宁的项目细细讲了半天,现场听众当场发问:你们这么冷,会不会影响生产?孙维本笑着回:“冷是优势,我们的冷能养出好粮食,也能保证设备耐用。”最后批新厂引进的项目,都是他一手促成的。那会儿工人家属区大妈拉着他的袖子说:“书记给俺们找工作了。”是真的,辽宁的经济气象转了个弯。
1985年,孙维本被调到黑龙江省委书记。这一转,东北最北端的风雪都得跟着他走。黑龙江的地又黑又肥,是个宝地,可是管理难度大,多数乡村冻土、道路断。孙维本没有被吓住,制定了“农业立省”的计划。他亲自带队下到齐齐哈尔、佳木斯一线考察土壤,遇到农民种地没信心就开现场会,有时候冻得耳朵通红,也要在田边蹲半天。
黑龙江的黑土地,也真没让人失望。孙维本推的集体灌溉和科学施肥,第一批试点产量都翻倍了。县里粮站主任甚至说:“这技术,保准管用。”那几年,黑龙江成了全国最大的粮仓,老百姓也第一次感受到“丰收年”的味道——不是奢侈,是真的能顿顿有米。
可你以为他只会种地?工业搞得一样出彩。他推动国企改革,支持小企业起来,把政策给到真正在干的人手里。有个小县办厂开始只雇十几个人,三年后翻成了几百人,孙维本亲自去剪彩。干部都说“书记不光光是做面子账”,而是动真格在产业升级。
这些年,东北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确实也是托孙维本的能干。但历史就是讲究回报,也考验人心。到了90年代,黑龙江冒出了一伙白道黑路都敢混的恶势力,乔四这帮人嚣张到连警局都不屑一顾。街坊都说:“咱老百姓睡不着觉啊!”什么抢地盘、打砸抢,简直比鬼子还让人害怕。孙维本当时并没有像有些领导那样装看不见,他和当时省委另一位书记张德邻一拍即合:咱得把这帮祸害处理了。
抓乔四的时候,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有干部怕惹麻烦,磨蹭着不想干,孙维本却亲自下命令,坐镇指挥。公安局门口挤满人,不少家属担心报复,晚上没敢回家。他安慰说:“老百姓的事我们要顶起来。”乔四一伙被一网打尽,开庭时,不少市民自发到场,场面几度沸腾。后来批捕,判死刑,都比别人要快些。有人说市委铁腕,百姓拍手。
但这事不是“一网打尽就结了”,孙维本知道,黑社会能壮大起来,不单靠自己本事,更多是权力和利益的保护伞。他跟张德邻直接下令,查根、反腐,清理了一批混在干部队伍里的蛀虫。整顿完了,又专门培训了一批新的基层干部,让大家心里有底,说:“你们是咱东北的门槛。”
孙维本退休以后,很多人以为他终于能安心喝茶下棋了,其实他比在职还忙。每次开老干部座谈会,他从不缺席,更常主动给后来人提建议。他心里头还是一直惦记着黑土地、钢铁厂、百姓过得好不好,有时报纸一看见东北经济下滑,连夜写信给省里,要大家盯住粮食和机械的升级。尤其晚年,他那些来找帮忙的普通人,还是一视同仁,谁不是群众呢?
2020年底,孙维本走了,享年97岁。有人说他“没啥大惊大喜”,但这个时代,其实就缺少像他这样能扎在泥土里、敢为老百姓顶事、做事耐心的人。他没有传奇故事、没有大官派头,却实实在在在东北人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有人问,他是不是最好的干部?这句话没必要那么肯定,但我们都知道,他从一条小街走出来,把一辈子都交给了这片土地,没惊天动地,却能让人想起“初心”和“担当”这些词,到底值不值,谁都心里有数。
相关文章
导读:今日中秋,老人说最怕“中秋一日雨”,中秋下雨有啥预兆?早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不觉,今日10月6日,不仅进入了国庆假期的...
2025-10-06 2
别再用“男人如山”的陈词滥调来绑架自己了。山,固然巍峨,却也孤寂、冰冷,任凭风雨侵蚀,只能沉默。你真的甘心做一座亘古不变、毫无生气的山峦吗?不,你的骨...
2025-10-06 2
在20年前,谁家要是能有一个公交公司上班的亲戚,可以说就是出门炫耀的最大资本。那个时候能在公交公司有一份差务,跟如今的公务员根本没啥两样。当年公交司机...
2025-10-06 2
10月5日,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2025年10月4日19时许,深南高速兴业县路段发生一起5车追尾的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事...
2025-10-06 2
盯着机票价格犹豫不决,心想等等可能会更便宜,可最后价格却一路飙升。或者好不容易等到了低价票,结果行程一变,退票改签又损失惨重。机票价格就像 “薛定谔的...
2025-10-06 4
坪山美术馆里,武淑清盯着屏幕上自己的双手发呆。漆黑背景里,一双手飞速穿线、拧螺丝,动作快得像段默片武打戏。“现在看都忘了在干啥。”她笑着戳了戳屏幕,“...
2025-10-06 4
1928年的营口,说句不夸张的话,那地方就是在日本人的皮鞋底下喘气,孙维本出生在那种日子里。他不是在热炕头上安安稳稳长大的孩子,他小时候见过太多东洋兵...
2025-10-06 4
文 | 忆禾溪编辑 | 忆禾溪前言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上涨。以前人们买汽车就是为了出行方便,但现如今的汽车,已经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2025-10-06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