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他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没想到,交印时的一个细节令人钦佩

抖音热门 2025年07月26日 16:58 3 admin

1949年9月下旬,北京同古堂。“爹,这铜料,真就用这块?”“就这块!铸国印,半点马虎不得!”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人眼神坚毅,语气里透着不容置喙的权威。他就是张樾丞,一个即将把自己的名字与新中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篆刻大师。

这可不是一次寻常的请托。新中国即将诞生,百废待兴,而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开国大印”必须铸就。这项任务,神圣而又沉重。经著名学者齐燕铭的郑重引荐,周总理最终拍板,把这个天大的担子,交给了这位在治铜印领域堪称“独步一时”的民间高手。不得不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魄力。在那个年代,能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治印,又能被康有为、梁启超、鲁迅、张大千等一众名流雅士追捧的匠人,屈指可数。张樾丞,就是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名字。

他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没想到,交印时的一个细节令人钦佩

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大师,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一个从琉璃厂学徒干起的苦孩子。他14岁入行,18岁便因天资与勤奋而出师自立门户,在北京开了家“同古堂”印铺。这地方,既是他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他以印会友、切磋技艺的沙龙。久而久之,从王公大臣到文人墨客,求他一方印,成了一种风尚。他的印,古朴大气,方寸之间,既有金石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风韵。

接到铸造国印的任务后,张樾丞几乎是把自己关了起来。他和儿子一起,不眠不休,先是从化铜、浇铸开始,为这枚未来的国印准备最完美的“载体”。材料备好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他 meticulously 设计了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方案,每一种都凝聚了他数十年的心血。方案通过中南海的同志层层上报,最终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很快,批复下来了。毛主席圈定了“宋体”。这个决定,让张樾丞激动得连连称好。外行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简单的选择,但在张樾丞这样的内行看来,这背后是天大的学问。几千年封建王朝,从皇帝玉玺到官府大印,用的几乎都是篆书。篆书古朴庄重,极具威严,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寻常百姓看不懂。而宋体,方正清晰,通俗易懂,是属于人民的字体。毛主席选择宋体,正是“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细微、也最深刻的体现。这份感动,化作了张樾行夜以继日工作的无穷动力。

他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没想到,交印时的一个细节令人钦佩

十几天后,一枚边长近12厘米、重达数公斤的方形铜印终于在他手中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九个宋体大字排列其上,气势磅礴。那天深夜,当他放下刻刀,疲惫与欣喜交织。可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总觉得心头悬着一块石头。似乎,还有什么地方不够妥帖。

突然,他一个激灵坐了起来,想起了老师傅传下来的一条行规。治印行里有个老传统,印章刻好后,得先盖个印样给客户看,客户满意了,这笔生意才算完。可这是国印啊!国之重器,岂能随意落款?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印样流落出去,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拓片,万一被有心人利用仿造,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制作过程中,经手的工匠不止他一人,谁能保证万无一失?

他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没想到,交印时的一个细节令人钦佩

想到这里,张樾丞冷汗都下来了。他立刻起身,重新回到工作台前,拿起了工具。他做了一个常人难以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处理:他用独门绝技,将印章的四个边角,有意地向上做出微不可察的凸起。这么一来,这枚印章在没有经过最后处理前,是无法盖出完整、清晰的印文的。四个角会留下空白。

这个小小的改动,堪称神来之笔。它就像一道物理“密码”。只有在正式交付,由官方指定人员将这四个角精确磨平之后,这枚国印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这道“留边”的工序,不仅确保了在交付前,任何人都无法私自获取完整的印样,更体现了一位老匠人对国家安危的极致审慎与责任心。这已经超越了技艺的范畴,是一种近乎于“道”的职业操守。

当张樾丞将这枚“半成品”国印上交时,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完他的解释后,无不赞叹。这枚看似寻常的铜印,其背后的智慧与忠诚,远比它本身的重量更为厚重。中央办公厅要支付他一笔丰厚的酬金,却被他坚决地回绝了。“能为新中国治印,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怎敢再收钱财!”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他为新中国篆刻“开国大印”,没想到,交印时的一个细节令人钦佩

这枚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开国大印,从1949年10月1日起,一直使用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完成其光荣的历史使命后,它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张樾丞此后的人生,依旧低调内敛。他从未向外人主动炫耀过这段经历,哪怕在后来遭受不公待遇时,也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61年他病逝后,友人在悼念文章中提及此事,经由官方媒体报道,这位“开国大印的镌刻者”才真正为世人所熟知。他的一生,就像他手下的金石,质朴、坚硬,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