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毕华勇:贴近一座城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05日 08:18 3 admin

记不清来米脂窑洞古城多少回了。窄窄的街巷,明清的砖瓦四合院建筑,阔气的大门及门楣上的匾额,精雕细刻的窗户,砖木上镂空雕刻的花鸟走兽,无不昭示着这座古城昔日的繁华。

每天,太阳从古城对面的文屏山升起,又落在无定河西锁子山的背后。白日里人声鼎沸的烟火气,把时光反复打磨;四季搭乘着时间的流水,从容不迫地在天地间变换着湿热寒凉,以千姿百态的景色,为古城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古城斑斑驳驳的墙壁上,弥漫着泥土的气息、血汗的味道——千年来,街巷中、窑洞里纯正的陕北口音,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米脂人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奋斗精神,也沉淀下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古代的刀光剑影曾无数次划破长空,那时的先辈们听见马蹄声,从未有过慌乱与畏惧。他们一边辛勤建设古城,一边以坚硬的骨骼守护着古城。纵使心中藏着爱恨愁怨,每个人仍怀揣着滚烫的梦想,保持着威武不屈的姿态。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我瞬间从记忆深处寻到了古城剽悍的力量,也触碰到了它温暖的柔情。于是,在古城的岁月里,我经历过、体验过爱与生命的澄澈,也承受过磨难。站在古城的十字街头,久久仰头望去,在我追寻的故事里,先祖们留下的印记正逐渐清晰。我以为自己足够了解古城,以为所有情感都已倾注于此——那些画面与节奏,连同漫天繁星,早已将岁月的坐标刻进我的心底……


毕华勇:贴近一座城


我熟悉古城,那年背着铺盖卷住进小巷口的小木楼里,木质的门推开后,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次出发。古城传递给我的那种幽深又不易察觉的诗意,我一直无法解读。有时,一个人在石板街上来回穿梭,不言而喻的新鲜感,触动我的肌肤,我抚摸着砖瓦,轻轻喘息,心底的虚空立刻被填满。东街林立的店铺商号,纵横交错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四合院,高将军宅,还有杜家、高家、冯家、艾家的套院,皆历历在目。若细细观察,寂静的照壁、抱鼓石、月亮门、垂花门,都带着一种源自岁月的笃定。它们承载的故事,早已成为文化根基的符号;这份恒久的底蕴,在现实中饱含深情,为古城增添了摇曳多姿、刚柔并济的宏阔气象。

事实上,当我把有关米脂古城的诸多细节梳理完,走进大成殿,停留下来,那棵枝繁叶茂的椿树,每片叶子都似一个独特的音符,风一吹,有音乐响起,每个乐章里,都有不同的历史人物浮现,这些人,曾抚平命运的坎坷,有的如一盏明灯,照亮山河,也照亮他人。

是的,圁川书院里有穿透时光的力量,它蕴含着先辈们的一种理念——执着、希望,渐渐地便有了温度。对此人们习以为常,却未必知晓古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仔细一想后才发现,我熟悉的古城,还停留在表象上,我看见的那些建筑、庭院、照壁、匾额、雕刻……都是空间里的米脂古城。而古城深处的精神内核,则被我们忽略了。

米脂古城最初的模样是宋初建设的窑洞,元代从马号圪台和城隍庙湾逐渐扩大,被称为“上城”。直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发展为以十字街为中心的东街、北街、西街、南门街四条主要街道,称为“下城”,形成“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的格局。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张仁覆将上下城整合为一体,城墙加高到9米,从流金河(今天的东沟银河)、饮马河畔一直延伸到凤凰岭,周长2.5公里,建了四座城门,还设有瓮城、城楼。令人称奇的是,城墙西角上有一方亭,名西角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米脂绅士艾质明等捐款,在方亭处建一座四方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楼高约18米,矗立在9米高的城墙上,更显巍峨高耸。于是,有一句俗语流传至今:“米脂有个西角楼,半截戳在天里头”。登上此楼,极目四望,古城山水尽收眼底,街巷交织,人间烟火点点汇聚,古城便风生水起。


毕华勇:贴近一座城


自宋以来,无数名将墨客、云游道士、商贩往来于此,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更有慷慨激昂、悲欢离合的诗篇。米脂古城将这一切封存于时光之中,志书史册中的零星记载与人们的记忆交织,勾勒出不同历史截面下古城的轮廓,而更多细节已无从追寻。如今,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蒙恬、扶苏、郭子仪、种谔、沈括、李自成、艾万年、贺人龙以及无数入驻古城的重臣名将,还有后来那么多的仁人志士,是否会像郭子仪那样夜游?那些零碎的诗文,多少让我们觉得少些什么,流光之尘,一定掩埋了什么。或许那些前行者,永远停留在时间的隧道里,孤独地待在黑暗中,不为人知。

古城的底蕴在空间上似乎离我们很近,仿佛我们可以面对面相坐,煮一壶酒,豪饮千杯万杯,说着梦呓的话,酒醒后,转眼消失了,诗文全无,亭阁凋谢。如今的人们急着想挽回什么,却无法打破时间的阻隔。

一个人会持久地贴近一座城,反反复复地谈着某个建筑、某个人。这座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使命。而米脂人灵魂深处,每一个院子都能给自己满满的自信和自豪。我想,作为千年古城,当人们追忆前贤壮怀激烈的往事时,该以何种方式,从纵深的时空里挖掘更多细节,让更多的人知道,米脂古城的人文历史是多么光彩照人。

就像东街那棵椿树,它挺立着,依旧苍劲结实,与古城相伴着叙述自己的故事……


原刊于《文化艺术报》2025年10月22日第6版


(作者简介:毕华勇,陕西米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荒凉的十八岁》《永乐镇》《链歌》《等待爱情》等。作品散见于杂志报刊。)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