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31日 11:18 5 admin

算起来,我和黄鹤楼的“交情”,比和某些远房亲戚还深。老家九江到武汉不到两小时高铁,加上天河机场总在出行清单里占据C位,每年总要借着各种由头往武汉跑几趟。而每一次来,都绕不开黄鹤楼——这个从中学课本里跳出来的“老网红”,硬是被我拍出了“年度最佳合作伙伴”的既视感。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第一次见它,是二十年前的某个春日。那时还不懂什么“楚天千里清秋”,满脑子都是课本里崔颢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抱着“打卡课文景点”的心态往蛇山上爬。刚到景区门口就乐了:一群穿着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把“黄鹤楼”三个鎏金大字当背景板,姿势比我当年背课文还认真。我挤在人群里抬头望,飞檐翘角像被施了魔法的翅膀,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倒比课本里的黑白插图鲜活了百倍。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那天揣着相机,专挑人少的角落钻。绕到楼后时,撞见个白发老爷子正对着江面写生,画板上的黄鹤楼一半浸在江雾里,一半顶着蓝天,比我镜头里的构图讲究多了。我凑过去搭话,老爷子头也不抬:“小伙子,这楼啊,得等云飘过来才好看。”我半信半疑地蹲在旁边等,果然没过多久,一团薄云慢悠悠裹住楼腰,原本清晰的飞檐突然变得朦胧,倒真有了“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境。那天的照片,最后挑了张云缠楼角的,至今还存在手机相册的“珍藏文件夹”里。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渐渐摸出了黄鹤楼的“脾气”。它不像其他景点那样“高冷”,反而很懂配合镜头。想拍江景?就去东侧的观景台,长江像条碧绿的绸带铺在脚下,远处的长江大桥车流如织,偶尔有货轮鸣着笛驶过,快门按下就是一幅“古今交融图”;想拍夜景?得等到华灯初上,暖黄色的灯光从楼窗里透出来,飞檐上的灯带勾勒出精致的轮廓,衬着墨色的夜空,活像从《清明上河图》里走出来的楼阁。有次为了拍夜景,我愣是在楼下的茶馆等到天黑,结果被蚊子咬了三个包,好在最后拍出的照片,朋友圈点赞数创了当年新高,也算“血债血偿”。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去年秋天陪朋友与他父母一起去的。朋友的爸爸是个老“文青”,对着楼前的崔颢题诗碑研究了半天,还非要拉着我逐字逐句回忆课文。朋友的妈妈则更关注“实用信息”,指着楼里的电梯问:“当年李白登楼,是不是也得爬这么多台阶?”我笑着说:“李白要是有电梯,说不定能多写十首诗。”这话逗得她直乐,连带着朋友的爸爸也放下了“文人架子”,跟着我们一起拍起了搞怪合影——他爸爸站在“黄鹤归来”雕塑旁比耶,他妈妈举着手机拍楼顶上的铜铃,倒比正经观光多了几分趣味。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其实每次来黄鹤楼,都有新发现。有时是楼里展出的古代瓦当,纹路里藏着千年前的匠心;有时是转角处的题字,或许是某个游客留下的感慨;还有时是江面上的晚霞,把黄鹤楼染成温柔的橘红色,让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句子。这些细碎的瞬间,比课本里的文字更鲜活,也比镜头里的画面更动人。

与黄鹤楼的N次“面基”:从课本插图到镜头里的千年活历史

如今再翻起那些照片,从青涩的游客照到逐渐成熟的构图,黄鹤楼像个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我的成长。它不再只是课本里的一个地名,而是每次来武汉时的“老熟人”——知道哪里的角度最出片,知道什么时候的光影最温柔,也知道我对这座城市的偏爱。下次再来,或许我还会带着相机,找个角落等云来,等风来,等那些藏在千年时光里的故事,再次跳进我的镜头里。朱淳兵 文/图


再访黄鹤楼感怀

朱淳兵

楚驿经年数度游,

名楼依旧枕江流。

云缠碧瓦藏诗趣,

灯映朱檐解客愁。

父辈题碑寻故句,

吾侪拍景记新秋。

何须苦觅仙人迹,

自有风华满画楼。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