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晚潮|东垄聚乐亭:这个凉亭不一般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5日 10:13 3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陶鸿飞

晚潮|东垄聚乐亭:这个凉亭不一般

武义县南部原属山区小邑宣平县,满目崇山峻岭,乡人开门见山,山路多蜿蜒曲折,崎岖不平,行人常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让行人路上歇脚躲避风雨,宣平的古道上曾经密布凉亭。有的凉亭十分简陋,不过是一间建在山路过道上的普通小泥房,平时无人照看;有的凉亭则有茶食供给行人,规模较大,平时有人居住,则称茶亭。据旧版《宣平县志》记载,当时宣平各地尚有凉亭82个。

这82个凉亭,保留至今的寥寥无几。桃溪镇东垄村的聚乐亭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凉亭不一般。

东垄村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钱塘江和瓯江分水岭樊岭南面,距县城约30千米,古时称东龙村。该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北山峦起伏,北西侧坞旋尖与北东侧樊岭尖正好横亘在东西一线上,犹如一条脊梁,水流南北,北入钱塘江,南入瓯江。龙溪自坞旋尖流出,汇入东垄水库后,穿过东垄村南流,汇入宣平溪,最后汇入瓯江。东垄村就建在龙溪两侧。清光绪壬午年(1882)编修的《宣阳东龙陶氏宗谱》这样描绘东垄:“地分两扇,水合一流。右占泄流百丈,左□珠峙八角。前抱龟蛇环顾,后挺狮象峥嵘,真所谓天府。”

东垄村民大多姓陶,其陶氏始祖于南宋时定居于此,至今已逾800多年。村内人文遗存众多,村入口处有四五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出口处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单孔石拱桥、陶氏宗祠,村中尚存有清代早中期以来的多处古建筑。2023年,东垄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在东垄村众多人文遗存中,位居村中心的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聚乐亭,最为有名。

晚潮|东垄聚乐亭:这个凉亭不一般

聚乐亭位于东垄村龙兴路“兴”字形路口的小桥流水边。据东垄陶氏第十六世孙陶一槚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正月初一撰写的《东龙聚乐亭记》记载,聚乐亭完工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月初七日。屈指算来,距今已有415年的历史了。

又据清光绪壬寅年(1882)重修的《宣阳东龙陶氏宗谱》记载,聚乐亭原高6米,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顶盖土瓦,梁架木结构,上下二重檐,顶部呈四方形,八柱落础,周边无围,所以又叫“八角亭”“八柱亭”。经历数百年风雨后,现在的聚乐亭上檐已塌,只保留了下面一重檐部分,成为重檐歇山顶四角亭,木质部分已多次维修更替。只有亭中的一张石方桌还是明代原物,脚底部雕刻有明代风格的花纹,几百年来完好无损。

聚乐亭不像宣平地域其他凉亭一样建在山路过道上,也不是供行人路上歇脚、躲避风雨的。那么,400多年前,东垄村民为何要修建聚乐亭呢?这要从亭名“聚乐”两字说起。

《东龙聚乐亭记》说:“古有以醉翁名亭者,志率性也;有以喜雨名亭者,志忧旱也。兹谓之聚乐者何?盖人生之初,各具性真之乐,故类聚之际,自莫遏其怡然之情。”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古代有用醉翁来命名亭的,是抒发自我的本真性情的;有用喜雨来命名亭的,是表达对干旱的忧虑的。那么把这个亭命名为‘聚乐’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之初,每个人都具备流露真情实感这种本性的快乐,所以同类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就没有谁会阻止那种喜形于色、安适自在的真情实感流露了。”

《东龙聚乐亭记》又说:“吾党若士、若农、若亲友、若少长,群而处焉。灿然相接以文,权然相爱以恩。或德相劝,或过相规,或义理相答问。庶几礼让成风,仁厚裕俗将不觉。优游自得,心逸日休,对景怡情,临流观化,非时露其性天之真乐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们同乡之人,无论是读书人、农夫,也无论是亲朋还是好友,老人还是小孩,大家成群结对坐在这里,光明正大地以文采相接,真诚地以恩爱相待,有的用仁德来劝导从善,有的用犯过来规范行为,有的用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来相互问答。不久以后,谦让的美德蔚然成风,仁心厚道的品行一时成为当地风俗。生活这样的环境里,不知不觉就会感到特别悠闲而舒适。每日来亭休息,心情舒畅,周边美景陶冶性情。面对着清澈的溪流,能感受到世界勃勃生机和浩浩无边,这不就是流露出人率真本性的乐趣吗?”

《东龙聚乐亭记》最后说:“是乃建亭意也,是与古名亭类也,是亭有补于习俗世风者。”所以,400多年前,聚乐——端正一村的习俗世风,乃是修建聚乐亭的宗旨。

晚潮|东垄聚乐亭:这个凉亭不一般

村民们说,聚乐亭建成后,村里凡有纠纷发生,当事双方都到聚乐亭里,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公断解决,几百年来皆是如此。如果再进一步考证,东垄村村民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修建聚乐亭,实际上与明代各乡村修建处理纠纷的公共场所申明亭有关。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了读法、明理、彰善抑恶、剖决争讼小事、辅弼刑治之所,称为申明亭,这是明代官方在各州县乡间设立的基层调解场所。与之对应的是,设申明亭处,必设旌善亭——亭上书写善人善事、恶人恶事,以示惩劝。明代城乡各坊里厢,都按例置二亭。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掌二亭事,曰老人,由里长襄助。

明太祖立国后,力图对普通百姓进行教化,并将教化落实到社会基层,在民间大力推行修建申明亭。申明亭的功能主要有三。一是调解纠纷:由乡老、里长主持处理婚姻、田产、斗殴等民事纠纷,确保矛盾在基层得到解决。二是法律宣传:张贴朝廷法令和惩恶扬善的公告,强化基层法律意识。三是基层治理:与旌善亭共同构成明代基层教化体系,维护社会稳定。

依照明朝祖制﹐每月朔旦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教谕百姓于各月应做之事﹐由顺天府发出﹐以达于天下。如六月百姓应缴夏税﹐《宣谕》即提醒众人须“各守本分﹐纳粮当差”。除执掌教化外﹐掌二亭事的老人还剖断里中人户争讼之事。明太祖《教民榜》谕令:“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馆里甲老人理断”。不经由里老理断的﹐不问虚实﹐先将告状人杖断六十﹐仍然发回里老去评理。因为老人的任务是行教化﹐理词讼﹐宣讲皇上的圣旨或谕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员﹑坊里的百姓﹐都隆礼以待﹐尊老人为“方巾御史”。

简单地说就是,明初,各地各乡设立“申明亭”,由本乡人推举公直老人并报官备案,民间纠纷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里调解。调解不能平息的,再向官府起诉。明初推行的这些教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权力最终被土豪阶层所掌握,成为土豪阶层控制乡村权力的工具。到了明代后期,申明亭之制行用既久﹐逐渐出现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地方官玩忽职守,亭宇不修﹐善恶不书﹐剥克老人如贱役﹔里老也不自尊重﹐以权谋私﹐甚至贪图酒食贿赂﹐公道不昭,贞邪莫辨,妄张威福﹐颠倒是非;亭宇与执掌者同时隳败,人亡政息﹐终无补救。

东垄村村民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明代末期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修建聚乐亭,以补救申明亭、旌善亭之同时隳败。

400多年来,聚乐亭一直矗立在东垄村龙兴路“兴”字形路口的小桥流水边;400多年来,东垄村村民天天在聚乐亭里休憩,相聚谈笑,把亭内那张古老的明代石板桌摩擦得铮光发亮;400多年来,聚乐亭聚乐的精神早已融入东垄村村民的心田里,成为东垄村的精神符号;400多年来,东垄村民风淳朴,村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成为一个典型的人际关系和谐村。村里的老人们说,这里面,少不了聚乐亭的功劳。2020年,东垄村被授予浙江省“省级民主法治村”荣誉称号。

附录

东龙聚乐亭志

明·陶一槚

古有以醉翁名亭者,志率性也;有以喜雨名亭者,志忧旱也。兹谓之聚乐者何?盖人生之初,各具性真之乐,故类聚之际,自莫遏其怡然之情。

吾家门墙之左,溪涧之东,乃族属群之区,亦宾主笑谈之会也。乘此隙地懋建厥亭,夫岂徒哉,正谓吾党若士、若农、若亲友、若少长,群而处焉。灿然相接以文,权然相爱以恩。或德相劝,或过相规,或义理相答问。庶几礼让成风,仁厚裕俗,将不觉优游自得。心逸日休,对景怡情,临流观化,非时露其性天之真乐乎!

是乃建亭意也,是与古名亭类也。是亭有补于习俗世风者,藉令清谈废事,窳惰弛业,甚至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而斯亭亦奚以取哉。岁属庚戌,时维孟冬十有七日,厥功甫就,特为之志。

冀在坐者,咸愿名而思义云耳。

时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孟春月吉旦。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