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5日 10:10 1 admin

近日

《云岭之窗》杂志社发布文章

《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聚焦元阳哈尼梯田

展现其生态智慧与文化魅力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一起来看原文

↓↓↓


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云南省水利厅




在云岭之南,哀牢山腹地,有一片被水浸润了千年的土地——元阳哈尼梯田,2025年9月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遗”殊荣的“三冠王”。元阳哈尼梯田是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卓越的生态工程典范、和谐的文化共生样本,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金秋时节的元阳哈尼梯田。 胡彦辉/摄




永续生态循环

水,是哈尼梯田的灵魂,是贯穿千年生计的命脉。哈尼人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出了一套举世无双的生态循环系统。


山顶的茂密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涵养着涓涓细流。行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中,但见古木参天、蕨类丛生,厚厚的苔藓如海绵般吸附着空气中的水分。每年雨季,原始森林能够截留大量降水,缓缓释放出清泉,成为梯田永不枯竭的水源。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梯田与哈尼山寨。刘建华/摄



山腰的村寨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是人类的生活空间。哈尼人巧妙地选择在此处,正好位于森林水源与梯田之间,便于管理水资源。传统的蘑菇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而下方的万千梯田,则是哈尼人塑造的大地艺术。梯田沿着山势蜿蜒,堪称世界农耕史上的奇观。水流汇入红河,蒸发形成降雨,再度回归森林,实现一个完美的生命循环。


这一系统不仅解决了山区农业的水源问题,还实现了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统一。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朱昆生/摄




科学灌溉智慧

哈尼人的灌溉技术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活化石,他们采用“无坝引水”的方式,顺应山势地形,让水依着自然的脉络自由流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开挖了数以万计的水沟,这些水沟纵横交错,上满下流,排灌顺遂。


最具特色的是“木刻分水”。哈尼人通过一条刻有不同槽口的木杆,公平而精确地分配每一股水流。每个村寨、每户人家都能获得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又不会过度取用。这种分水方式体现了“平均共享”的水资源管理智慧,既保证了公平,又确保了可持续性。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三口分水木刻。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



“水力冲肥”更是哈尼人的独特创造。村寨建在梯田上方,人畜粪便通过水沟自然输送至田间,既解决了高山运输肥料的难题,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又环保,堪称古代生态农业的典范。


“竹笕引水”则展现了哈尼人利用自然材料的智慧。用竹子做成的水笕跨越沟壑,将清泉引入田间。这些传统技艺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完全依靠重力自流,是真正的绿色技术。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2025年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身着民族服饰,沿着田埂踏歌而行。




活态文化传承

水,已经深深融入哈尼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因。在哈尼族的文化体系中,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化之脉、智慧之流、信仰之基。“昂玛突”节祭祀水神,“开秧门”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这些传统活动蕴含着对水的敬畏之情,更在世代相传中强化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和水生态保护理念。


更为难得的是,哈尼人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每个村寨都设有赶沟人,负责沟渠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有守林人,世代守护着山顶的水源林。这些角色通常世袭传承,保证管理经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哈尼人通过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用水纠纷,维持着用水秩序的和谐稳定。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历经千年沉淀的元阳哈尼梯田灌溉体系,集灌溉、防洪、生态保护于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龙俊/摄




生态价值启示

这片被水浸润的古老梯田,犹如一部永续展开的生态教科书,提醒着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宝贵财富;传统智慧不是过时的遗产,而是启示未来的明灯。


《云岭之窗》聚焦!生态智慧典范:元阳哈尼梯田

村寨梯田相得益彰。杜创华/摄



元阳哈尼梯田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范例,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重要遗产,将继续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农业与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元阳经验”。保护元阳哈尼梯田,不仅是保护一片风景,更是保护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来源:《云岭之窗》杂志社

责编:李巧芳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