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椰城旧闻拾# 钟楼畔 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绿园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7日 13:30 3 admin
#椰城旧闻拾# 钟楼畔 那一片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绿园

清晨的长堤路车水马龙,海口钟楼第六次报时的电子乐声刚落,游人的目光几乎都被那座箭顶钟楼吸引,却鲜有人注意:钟楼脚下这片铺着花岗岩与停车位的空地,正是老海口口中的“儿童公园”。

1996年以后,旋转木马、大象滑梯、成排的椰子树与沙坑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硬地和围挡。可关于它的故事,仍像钟声一样,在本地人的记忆里一圈圈荡开。

公园并没有显赫的“出生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在长堤路北侧(毗邻1929年始建的海口钟楼)划出一片临海荒滩,遍植椰子、铺草皮、置秋千,本意只是给港口和骑楼老街的密集民居添一处绿肺。因地处钟楼旁,老海口干脆叫它“钟楼公园”。

七十年代末,又陆续在此添设水泥滑梯、跷跷板、儿童旋转椅,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坐船从海甸溪上岸直奔滑梯,热闹得像过年,“儿童公园”一词便口口相传,逐渐成了官方称呼。

真正让它成为一代人成长坐标的,是1987年钟楼的迁建工程。

那年长堤路拓宽,始建于1929年的老钟楼被拆除,在原儿童公园中心位置重修新钟楼,于当年12月15日落成;市政部门顺势把公园面积扩到近20亩(约1.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188个标准篮球场),新修了荷花池、蘑菇亭、少年科技站,还从广州运来当时海南第一台“电动宇宙飞船”。放学铃一响,学生把书包往脖子上一挂,骑车冲往钟楼,先到“宇宙飞船”排队,再花两毛钱坐“小火车”钻棕榈林。夜色降临,新钟楼四面灯光亮起,船笛与童声交织,成为1988年海南建省前后最有人气的城市封面。

公园没有古籍里的神话,却流传着“钟楼娃娃”这句略带惊悚的老街暗语:相传八十年代末,有个穿海魂衫的男孩在钟楼脚下放风筝,风筝线绕进大钟背面,孩子攀爬取线,被报时巨响惊吓跌下。家长说后来深夜路过能听见孩子哭,于是“钟楼娃娃”成了老海口吓唬夜不归宿顽童的故事。

事实上,1987年新钟楼改用电子钟后,机械仓封闭,再无可攀爬缝隙,但传说仍在小卖部与放学路上口口相传,为钟楼与公园添了一层神秘滤镜。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海口启动长堤路“三块板”交通改造,加上滨海大道扩建,儿童公园被整体划入拆迁红线。官方最初的口径是“异地重建、先建后拆”,备选地址曾包括万绿园西侧和海甸溪北岸,但因土地权属、资金腾挪与地产开发节奏,重建方案一搁再搁。

1996年秋天,推土机开进园区,椰子树被砍时,附近阿婆在自家阳台敲脸盆抗议;最后一座大象滑梯被热心家长用自行车拉到几公里外的滨海小学,如今仍作为“文物”蹲在校园角落。公园原址随后铺上混凝土,成为钟楼前的交通疏散广场,只留110平方米(约1/5个标准篮球场)钟楼基座。

2000年前后,本地媒体两次追问“儿童公园何时归来”,规划部门答复“正论证选址”,此后便再无下文。

今天的游客站在1987年建成的钟楼旁,看到的是2018年完工的骑楼老街二期立面整治和观景平台:地面嵌入铜线勾勒出“旧码头”轮廓,却没有任何一块铭牌提及曾存在近半个世纪的儿童公园。

只有在人民桥边的老照相馆橱窗里,还留着一张1990年冲晒的彩色合影 —— 背景是新钟楼与旋转木马,前景一群穿回力鞋的孩子张开缺门牙的嘴大笑。店主说常有中年人来翻拍这张照片,“翻到第三遍,自己就蹲在橱窗前哭。”

城市更新像海甸溪的潮汐,一波波抹去旧沙痕。海口儿童公园不曾出现在任何文物保护名录,也没有留下完整图纸,但它把笑声埋在这片土地深处。每当整点钟声响起,仿佛还能听见那群孩子从椰子树后冲出来,对着海港的汽笛齐声尖叫。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