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万峰文艺|脚尖上的回忆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23日 16:58 1 admin
万峰文艺|脚尖上的回忆万峰文艺|脚尖上的回忆

正值金秋时节,应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我再次走进了阔别四十多年的交乐。一踏上这片土地,尘封的往事便翻涌而来,竟让我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美事撂下,迫不及待地想去追寻当年的脚印。

在土生土长的老朋友的陪伴下,我们沐着清风、牵着秋阳,让脚尖重新触碰这片有情有义的故土。从东街走到中街,再从中街走到下街……特别是当踏上那串联崇山峻岭、连接天边的古驿道时,我仿佛一下子连通了悠悠远远的千年历史,仿佛一下子就洞悉了交乐叫上街、中街、下街的谜底。我们穿过村庄、走进田园,脚步伴着交谈与回忆,仿佛一步步走进了远去的昨天。行至中街时,我特意嘱咐朋友带我去看当年住过三个多月的交乐公社办公房——20世纪70年代末,我随县委班副书记一道,以县委“双抢工作队”(抢收抢种工作队)成员的身份进驻这里,整整工作、居住了三个多月。

在交乐工作期间,白天走村串寨,了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跟着村民们一起劳动,如割麦子、拉绳插秧等;时不时地晚上还参加了一些村组群众会,宣传“双抢”与上交公余粮等政策,倾听群众的意见。因工作需要,交乐公社四十一个生产队(村民组)我们都走遍了,有些村寨还重复了好几遍。即便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像长箐、东瓜林、陇纳古、扯扎、四家寨、平一平二这些名字,仍然清晰地刻在我脑海里。而眼前的交乐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不仅仅是“物是人非”,可以说是物已非了,人已非了,竟是一派全然焕新的景象。若没有老朋友的指点解说,我恐怕以为走进了从未涉足过的陌生之地。目光所及,四十多年前的瓦屋、茅草屋几乎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楼房。村与村、组与组甚至户与户之间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与电饭锅。早已结束了挑水做饭、烧柴生火的日子。院坝与停车场里,轿车、货车、摩托车密密麻麻。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再也见不到打鞋底、缝补浆洗的镜头,见不到成堆成堆的薪柴,也见不到转动的石磨与舂米的石碓。就连曾熟悉的万亩优质稻田,也改种了玉米,茫茫无际且长势喜人,我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几包胀鼓鼓的玉米棒子,让它定格在我欣喜的心扉上。

万峰文艺|脚尖上的回忆

循着记忆,我们终于来到当年的公社办公房旧址。印象中的那栋石木结构的四合院古式建筑,如今已变成钢筋混凝土楼房,成了雨樟镇交乐办事处的办公地。好在四合院的天井部分还隐约可见,让我能勉强辨认出当年就寝的位置。并立即泛起了吃野生的大汗菜和阳尘菜时那苦涩难受的滋味,因为当时蔬菜较少。我在原地驻足良久,不禁生出几分感慨:房子不是当年的房子,我也不是当年的我,“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淡淡惆怅悄然漫上心头。可抬头望见眼前日新月异的景象,又明白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那句“重回故地心潮涌,岁月无声情更浓”,曾经的过往与当下的欣欣向荣交织成我心底的暖流。

原本还想去瞻仰交乐汉墓群遗址,夕阳却挡住了我们的脚步,只好作罢。但我总是心歉歉意切切。因当年在交乐工作时,我曾有幸瞻仰过汉墓群第一期发掘的遗址,而规模更大的第二期、第三期的发掘遗址,我至今尚未亲眼照面,又何况它们偏偏就在我曾全身心工作过的地方。据有关资料介绍,交乐汉墓已发掘百余座,出土了很多稀世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达二十多件,如五连枝铜灯、巴郡守丞鎏金铜印等。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交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度,更拓展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时空维度,无疑是黔西南乃至贵州的骄傲,是人文旅游的珍贵财富。如此种种,我多么想再次近距离地触碰、亲近这段近两千年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人文温度。我深知对如此规模巨大的历史文物,老翁我唯有敬仰的份,至于发掘考究、让历史服务于现实经济建设等工作,仍需考古学家、历史文化学者与相关部门的仁人志士们的接力。但是,作为曾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过的我,能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结缘,足以让我非常欣慰与自豪。

阳躲到了山外,我们往回走时,我的后脚仿佛还留恋在四十多年前的时光里——瓦屋炊烟、犁牛耙田、割麦插秧和乡亲父老们那纯朴的笑脸,还有汉墓群遗址的初貌……前脚却已迈进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楼房林立、水泥路四通八达、车辆往来如梭……昨天的记忆与今天的欣喜紧密交织,都酿成了我对交乐的一腔真情,都化作了脚尖下这片土地最有温度的牵绊。

作者 尤洪勇

编辑 宋洁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