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5日 13:01 1 admin

踏访佛子岭:在“新中国第一坝”触摸岁月与山河的力量

作者:黄企生

佛子岭水库,是我们安徽之行的第五站,驱车驶向安徽霍山,群山渐次环抱间,一道青灰色的巨坝突然横亘淠河之上——佛子岭水库,这座承载着新中国水利记忆的工程,终于从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眼前可触可感的震撼。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坝顶那八个鲜红大字: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阳光洒在鎏金轮廓上,仿佛还能听见半个多世纪前,那声跨越山河的号召。

走进水库旁的文化馆,泛黄的老照片、生锈的铁锹与扁担、斑驳的建设图纸,瞬间将时光拉回1951年。

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淮河水患却常年肆虐,毛主席一声令下,10万民工背着铺盖、扛着工具,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山谷。

馆内一段黑白影像里,没有大型机械的轰鸣,只有此起彼伏的号子声: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有人赤着脚在泥水里搬运石料,有人顶着烈日校准坝体弧度,还有女民工挽起裤腿,和男人们一起手推独轮车——就是这样一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在880个日夜后,筑起了这座长510米、高75.9米的连拱坝,创造了当时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导游指着一张老照片说,曾有位当地大爷,为了给工地凑模板,硬是捐出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板;

还有个年轻小伙,推迟婚期坚守工地,却在一次石料运输中不幸牺牲。

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馆内的每一个人,都读懂了“自力更生”四个字的重量。

走出文化馆,沿着石阶登上坝顶,视野瞬间开阔。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脚下的连拱坝如巨龙卧波,15个拱券整齐排列,将湍急的淠河拦成一汪碧波。

湖水清澈如翡翠,倒映着两岸的青山与白云,偶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与远处连绵的山峦构成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我俯身触摸坝体的石块,粗糙的表面还留着当年人工凿刻的痕迹,指尖仿佛能触到建设者们浸透汗水的温度。

导游介绍说,水库建成后,不仅彻底根治了淮河中游的水患,还成了“大水缸”与“发电机”——每年灌溉周边50多万亩农田,保障着数百万群众的饮用水,发电站的电流更是点亮了皖西大地的万家灯火。

如今,为了守护这份清澈,当地拆除了库区的养鱼网箱,关停了沿岸的污染企业,连山上的树木都严禁砍伐,才有了这山清水秀的模样。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沿着坝顶缓缓行走,目光不时被岸边的细节吸引:

山坡上的松柏郁郁葱葱,是当年建设者们种下的“纪念林”;

湖边的石阶上,几位老人坐着钓鱼,鱼竿轻晃间满是惬意;

不远处的观景台上,孩子们举着相机,兴奋地对着大坝与湖水拍照。水库早已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融入了当地人生活的“后花园”。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坐在坝边的石凳上,看着湖面上掠过的水鸟,忽然明白这座水库的意义:

它不仅是防洪、发电的水利设施,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记录着中国人不畏艰难的勇气,也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临走时,回望佛子岭,山更青,水更绿,那座连拱坝在暮色中愈发雄伟。

再次望向坝顶的红色大字,忽然懂得:

佛子岭水库的震撼,从不是因为它的高度与长度,而是因为它背后,那群用双手改写山河、用奉献照亮岁月的中国人。


黄企生 随笔:踏访佛子岭

这份精神,就像库区的湖水,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清澈、依然有力量,滋养着每一个前来踏访的人,也提醒着我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奋斗、坚守与奉献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