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林西县:松漠长河映古今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1日 10:01 3 admin
林西县:松漠长河映古今

林西县城一角。林西县委宣传部供图

赤峰市林西县,北依绵延的大兴安岭,南临奔流的西拉沐沦河,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时光里温柔相拥、交相辉映。

盛夏时节,我们走进林西县,触摸这座人文之城的历史肌理,倾听这座移民之城的血脉交响,仰望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星芒。

从白音长汗遗址升起8000年前的炊烟,到大井古铜矿深处闪烁着青铜时代的炉火,从唐设松漠都督府经略北方,到清代草原驿站的驼铃悠扬,从革命年代“热北小延安”的豪情激荡,到“多彩林西”的新时代篇章……一条贯穿时空的文化长河,奔腾在松漠大地上,铸就了这座塞北古城独特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品格。

人文之城 古迹遗痕

站在白音长汗遗址的山岗上瞭望,西拉沐沦河在远处蜿蜒流淌。这片10余万平方米的土地,封存着中国北方最完整的史前文明序列。

在这里,兴隆洼文化的半地穴房址内圆形的灶坑还残留着史前人类的烟火;赵宝沟文化的陶器上,刻着精美的勾连纹和之字纹;红山文化的玉器虽历经千年,仍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先民对“美”的最初诠释。

林西县博物馆原馆长王刚介绍,遗址是1986年修建平双公路时偶然发现的。从距今8200年的小河西文化,到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再到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这里叠压着五期文化层,形成一条延续数千年的完整文化谱系。

南行6公里,嘎斯汰河南岸的锅撑子山静卧在晨雾中。这是一座以细石器文化为特色的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遗址中出土的细石器——石镞、石刀、石刮器和彩陶,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1930年冬,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赴林西县锅撑子山遗址调查后指出,该遗存是长城南北文化接触的关键区域,其细石器与彩陶的共存现象,为破解中原与北方史前文化关系提供了地层学突破口。

而在位于林西城东北20公里处的大井古铜矿遗址,则闪耀着青铜文明的光辉。炼炉遗址中残留的砷青铜痕迹,见证着北方民族在冶金史上的独特贡献。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1974年考察大井古铜矿时,称其为“中国矿冶考古的里程碑”,改写北方民族“技术滞后”的认知。

“大井古铜矿遗址目前已发掘出土和采集各类采矿石制工具1500余件,还有一部分用于铸造的古代器具。碳十四测定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2900年左右,是我国北方最早发现发掘的矿冶遗址。”王刚指着一处绿锈斑驳的矿洞介绍道。

时空折叠,一眼千年。从唐设松漠都督府,到辽金建制更迭,再到明清的风云变幻,松漠大地始终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的纽带,镌刻着岁月的不朽传奇。

唐贞观二十二年( 648年),设立松漠都督府(今新城子镇),统辖契丹“潢水之南,黄龙之北”的广袤地域,以羁縻之策联结中原与草原,使其成为中原王朝经略北疆的战略支点。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林西县境内设立海拉察克驿站(今五十家子镇),是南连内地、北接草原的交通要塞,驼铃马帮穿梭不息,中原与草原的物资在此交汇,形成了“草原首驿”的繁华景象。

林西从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开端,经过青铜文明的洗礼,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移民之城 多元交融

巴林放垦,始有林西。

1908年,热河都统廷杰的奏折获清廷批准,移民实边,放垦置县,“林西”作为县名正式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因其地处“巴林草原之西”而得名。

当时,来自山东、河北、山西及周边等地的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拓荒垦殖,谋生兴业。

移民的创业史浸透血汗。初抵时,他们“居草棚、食糠秕”,在沙地与寒风中开凿沟渠,引嘎斯汰河水灌溉农田。

首任知县张文灏以政令促城建:1912年颁令“领街面者限期筑屋,违者撤地另放”,这道政令催生了林西最初的街道格局,也奠定了这座边塞军事重镇的根基。

烽火边城见证了移民的坚韧。1916年秋,库伦叛军首领巴布扎布率部进逼林西。镇守使米振标跨马巡城,悬赏求贤,闲员许克武挺身而出,在西山炮台连发三炮,炸毙巴布扎布于阵前。从此“三炮定林西”的传奇故事传颂至今。

移民的血汗浇灌出沃野良田和市井繁华。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种植玉米、高粱、小麦,饲养牛、羊、猪;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手工业——纺织、酿酒、打铁;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儒家思想、私塾教育、传统节日。

民国初年,林西已成为“南货北销、皮毛南下”的枢纽。德兴元的驼队北联蒙疆,裕兴栈的粮车南通货栈,200余家商号沿街铺展,砖瓦琉璃取代毡帐,金匾灯笼照亮城镇,形成了十字大街的繁华矩阵。

城隍庙会的香火袅袅,老君堂前的社戏咿呀,秧歌会上龙灯翻滚、旱船摇曳,再加上八方美食的香气弥漫——这些鲜活的场景交织在一起,恰似一幅灵动的民俗长卷。

正如《林西移民纪事》所载,中原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和塞外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交汇于此,山东人的坚韧与河北人的豪迈、山西人的聪慧在炊烟中交融,不仅塑造了林西“塞外江南”的风貌,也催生出林西“开拓包容、务实进取”的移民文化基因。

英雄之城 丰碑永铸

1945年8月的阳光穿透战火硝烟,照亮了林西解放的黎明。三个月后,中共林西县委、林西县政府宣告成立。这座边陲小城由此肩负起特殊使命——成为冀热辽地区的战略指挥中心,被历史赋予了“热北小延安”的称号。

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热河省政府等领导机关相继迁驻于此。程子华、黄火青、欧阳钦、乌兰夫、李运昌等革命家的足迹踏遍了林西的街巷村落。

烽火岁月里,林西人用血肉书写了“英雄”的定义。他们既有勒紧腰带的支前壮举,更以物资、情报、后勤构筑起“铜墙铁壁”,使林西成为稳固的根据地,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撑。

1946年11月,“朱德骑兵旅”在林西成立,先后参加了解放多伦、锦州、平津等战役,战功赫赫,威名远震。1949年2月3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北平解放入城式,其中受检阅的骑兵部队就是这支铁骑劲旅。

“现代花木兰”郭俊卿,14岁女扮男装入伍,五年间雪夜送信、白刃冲锋,屡立战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唯一的特级女战斗英雄。

2009年,郭俊卿与刘胡兰、向警予、江竹筠、赵一曼等女英雄,一道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

今年60岁的林西镇居民李淑芬老人,提起父亲的大半生戎马生涯热泪盈眶。她的父亲李国臣参军时只有16岁,跟随部队转战大半个中国,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就像一枚枚勋章,刻着硝烟弥漫的战场记忆,藏着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

林西县博物馆馆长白明泽介绍,当时人口仅9万的林西县,8000余名青年毅然参军,谱写了“八千子弟赴前线”的壮丽篇章。他们投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事,448名在册烈士与无数无名英雄血洒疆场。

山河铭记,薪火永续。

如今,林西县西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静默矗立,塔身“为国牺牲永垂不朽”的刻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博物馆内,孩子们走进红色文化展厅,那份对英雄的敬意、对家国的热爱,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加鲜活而深刻。

松漠长河,奔腾不息。

从远古时期的文明曙光,到移民汇聚的多元融合,再到英雄辈出的红色岁月,这里的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段移民故事,每一个英雄事迹,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天空,也为林西县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记者 周秀芳 韩继旺 及庆玲)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