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05日 20:02 4 admin

青岛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2024年5月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全部复查完毕,复查率达100%,新发现文物400余处。青岛市“四普”工作不仅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顺利完成“四普”整体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科技赋能,提升文物普查精准度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青岛市十分注重科技赋能,通过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卫星定位等数字化手段与创新工作模式相结合,着力打造文物普查的“青岛样板”。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市南区创设“低空+文物普查”应用场景,助力普查数据更加精准、详实。利用“智慧低空”赋能文物普查,通过数字化精细测绘和倾斜摄影技术,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影像记录,显著提升了调查信息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崂山区运用GIS、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省级文保单位“崂山摩崖石刻群”大多分散于丛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信息采集难度极大。针对这一难题,普查队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及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摩崖石刻及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全面信息采集,获取文物立体几何形貌等原始数据资料。同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庙宇殿堂进行内外部整体建模,真实准确地记录建筑内部结构、装饰细节及空间关系,为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即墨区利用全域考古勘探成果,厘清辖区内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借助无人机航拍、RTK卫星定位等现代化手段,对文物本体及其附属单位进行全面细致地记录,确保了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创新方法,提升文物普查效率

面对文物普查中的特殊环境,各区(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有效破解了实地调查中的操作难题。无论是针对海上孤礁建筑的测绘,还是应对分散文物点信息的高效采集,普查队员都展现出因地制宜的智慧与突破常规的巧思,显著提升了文物数据获取的精度与效率。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市北区新发现的文物线索——马蹄礁灯塔(始建于1904年)位于青岛港主航道与小港南航道之间的礁石上。普查队员克服多暗礁、无靠泊设施等作业难题,创新运用潮汐规律开展测绘,采取无人机高空航拍与人工攀爬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建筑整体形态等关键数据。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平度市招募6名普查队志愿者,构建“2名骨干+3名志愿者”的协作模式。曾参加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老党员曲涛,凭借30余年文物工作经验,手把手教年轻人辨别陶片年代,并摸索出一套将CAD绘图软件与RTK定位仪器结合使用的方法。这种测绘方法可清晰呈现农田、水域、建筑本体、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各类地表要素,提高了文物数据的填报效率。

共同参与,汇聚文物普查多元力量

青岛市高度重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一方面构建专业性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另一方面聘用第三方专业团队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各区(市)以文博工作人员为骨干,成立涵盖文物、考古、历史、测绘等专业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各区(市)广泛发动基层文保员、乡镇干部、志愿者参与普查工作,形成文物普查的强大合力。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市南区按照历史文化街区分区收集线索,向驻区国企、高校等单位发函征集新发现文物线索,并设立四普志愿者岗位吸纳专家助力。区内文物建筑多为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本身真实信息和历史沿革尤为重要,此举可以进一步加大建筑档案的征集力度,确保文物普查信息的准确性,为实地调查保驾护航。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市北区对历史城区集中连片区域和重点街道开展走街串巷式全面排查,吸纳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及社会文史爱好者共同参与,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村村到”,确保普查无死角。普查期间,队员们在居民的热心指引下,胶济铁路四方工场电焊车间、兴隆三路小碉堡、马蹄礁灯塔等文物线索逐一浮现。为解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模糊的难题,市北区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提供指导。同时,组织开展文物普查主题研学活动,推动成果转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李沧区依托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以老带新”的创新路径,有效促进普查工作开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双提升。在专业普查队员的带领下,研究生团队深入街巷、翻山越岭,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实地踏查、信息采集与资料核实,让四普现场真正成了沉浸式实践课堂。普查过程中,同学们主动运用RTK、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手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四普实际工作中。通过参与四普,同学们不仅提升了田野调查、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更在亲手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份量。高校力量的深度融入,为李沧区四普工作注入了青春活力与专业视角,提升了工作的创新活力与研究深度,也让守护历史根脉的责任意识在青年一代中得到有效培育。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崂山区积极联动崂山文化爱好者、登山爱好者及相关文化研究公众号,广泛征集新发现文物线索,成功发现一批重要历史遗存。例如,沈鸿烈时期修建的弹月桥、板房桥等交通道路设施以及太清宫西北至界石刻、敕封海印寺西北界石刻等崂山道观边界石刻。这些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崂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深入研究崂山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等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让崂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凸显。

黄岛区配合山东省古建院开展齐长城专题调查工作,普查队完成了21个齐长城段落的系统性普查与登记。通过严谨的实地勘探和测量记录,黄岛区内齐长城段落的整体走向、空间分布格局和保存现状得以清晰呈现,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城阳区自2012年由区财政出资设置社区文化管理员,区普查办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管理员这一专业群体,发动社区(村)乡贤长者、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建立新发现不可移动清单库,对全区278个社区开展“村村到”走访工作,通过系统梳理、规范登记和严格复核,最终确认了近30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点,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注入了新动能。

攻坚克难,锤炼文物普查队伍

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青岛市精心构建以“老将+新兵”为核心的普查队伍。老文物工作者手把手指导年轻队员掌握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文物辨识等专业技能,做好“传帮带”。同时,为提高普查队伍的专业水平,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400余人次,并辅以2轮普查调研,建立起日例会、周调度、月总结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确保了普查数据的及时审核、存在问题的快速解决。通过上述举措,不仅摸清了文物家底,更在实战中培养锻炼了大批业务骨干。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市北区普查队员克服多暗礁、无靠泊设施等困难,多次登临马蹄礁灯塔开展调查。崂山区普查办积极与军事管理区沟通协调,普查队员克服了晕船、颠簸等困难,圆满完成潮连岛普查任务。

黄岛区在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先后在滨海、宝山、海青、薛家岛等镇街征集清代以来各姓氏族谱近100余种(扫描版),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即墨区在对历史文化名村金口镇凤凰村开展集中连片调查时,通过深入走访村民、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新发现23处民居及两处古井,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胶州市普查队员在极寒天气下坚守一线,当设备因低温无法正常运行时,便将设备揣入怀中保暖,保障设备正常使用。即使队员感冒发烧仍坚持带病工作,圆满完成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祓国都城遗址的文物复查工作。

平度市普查队克服山区地形复杂、天气炎热、雨水频繁等困难,完成野外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类文物调查,荣获平度市“青春建功”先进集体称号。

宣传助力,营造文物普查浓厚氛围

青岛打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媒体宣传矩阵,多次进行普查报道,印制发放800份宣传海报、2000册文物普查宣传册;在青岛国际啤酒节、糖球会等节庆活动期间设计制作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科普动画片,并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融媒体平台播放,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文物普查、鼓励提供文物线索,同时向市民宣传普及“四普”知识。专业团队跟拍各区市普查工作,制作了“文物普查员的一天”“青岛灯塔群的光影百年”等四期专题宣传片。全市关注、支持文物普查的社会氛围十分浓厚。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彰显成效,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青岛市新发现文物点467处。市北区新发现的兴隆三路小碉堡、大港火车站附属涵洞,反映了当时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规划思路;胶济铁路四方工场电焊车间旧址,是研究青岛早期工业与铁路协同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李沧区新发现的北王扬水站对于研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农业经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黄岛区王家庄遗址,对探究岳石文化在胶州湾西岸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即墨区复查录入烟台前烟墩、丈二山烟墩、仲村烟墩等5处海防遗迹,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历史防御体系的记录。胶州市配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胶济铁路专题调查项目,发现了铁路转盘;与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胶莱运河专题研究中发现了“皇恩祖德碑”等文物线索;新发现的吴家庄遗址,年代跨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对研究胶州地区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具有突破性意义。莱西市新发现的西老庄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根据出土的端刮器、细石叶、细石核等细石器推测遗址距今约4万-1万年,进一步拓展了青岛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下步,青岛市将持续推进新发现文物核实认定,加快数据审核,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任务,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支撑。

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红)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