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一纸“封山令”,凸显旅游热潮下生态保护之重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8日 09:57 5 admin

来源:【农民日报】

苍山“封山令”给大家敲响一记警钟:每一次无节制的采摘,都是对未来生态账单的透支;面对自然,我们不应索取无度,而是要保持敬畏之心、行有所止。

禁止任何人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未开放区域不得违规组织“采菌游”“研学游”“探险游”等活动……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告》引发全网热议。

今年夏天,苍山洱海间的“采菌游”火爆出圈,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手挎竹篮,深入山林体验采摘菌子的乐趣。镜头里满是诗意野趣,热闹背后却暗藏危机——迷路、摔伤等安全事故接连发生,甚至出现8岁男童坠亡的揪心悲剧。频发的警情已经不能简单归咎于旅游意外,实则暴露了当地安全监管的漏洞,更揭开了生态旅游热潮下生态保护的深刻隐忧。

一纸“封山令”,凸显旅游热潮下生态保护之重

陪同游客的本应是资深向导,却被缺乏资质的“山寨向导”浑水摸鱼,导致采菌安全无人把关。不少组织方在揽客或宣传时都宣称“有资质”,游客追问时,对方却用“登山培训证书”滥竽充数。游客稀里糊涂跟着上山,殊不知自己脚下踩的不只是野趣之路,更是“危险陷阱”。“采菌游”收费从38元到二三百元不等,看似丰俭由人,实则是风险定价。这些“资深向导”讲起菌类知识错误一箩筐:有人把毒蘑菇说成“可食用珍品”,连最常见的牛肝菌、青头菌都认不全的也大有人在。食用毒蘑菇严重的可能致人死亡,倘若游客把毒菌子带回家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挖菌过程更是令人揪心。不少游客拿着铁耙“掘地三尺”,堪称掠夺式采摘。还有人为了追求拍照效果,不分种类、大小、是否认识,一股脑将菌子摘了塞进篮子,挑挑拣拣后又随手扔掉,导致菌群无法繁殖。事实上,野蛮采摘已经带来不可逆的影响,低海拔区域的野生菌已踪迹难寻。专家介绍,这是因为游客耙完菌子后,导致菌丝体暴露在阳光之下,丧失了再长蘑菇的能力。更长远的危害是,一个地方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后,轻则5到10年之后才能再长出新菌,更有甚者还会导致野生菌种群彻底消失。如果“一采而光”,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失衡。

其实,采野生菌本来是采菌农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讲究“留种、适度”,如今却成了没规矩、高风险的“游戏”,着实令人叹息。究其原因,既有城市游客对野外危险的认知不足,也有商家只顾赚钱忽视安全的贪婪驱动。新兴采菌游长期处于“没人管、没标准”的真空地带,监管的缺位,让乱象愈演愈烈。

一纸“封山令”,凸显旅游热潮下生态保护之重

面对持续升温的“采菌热”,我们是时候进行一场冷思考:如何让乡村野趣活动回归可持续的正轨?

首先,平台应担责。一些平台允许组织者以游客体验贴形式发广告,无须资质证明,没有任何门槛,还能付费流量推广,必须纠偏。平台不能只想着赚钱,应补齐缺失的责任,杜绝无资质推广,传递科学采菌知识。

其次,行业需规范。可以发展生态游,但不应让生态游变成“生态劫”。组织者应守护发展初心,行业也要建立标准,在充分评估区域承载力的基础上,指导科学采摘,还要严格限制团队规模、区域、频率等,引导采菌活动向生态教育转型。

此外,游客应自律。人们向往山林无可厚非,但肆意践踏林地、破坏菌子生长环境,实在不应该。要知道,我们采摘的每一朵菌子,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每个人随手一挖,蘑菇都可能“断子绝孙”。因此,作为游客,我们绝不能盲目跟风,要以观察、学习代替采摘。

最关键的是,监管要“长牙”。鉴于苍山区域范围大,人力巡查难以覆盖苍山全部区域,罚款难以落实,处罚力度也稍显不足。对此,要加强数字化巡查手段的应用,推动多部门联合整治,合力打击“山寨向导”,提高违法成本。

一纸“封山令”,凸显旅游热潮下生态保护之重

也要看到,除了“采菌游”,近年来,溯溪、野钓、采野菜等乡村自然体验活动日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这些活动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抓手,给乡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收入。然而,随着“打野”渐成潮流,掠夺式采摘等乱象接踵而至,给生态保护带来挑战。苍山“封山令”给大家敲响一记警钟:每一次无节制的采摘,都是对未来生态账单的透支;面对自然,我们不应索取无度,而是要保持敬畏之心、行有所止。用心用力平衡好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是在守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也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具体而言,发展乡村野趣活动要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严格划定活动边界,以科学的承载力评估“哪里能去、能去多少”,通过严格的资质准入和管理规范明确“怎么安全地去”,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还可以深度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将民俗体验、手工技艺等与自然活动结合,为村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或是培训村民成为生态向导,增强主人翁意识的同时给村民带来收入,使其主动成为环境保护的使者。

总之,寻求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的最大公约数,需要管理者、游客与村民的共同实践和努力,只有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给生态修复留足空间和时间,野趣活动才能真正释放持久魅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者:刘趁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王岩 编辑:李忆宁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