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从历史名人之争,看旅游虚假宣传乱象,地区矛盾凸显!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5日 02:10 4 admin


从历史名人之争,看旅游虚假宣传乱象,地区矛盾凸显!

近年来,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在网络空间愈演愈烈,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部分民众因“维护家乡”的朴素情感,陷入激烈争论甚至言语冲突,不仅破坏了地域间的和谐氛围,更让本该承载文化传承意义的历史议题,沦为利益博弈的工具。从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公布的146座历史文化名城认定,到《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的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指向河南南阳(汉代南阳郡治宛县)的脉络清晰可辨。然而,部分地区为推动旅游开发,不惜歪曲历史、虚假宣传,将古隆中包装为“诸葛亮躬耕地”,既违背国家权威认定与正史记载,更借“专家观点”“历史碑刻”混淆视听,催生了一系列文化乱象,亟需以史实为镜,还原真相、厘清是非。

一、权威认定与正史记载:双重铁证锁定躬耕地在南阳

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并非无据可考的“模糊议题”,而是有国家权威文件与千年正史共同支撑的历史定论,其核心指向始终是河南南阳。

(一)国家层面的明确认定:历史文化名城定位的隐性锚点

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河南南阳的核心文化标识之一,便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之地”。1986年南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其“名城价值”明确包含“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历史遗存与文化内涵,这一认定基于对汉代地理区划、正史记载的系统考证,是国家层面对历史事实的权威背书。反观湖北襄阳,其被认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依据是“楚文化、三国文化(襄阳之战等)”,古隆中虽被列为三国文化相关遗存,却从未在国家权威文件中与“诸葛亮躬耕地”直接挂钩。部分景区将“古隆中”强行等同于“躬耕地”,本质是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认定的曲解,目的是借“诸葛亮IP”撬动旅游经济,与国家层面的历史定位严重相悖。

(二)正史文献的连贯记载:“南阳”指向宛县的无争议性

从汉代至三国的正史文献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表述始终清晰,且“南阳”的指向从未脱离汉代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城区)。

• 诸葛亮本人的自述为首要凭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收录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明确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汉代地理表述惯例——“郡名不加‘郡’字则特指郡治”,此处“南阳”未缀“郡”字,必指南阳郡治宛县,而非宽泛的南阳郡辖区。若“南阳”指郡域,诸葛亮作为严谨的政治家,不可能用模糊表述指代自己的隐居地,这不符合其行文逻辑与历史人物的认知习惯。

• 正史事件的交叉印证:《三国志》中“曹操困于南阳”(《后出师表》)的记载,对应建安二年曹操与张绣的“宛城之战”,此战发生地宛城即南阳郡治宛县,这一历史事件直接将“南阳”与“宛县”绑定;《后汉书·安帝纪》与《祭祀志》对同一巡守事件的记载,分别用“从南阳还”与“从宛还”,更是“南阳”与“宛”互指的官方史料铁证。反观“隆中属南阳郡邓县”的说法,既无诸葛亮自述、陈寿记载的支撑,也与汉代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的行政区划常识相悖——隆中位于汉江以南,汉代属南郡(后属襄阳郡),与南阳郡无涉,所谓“南阳邓县隆中”实为后世附会。

二、利益驱动下的文化乱象:歪曲史实与误导公众的三重谬误

当前躬耕地之争的核心矛盾,并非“学术争议”,而是部分地区、个人为追求旅游利益,通过“篡改史料”“绑架专家”“伪造依据”制造的文化乱象,其手段集中体现为三重谬误。

(一)谬误一:借“古隆中景区”虚假宣传,背离历史事实

湖北古隆中景区长期以“诸葛亮躬耕地”为核心卖点,通过旅游宣传、文创产品、景区讲解等渠道,将“隆中”与“躬耕地”直接划等号,甚至在景区标识、宣传语中宣称“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但如前文所述,古隆中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阳郡无关;即便到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中,也仅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从未提及“躬耕”二字——“家”与“躬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居住之地,后者指耕作隐居之地,景区故意混淆二者,将“亮家隆中”偷换为“躬耕隆中”,本质是对历史概念的恶意篡改,目的是借“躬耕地”IP吸引游客,获取经济利益。

(二)谬误二:拿谭其骧碑“挡箭牌”,曲解专家观点与历史背景

部分支持者将谭其骧先生所题“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碑刻奉为“铁证”,却刻意隐瞒两个关键事实:一是此碑为1990年谭先生应地方邀请所题,其内容是基于“襄阳说”学者的单方面论述,未充分结合汉代行政区划与正史原文考证,且谭先生本人后续并未就该观点发表系统学术论文,不能代表其终身学术定论;二是碑文中“南阳郡邓县之隆中”的说法,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记载完全冲突,更违背汉代“南阳郡治宛县”的地理常识——若隆中属南阳郡邓县,为何诸葛亮不直接言“躬耕于邓县”或“躬耕于隆中”,而要笼统称“躬耕于南阳”?显然,该碑刻内容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非严谨的学术结论,将其作为“躬耕地在襄阳”的核心依据,是对专家观点的断章取义与过度绑架。


三、回归理性:以史实为纽带,重建文化传承的正确路径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本应是推动三国文化研究、促进地域文化交流的契机,却因利益裹挟沦为“骂战”,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要破解当前乱象,需从“尊重史实”“摒弃功利”“加强交流”三个层面入手,让历史文化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一)以正史为根本,还原历史真相

无论是学术研究、文化宣传还是旅游开发,都必须以《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为根本遵循,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应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明确“诸葛亮躬耕地”的权威表述,对歪曲历史、虚假宣传的景区或机构依法依规予以纠正,避免历史IP被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同时,媒体与学术机构应加强历史普及,向公众解读汉代地理区划、文献表述惯例等基础知识,让“南阳(宛县)为躬耕地”的史实深入人心,减少因信息差导致的误解。

(二)摒弃利益至上,回归文化本质

南阳、襄阳两地均为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南阳有“躬耕地”的历史定位,襄阳有“襄阳之战”“水淹七军”等三国历史遗存,两地完全可以跳出“躬耕地之争”的狭隘框架,携手挖掘三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时期的军事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联合举办文化节、共同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等方式,实现“1+1>2”的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执着于“争夺IP”,让文化成为地域合作的纽带,而非矛盾的导火索。

(三)引导理性讨论,维护地域和谐

两地政府与网信部门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对恶意挑起地域矛盾、发布不当言论的账号依法处理,同时搭建官方交流平台,组织两地学者、文化人士开展理性对话,围绕三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达成共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维护家乡”的情感值得尊重,但更应基于史实理性发声,避免被利益集团或极端言论误导,让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回归“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良性轨道,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智慧”与“忠义”的象征,其文化价值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躬耕地之争的本质,不是“家乡荣誉之争”,而是“史实与利益之争”——若任由利益凌驾于史实之上,不仅会扭曲历史、误导后人,更会破坏地域和谐、损害民族文化根基。唯有以正史为镜,摒弃功利思维,才能拨开迷雾、还原真相,让诸葛亮文化真正成为连接地域、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