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20日 08:09 1 admin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8月13日,周三,18时许,在贵州兴义万峰林街道乐立村,“名秀民宿”院坝里热闹起来,20位村民、游客自发列队,整齐跳起民族广场舞热身。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游客在黔西南州文化馆设立在民宿的“游客艺校” 学苗族板凳舞。(图/钱星星)

19时,准时开课!大家就着苗族小板凳随性而坐,手拿《牵手走苗家》歌词,跟着黔西南州文化馆(以下简称“州文化馆”)副研究员刘晓莉有模有样唱起来。

这就是今夏秋季,州文化馆通过“游客艺校”为游客“送文化”的文旅新场景。

“最初只是避暑游客随口问‘能不能学唱歌跳舞’,没想到让我的民宿成了惠民文化课堂。”黄亨秀告诉记者,5月以来,大批中老年避暑团涌入万峰林,一住就是2个月以上,被村民在“农民艺校”的演出吸引,提出“想跟着学”。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游客在黔西南州文化馆设立在民宿的“游客艺校” 学唱苗歌。(图/钱星星)

黄亨秀记得,2023年,州文化馆在万峰林街道乐立村、纳录村、双升村开设“农民艺校”时,将教室搬进村里广场、八音堂,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让自己这样零基础的众多村民,不仅能唱能跳、弹奏器乐,还登上舞台、外出演出,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这样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能不能与旅居在民宿的游客共享?

黄亨秀联系村“两委”和州文化馆,试着问一问“能不能将就一下游客”在民宿开课,得到的回应超出预期——村里大力支持,州文化馆不仅派老师授课,还要专门开设“游客艺校”。

于是,州文化馆提供免费师资、课程设计、教学道具,黄亨秀提供免费场地,“游客艺校”挂牌开张,便引得一批批避暑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游客艺校”每周三晚7点的课程已成模式:在“名秀民宿”院坝,前1个小时跟着文化馆授课老师学习非遗民族歌舞、认识民族器乐等,后半个时候由授课老师、文化志愿者、村民带领游客互动练习、学习知识。

刘晓莉等人带着黔西南文化而来,村民游客用热情回应,让文旅双向奔赴,所有人忍不住向记者分享所得所获。

“我们教游客歌舞、舞蹈,游客也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家乡文化,热爱与热爱碰撞,也让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刘晓莉说。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黔西南州文化馆“游客艺校”布依八音墙饰 。(图/钱星星)

“每年都外出旅游,唯独今年在兴义的最特别。”湖南避暑团团长张建秀忍不住翻出手机里的视频照片向记者展示:一个多月以来,25人或身着旗袍,在文化馆老师指导下排练走秀,或学习八音坐唱、布依敬酒歌,或与村民开展“八一”慰问,背景有峰林稻田的水墨画卷,民宿的时尚生活、农家的人间烟火。

“游客不是过客,是‘村里人’。”张建秀被州文化馆的专业用心感动,被村民的淳朴热情、民族的团结融合感染,特意写了感谢信、制作锦旗送给黔西南州文化馆,用“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惠民暖人心”表达避暑团全员心声。

“深刻感受了文化的力量,更理解了‘文化工作者’的担当和不易,这比任何纪念品都珍贵,我们一定会再来兴义!”张建秀说。

游客霓萍已是第二年到兴义避暑,“我六月就跟着学了,每周学的都不一样,在这里我们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更学得好,旅居充满文化味。”她感慨,当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进”到景区里,“沉”进生活,文化就是最美的风景。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名秀民宿”挂牌“黔西南州民族文化进村寨示范基地”。(图/钱星星)

更让她感动的是,为“名秀民宿”挂牌“黔西南州民族文化进村寨示范基地”,州文化馆在设计文化墙时,听到游客一句“想看牛角胡”,不仅搬来整套布依八音器乐,还请来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大伙儿学得特别认真!”

从避暑到“学艺”,黔西南州“游客艺校”让旅居更有文化味

游客举着苗族板凳、村民弹奏布依八音月琴与“游客艺校”老师们合影。(图/钱星星)

“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困在场馆里,必须走到人群中、融入生活中。”黔西南州文化馆馆长王民杰在接受采访时,朋友圈正循环播放着一段短视频:在万峰林,布依八音的旋律与游客的欢笑交织,村民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即兴合奏,文化在指尖流淌,自信在笑靥中绽放。

自2022年起,黔西南州文化馆便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工程,将非遗传承、艺术培训、赛事活动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助力传播黔西南文化、提升游客体验、助力文旅融合。目前,3个“农民艺校”已开展培训120余场,培训村民超2500人次,组建起15支文艺队伍。“双轨并行”的“游客艺校”培训游客数百人次,“名秀民宿”挂牌“黔西南州民族文化进村寨示范基地”,成为黔西南文化的鲜活窗口。

王民杰表示,接下来,黔西南州文化馆将持续优化服务机制,使两类“艺校”成为城市美育、亲子教育、艺术展览、文化传承的新场所,真正实现”文化留客、以文促旅”的良性循环。

夜幕降临,村民游客争相与老师、志愿者合影,相约“下次课还来”,刘晓莉笑着抹去额角的汗珠说:“只要你们来,我们就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