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9日 19:00 4 admin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夏日的太湖烟波浩渺,雪浪山麓的军嶂古道树影婆娑。

沿着11.8公里的山水东路前行,左侧是长广溪湿地的鹭鸟掠水,右侧是院所高校的灯火通明。

在无锡滨湖区,山水东路早已超越单纯地理上的概念。

以这条道路为中轴,北至双虹桥、鼋头渚,东至金石路、缘溪道与五湖大道,南抵太湖岸线,西达军嶂山山脊线,40 平方公里的空间勾勒出一片独特的创新场域——

山水东路科创谷

这里坐拥着滨湖80%以上的科教资源,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顶尖院所星罗棋布,聚集了3000余家软件与信息技术、海空天科技、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吸引75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扎根奋斗。

人才的密度、创新的浓度与产业的活力,让科创谷成为环太湖科创圈中极具前瞻性的一只“太湖之眼”。

同时,也造就了无锡独一无二的“山水科创”IP。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8月8日,无锡滨湖举行2025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交流会,围绕科创谷的人才引育、校地合作、成果转化等关键议题, 滨湖再次抛出一系列大招。

“在山水之间做科创”, 这片湖湾还将带给我们哪些惊喜?


01.

惊喜一:“人才特区”

受益于高校院所带来的“智力富集”优势,滨湖区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质量上一直都位居各板块前列。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滨湖区每10万人中就有3.46万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占比达 35%,居无锡市首位。

目前,滨湖区人才总量18.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6万人,尤其是在科创谷,高层次人才占比接近全区四成。

人才的高密度,构成了科创谷持续突破的核心底气。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正因如此,滨湖区明确提出要将科创谷打造为“人才特区”,聚焦人才就业创业、生活保障等实际需求,推出一系列 “真金白银” 的支持政策。

例如滨湖区针对落户的青年人才,既有最高10万元生活补贴、15万元安家补贴以及30万元购房券补贴,还有随时可以 “拎包入住” 的优质人才公寓。


为了激发人才的创业活力,滨湖区定向打造了一批“青创载体”、实施 “零本创业” 补贴、定期举办 “青创大赛”,对优质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启动资金,更拿出1亿元设立 “青创投”天使基金,为早期项目提供融资支撑,真正践行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 的承诺,做初创企业最可靠的后盾。

在此次创新合作交流会上,滨湖区的人才政策再度加码:

面向青年创业者的“六个一” 支持体系正式亮相,涵盖 “一个免费工位、一笔启动资金、一支天使基金、一名服务专员、一间人才公寓、一套就业保障”,从硬件到服务形成全链条护航。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同步设立的滨湖区大学生湖湾创业学院,由区人社局联合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等四所驻锡高校共建,目标是为了整合高校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定制化创业培训和个性化项目孵化服务,让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更精准地衔接。

有意思的是,滨湖区还特地聘请了首批三位“创业导师”,都是来自企业、孵化器和投行领域的杰出代表,定期为湖湾创业学院的同学们分享创业实战经验。

资金支持、平台托举、创业辅导,一应俱全。

“与有梦想者同行,为敢实践者铺路。”

可以感受到,滨湖服务人才的宗旨,就是一路护航,满足人才的各类实际需求,尊重并鼓励年轻人的理想,坚定“投资”青年人的未来。


02.

惊喜二:“校地合作”

我注意到,这次大会还有个关键词被频频提起,“校地合作”

的确,山水东路科创谷乃至滨湖区,可以说是无锡与高校院所协同互动最频繁的板块之一。

自2021年以来,滨湖区联合辖区内的江南大学科技园,连续举办五届江大校友创新创业大赛,期间共有99个高质量项目落地无锡,培养出一批“江大系”的科创先锋;

同样扎根于滨湖区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十多年来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100余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项。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如今的滨湖区,校地合作的研发机构不胜枚举,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无锡大气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等等。

据统计,山水科创谷与各类机构、企业签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就超过1000个,今年1-5月,滨湖区院所经济入库税收就达3.8亿元

而在大会上,滨湖区协同高校与地方共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传统被推向新的高度:

江南大学与滨湖区内的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58所、信捷电气、长广溪智能制造等重点院所、企业合作,开办“产业创新班”、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企业课程植入+一线实训”,探索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模式。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具体而言,卓越工程师学院及产业创新班的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能在行业专家和校内导师的帮助下,参与到企业一线的项目研究和科研攻关中去,企业也能提前培养一批懂技术、高水平的实干型人才。

并且在项目选择上,“产业创新班”将结合江大优势学科,重点聚焦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精准对接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需求,滨湖区也将以“青研工程”为抓手,给予办班主体经费支持,助力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最终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助题”的发展合力。

据说今年开始,就有来自卓越工程师学院的27名学生要深入滨湖企业参与实训,把课堂搬入实践场景,或许比任何一次课堂授课和期末考试都要印象深刻得多。

不仅如此,滨湖区还联合多个高校,创新设立了在锡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创新转化园区,通过构建“1+1+N”(即1个公共服务平台+1个在锡校友经济服务中心+N个在锡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形成高效联动、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03.

惊喜三:打通“两个一公里”

聊到人才、科创和产业,科研成果转化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方面,科研的新想法普遍都有概念验证的需求:技术能不能成、供应链接不接得上、应用场景在哪,这是从0到1的 “最初一公里”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研发验证有效,还得有足够的生产载体、找得到市场需求,这是从1到100的 “最后一公里”

许多科创的突破和产业的推动,关键就在于这“两公里”的攻坚。

作为高校院所扎堆、产业创新活跃的地方,滨湖区每年都会涌现出不少科研成果,如何加速从书架走到货架,是摆在面前的一道考题。

如今,滨湖拿出了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

先解决“想法能不能成” :

这次大会上,滨湖区正式揭牌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平台,当中包含无锡市微纳加工中试服务平台、海洋装备中试服务平台,还有深海装备、临床医学两个概念验证中心。

简单来说,概念验证中心就是科研人员把想法变成能验证的原型,中试平台则负责把实验室样品放大到接近量产的水平。一项技术行不行,通过这些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的试验和试产,就能少走很多弯路,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

再看“成果能不能用”:

滨湖发布的科技成果“两张清单”,包括92项高校院所 “能力清单”,以及38项企业 “需求清单”,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通过精准的匹配对接,很快就能为创新技术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

山水东路科创谷,拿出了三个惊喜

光有技术和需求还不够,产业化还得有资金支持和载体落脚。

在基金方面,滨湖区发布总规模20亿元的科创产业基金集群,构建起“资本支持+产业富集”的雨林生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产业空间上,两大特色园区同步启动共建: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依托航空工业雷达所技术,瞄准“航空芯” 产业链;申威信创产业园以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为 “链主”,主要吸引操作系统、芯片等信创企业集聚,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这套组合拳下来,滨湖算是把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给打通了。

而随着这些重磅举措的落地,这片美丽湖湾中的创新之谷,也就更加令人期待。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