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6日 18:02 4 admin

“这条街,是用我父亲的字——‘天民’来命名的。”九十五岁的吕寿全凝望着人潮涌动的街巷喃喃道。翻新的房屋、新潮的店铺,这里早已不见当年的旧貌,但家家户户门楣上镌刻的“天民街”三字,却悄然将历史的卷帙打开。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寿全一行人漫步天民街。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天明街景象。

阳光和煦的早晨,吕寿全在女儿的搀扶下,漫步于天民街与戴家巷。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街边文艺小店错落其间,老建筑斑驳的墙面,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自2005年初访思茅,寻访父亲故土,暌违二十年,吕寿全再次踏上这片土地,重走天民街,追寻父亲吕志伊的历史足迹。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2005年吕寿全(左一)初访思茅。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寿全一行人漫步思茅老街。

吕志伊,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1881年生于云南思茅。少年失怙,然其志弥坚,常以诗言志。十五岁入普洱宏远书院,1901年乡试中为举人。一九零三年赴京会试途中,一句“英雄成败岂由天”,其锐气锋芒已现。次年东渡日本,于汹涌怒涛间慨然高呼“太平洋上风潮急,好挽狂澜奠九州”,自此投身革命洪流。一九零五年,作为云南唯一代表,他参与创立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兼云南主盟人。他以笔为戈,创办《云南》《滇话报》,以通俗白话唤醒民众。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志伊像。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与内阁成员拍摄于总统府,司法部次长吕志伊(左一)。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志伊任司法部次长委任状。


辛亥革命风云际会,武昌起义提前爆发后,吕志伊奉黄兴之命赶赴云南,云南光复后任云南军都督府参议,蔡锷任命他为筹建中华民国的云南全权代表,赴南京参加建国大计,投票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并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成立,孙中山临时大总统任命他为民国首届内阁司法次长。1915年,袁世凯悍然称帝,他返滇策划反袁起义活动,纵身陷囹圄亦凛然不屈,首倡“护国军”之名。1917年,吕志伊随孙中山赴粤护法,任司法部次长,1921年改任内政部次长,1924年任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兼管司法行政事务,1928年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其一生,在反清、创共和、护国运的时代巨浪中,以不屈脊梁,铸就了壮阔的革命生涯。为深切缅怀这位赤子的不朽功绩,思茅民众将其诞生的街道,以其字“天民”命名,永志纪念。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1924年吕志伊任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志伊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志伊手札。


“我从小在北京长大,思茅对我而言是遥远陌生的,但当我知道,并走在这条以祖父名字命名的街道的时候,这自然地拉近了我和祖父家乡(思茅)的距离。思茅人民对爷爷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认可,我们作为后代子孙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吕志伊之孙女、吕寿全之女吕瑗说。后辈们对祖父吕志伊的最初印象,是来自家中泛黄的旧照,和父亲偶尔提及儿时与祖父生活的片段,现在,那些模糊而珍贵的记忆,因天民街而变得更加鲜活、深刻。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陆传荣赠吕寿全题字。

重走天民街,吕寿全的脚步丈量着跨越时空的父子情。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见父亲当年坚定的足音;斑驳砖墙间,依稀可见热血青年走向革命的身影。对吕氏后人而言,这条老街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融入了家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先辈的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如今仍在后人心间生生不息。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寿全一行人漫步天民街。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吕寿全一行人漫步思茅老街。

今日的天民街,已嬗变为一处文旅地标,焕发着崭新的生机。然而,那段历史从未走远,它在一首首薪火未烬的诗篇里,在一条街巷承载的姓名中,与后人凝望的眸光隔世相认,辉映长存。





作者:张怡 文超(实习)(文/图)部分图片来源于思茅区文化馆、相关历史资料由吕志伊后人提供

编辑:李晓晶

监审:罗嘉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巷陌铭史——在追寻父亲的足迹里看见历史与家国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