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别只去三星堆!旁边的古城,藏着老成都的“活沙盘”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03:18 7 admin

来源:【天府融媒】

晨光掠过青白江的水面,漫过城厢古城的夯土城墙,将“一护城河四街三十二巷一百零八院落”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这片位于成都市东北部、距三星堆博物馆仅18公里的土地,是成都平原最后一座“龟背城”,更是老成都少有的“活沙盘”。两千余年的光阴在此沉淀,每一道街巷肌理都藏着可考据的过往,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未曾褪色的记忆。

城垣是这座千年“活沙盘”最坚实的基座。2021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城厢古城开展发掘时,“新都城”铭文砖与城墙、壕沟同时出土,印证了《华阳国志》“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的记载,将城厢的建城史明确追溯至西汉时期。

这处四川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个集城墙、壕沟、铭文包砖于一体的汉代遗存,夯土层中至今保留着“版筑”技艺的痕迹——黄泥与糯米浆层层夯实,筑起的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坐标。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后,此地成为金堂县治,城墙历经多次修缮,演化为守护一方繁庶的屏障。如今东段城垣的残壁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既是风雨侵蚀的印记,也默默诉说着从汉代都城到千年县治的沧桑变迁。

而在明教寺觉皇殿修缮中发现的明清重层壁画,作为四川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此类遗存,更为城墙所守护的文明密码提供了鲜活注脚。

街巷是这座千年“沙盘”里流动的脉络。古城至今完整保留着宋代奠定的“龟背”格局,4条主街从城中心向外辐射,32条巷弄如毛细血管般延展,将108座川西院落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青石板路被千年足迹磨得温润如玉,缝隙间偶尔可见汉代陶片与宋代瓷屑,成为时光流转的无声见证。

别只去三星堆!旁边的古城,藏着老成都的“活沙盘”

城厢古城 图据成都方志

青白江区槐树街六号的余家大院静立巷中,木门铜环上的包浆里沉淀着诗人、学者流沙河的乡愁,正如他笔下所写——“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那般真切。绣川书院的飞檐下,曾走出北宋理学名家谢湜;而今,工匠们复原的传统榫卯工艺,与研学学子的琅琅书声交织在一起。武庙遗址旁的老茶馆里,盖碗茶的清香与“宋风小南街”的沉浸式演绎彼此呼应,让市井烟火在古今交融中愈发浓郁。

别只去三星堆!旁边的古城,藏着老成都的“活沙盘”

沙河书斋 图据成都方志

文脉是这片“沙盘”最厚重的底色。城厢的历史始终与文明交流同频共振,这里曾是蜀锦外运的重要节点——那些在新都织就的“天下母锦”,经此踏上南方丝绸之路,远达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成为早期东西方文明互鉴的纽带。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先后走出川剧鼻祖魏长生、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等名人先贤,戏曲文化与英雄气概在此交融共生,积淀出愈发醇厚的城市底蕴。如今,非遗工坊里传承的蜀锦织造技艺、宗祠中延续的传统礼仪,仍在为这条文脉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当下的城厢古城,正与成都主城“双向奔赴”。距古城仅2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将亚蓉欧国家馆的异域风情与古城深厚的丝路记忆紧密相连——游客在触摸汉代城墙之后,转身便可品鉴欧洲商品,古老丝路与新时代国际物流通道在此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别只去三星堆!旁边的古城,藏着老成都的“活沙盘”

成都国际铁路港 摄影/C视觉 林漫

新时代的发展浪潮,更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青春。文物修缮工程,通过“设计初审+专家评审+质量验收”全流程管理机制,使近60处文物重焕光彩,相关项目获评2024年四川省文物利用优秀项目。四川省钢锉厂旧址,如今转型为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依托5G-A与X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虚实交融中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这种“保护第一、文旅融合”的实践,正是对“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求的基层响应与生动诠释。

山水依旧,文脉不息。城厢古城这方“活沙盘”,为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启示:唯有珍视如“活沙盘”般原真保留的文化肌理,推动工业记忆、丝路文脉与数字科技和谐共生,才能让古城真正成为承载城市乡愁的精神家园,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筑牢深厚根基。

本期话题

对青白江这座城市,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张洪林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