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歌曲适合孩子听? 鼻子nose,眼睛eye。 歌曲三: head头,face脸,ear耳朵挂两边。eye眼睛像葡萄,高高的nose在中间,mou...
2025-11-05 2
金秋十月的上海,本该是桂花飘香、红叶显现的时节。在市郊的辰山植物园,一群人却被吸引到了樱花大道。
“怪,好怪!”在园区工作9年的植物学博士郗旺惊叹,原本初春才会苏醒的染井吉野樱此时竟然盛放,粉白色的花朵挂上枝头。他掂了掂花瓣,其中许多片都有残缺。“这是我见过的樱花开得最乱的一年。”
园艺部的工程师们纷纷过来张望。在建园长达15年的记录里,只有2021年出现过类似景象。
“今年没有秋天。”工程师陈嫣妮苦笑。
郗旺的神色很快变得担忧。工作以来,尤其是今年,异常的天气越发频繁地扰动植物生长,给园区管理制造着意外与矛盾。他曾试图将忧虑传递给更多人,却遇到过不解的声音:“我怎么没有感受到?”“离我也太远了。”
郗旺有些无奈,比起眼下的天气,气候是一个更大尺度的命题。很长时间里,一些危害会在不起眼的角落生长,直至极端事件将它们推向公众视野,而那时,许多损失已经难以补救。
植物正以它缓慢的响应警示着人们,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一种长期主义。
提前开放的樱花,许多都有些残缺。 冯蕊 摄
不易看见的伤害
人们最早察觉出异常,是在今年夏天。
八月初,梅雨季一过,烈日开始笼罩上海。在徐家汇的气象观测站里,数字一度飙升到40摄氏度。
陈嫣妮主管的槭树,成了植物园里的受害者。
这是一种落叶阔叶树木,多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辰山植物园里三百多棵、135种槭树,叶片会渐渐变色,蔓延成园区重要的红叶景观。
槭树的“面子”是极薄的。陈嫣妮解释,槭树的树叶、树皮都容易受到日光灼伤。叶子在持续的暴晒下会变焦,提前脱落。树皮则会出现受损、开裂的情形,让微生物更容易入侵树木、造成感染。
不巧的是,槭树园的位置又正对着河道,阳光经过水面折射愈发强烈。
类似的悲剧早有先例。郗旺记得,五年前的夏天,植物园种过两棵南洋杉树。这一树种本身就适合在高海拔地区、2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生长,那会儿竟被活生生地“热死了”。
陈嫣妮不得不思考起保卫红叶的方法。
搭个防晒的棚子?她和同事想了想,这个方法行不通。上海在夏天会遭到台风袭击,没能及时拆除的棚子有坍塌风险。
通常他们就让一株矮小的槭树灌木挨着一棵高大的槭树乔木种植,大树刚好能为小树遮阴。
陈嫣妮和同事又找来蓝绿色的布条,把一些得不到荫蔽的高大树干包得严严实实。每隔七到十天,就对易晒伤的树叶打一次抑制蒸腾的药剂。
陈嫣妮长舒了口气,这可是上了双重的保险。“哪怕一些晒伤的叶子没有保住,只要枝条、树芽能保持水分,可以再施点肥,让树木在秋分时二次展开新叶,捱到变色的时候。”
没过多久,这些方法就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国内,槭树最害怕害虫,光肩星天牛。它们喜欢在一些高大乔木,尤其是樱花、海棠和槭树的树干上钻孔产卵,幼虫们在洞里不断滋长,进一步加剧虫害。
原先,这些孔洞在薄薄的槭树皮上尤为明显。可现在,陈嫣妮发现,它们被布条给遮蔽了。
天牛也变得难以察觉。陈嫣妮说,天牛在春末夏初就会成虫活跃,从五月起,她会提前打上毒性较低的农药防治。尽管如此,天牛接触到药物后不一定直接死亡,很多时候只是昏倒了,再由巡逻的园艺师傅捡起来处理。
“槭树的木质本身就很脆。”陈嫣妮很为难,让园艺师傅每天拆开布条并不现实。只能每隔一个多月,定期拆布检查一回。
被日光、高温灼伤的叶片边缘。 冯蕊 摄
包扎与打上支撑架的乔木。 冯蕊 摄
郗旺在查看受损的树皮。 冯蕊 摄
意料之外的风
这时,一场强对流天气突然袭卷了园区。
九月的一个午后,在工程师们的记忆里,天空一下子全黑了,“哗啦啦”的大风伴随着雷暴袭来,仅仅过了十多分钟,整个植物园就倒下了几十棵树。
陈嫣妮见到,越高大的树木,此时却越显脆弱。庞大的树冠在风中摇晃,承受着更大的冲击力。
她已在多数高大槭树的四周用杆子撑起了稳固的三角形支架,可一些树干变脆、本来就受过伤的大树,连同支撑一起倒伏。紧接着,一旁那些被荫蔽的小树也被巨大的重量给砸坏了。
“每年都会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树,会禁不住高温、高湿的环境被淘汰。”管理樱花园的工程师虞莉霞说,树的死亡本身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植物园在建设初期,有很多历史遗留的原始树木,便是通过极端天气被陆续筛选。天气的冲击也能够帮助工程师们进行研判,哪些品种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进一步推广种植。
但这场强风过境,更多树木承担了意外的代价。
“强风对于那些内部不健康的树木是一场更大的考验。”虞莉霞看到,植物园后山上一批胸径有四五十厘米宽的老柳树,由于年代悠久,又受到严重虫蛀,频频被大风“断了头”,只剩下了没几棵。
“园区里的行道树是一棵都不能少的。”虞莉霞说,冬天就得在一些缺口上进行补植,前后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陈嫣妮感到一阵沮丧。她一清点,整个园子仍旧有六七棵槭树倒下、死亡。
她目睹一些幸运的树木还能继续扶正和加固,折断的树木都被工程师们拖走加工成肥料。她在剩下的树桩上将断枝处修剪平整,在伤口涂抹好防腐的药物,防止虫害在风雨后滋生。
原本所有人都在担忧着台风的来临。可“杜鹃”“海棠”都没有在植物园里留下太多踪迹。相反,这个夏日格外地漫长。
在新闻报道里,2025年上海的高温日数累计达到54天,仅次于1934年的记录。这年的中秋节也成为史上最热,当天城市的最高温度仍旧在35摄氏度以上。
在植物园里,许多原始树木年代悠久。 冯蕊 摄
一棵槭树孤零零的,周围三棵树都在强风中死去。 冯蕊 摄
早开的樱花树在一片绿意中格外明显。 冯蕊 摄
为了能够顺利排水,樱花大道进行了重新铺设。 冯蕊 摄
滞后与连锁
人们从植物中发现,把时间拉长,眼下的选择会在将来回响。
八月之前,虞莉霞还在为连绵的梅雨烦闷。“樱花树对水是很挑剔的。”她解释道,樱花树的根系容易受到土壤中水分的影响停止生长,尤其具有吸收功能的毛细根经不起水淹。
每隔三到五年,园区就会对排水系统局部更新。不久前园里便对樱花大道的路面重新进行铺设,每隔九米做了一个排水沟。
往年进入九月后,工程师们不会再给许多乔木浇水。虞莉霞没料到,这场高温、干旱会如此持久。越高的树木受到的影响越大。水分从根茎运输到叶片,距离比一般的树木都要长。
因此叶片干渴的信号也常常是滞后的。每过几天,虞莉霞就得和同事挖开树木的根部,把约10厘米深的土壤铲出来摸一摸。许多树木的土已经没法捏成自然的团状,浇水作业就得跟上。
经济的成本随之越滚越大。
郗旺看见,植物园的灌溉用水都来自河道,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河道的水位逐渐下降到40厘米,只能依靠潜水泵抽水。
虞莉霞目睹,每一台抽水泵每天就要消耗近15升的汽油,花费上百元,一台水泵又得配备两个操作的师傅。常规的浇灌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护队组只得增加浇水设备,在植物园不到二十分之一的面积里,就固定一台机器。
波澜渐渐传递到叶片。
“绿叶在持续的高温与干旱下受到损伤,脱落酸和一些应对不良环境的激素就会增长。”郗旺解释道,这时身为“耗水大户”的叶子不得不向树木传递信号:要赶紧彼此分离,来减少树木本身的水分流失。
他眼看着,许多叶子没有熬到变色的季节。“红叶的形成需要寒冷来刺激。”郗旺说,在低温环境下,叶泡需要积累较高的糖分以抗寒,和花色素一同形成花色素苷,这正是令叶片变红的色素。
从八月末开始,一些樱花树的绿叶就纷纷开始脱落。等到了十月初,大部分的樱花树已经变得光秃秃。
樱花终究被“欺骗”了两次。
郗旺描述,脱落酸先发出信号,让樱花误以为冬天来临,体内的生长激素逐渐回落,准备休眠。
而三个月来,温度迟迟没有下降,甚至出现了回升,“和桂花需要降温的信号不同,温暖的信号会让樱花产生误解,认为春天来临,得赶紧苏醒。”
一些树叶已经变色,但多数叶子在绿色时已经脱落。 冯蕊 摄
郗旺说,往年秋日的佘山早已变成黄色。冯蕊 摄
矛盾的景观
进入十月,虞莉霞便犯了难。
如果不想让樱花在秋季反常开放,就得遏制水分的供给。然而樱花树的周围正是园区规划好种植黑麦草的地方,正是播撒草籽的季节,不得不继续浇水。这样一来,水分刺激樱花打破了休眠,开花的进程提前启动。
虞莉霞介绍,辰山植物园主要有两条樱花大道,分别种植着河津樱和染井吉野樱。
园艺部每年都会记录花期。虞莉霞反复翻看数据,只有在2021年的11月,河津樱在秋冬季节有30%以上的花芽萌动、盛开,一直等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才停止继续开放。
今年,染井吉野樱也出现了集中的开花,花期特别异常。如今虞莉霞已经看到了至少10%到20%的花量。“11月的气温并不会阻止开花的速度,估计今年河津樱的开花数量会超过2021年。”
在槭树园里,陈嫣妮同样苦恼。
十月底,上海温度从30多摄氏度骤然下降到17摄氏度。迟到三周的桂花总算飘出了香气,可多数槭树叶片却并未变红,还出现了对降温的“紧急响应”,纷纷脱落。
“温度连续10到14天维持在10到15(摄氏度)之间,叶子才会显露出秋色。”陈嫣妮见到,整个槭树园里开始变红的只有一株(秋焰)弗里曼槭树。
这下植物园的宣传人员急了起来。园区早已和合作单位约了稿,要写红叶景观的文章,现在可怎么办?
但人们忧虑的远不止这一个秋天。
虞莉霞叹息,樱花是植物园初春最重要的景观之一。这些已经开放的樱花,不可能二次形成在来年正常开放的花芽。明年樱花季的花量就会减少,游客还怎样好好赏樱?
“落叶和花期的错乱都会威胁到第二年植物的长势。”郗旺强调,光合作用的时长会随着叶子提前脱落而变少,储存给第二年开花、生长所需的养分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在郗旺的观察中,这些错开的樱花都有些发育畸形。“褶皱比正常情况下要多出许多,一般的樱花在花瓣前端有一个标志性的缺口,现在压根就没有。晚樱原先蓬蓬的花朵还卷了边,没那么饱满了。”郗旺有些摸不着头脑。
靠近河畔的樱花长势更好。 冯蕊 摄
郗旺在拍摄提前盛开的樱花。 冯蕊 摄
许多早开的樱花都显得萎缩。 冯蕊 摄
长期主义
数年以来,郗旺会将“植物错乱”的担忧传递给园区之外的人。他时常遇到相似的疑问:“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郗旺笑了笑说,其实植物没那么被动。通过研究植物的响应,反过来也能够预测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管理有着启示。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健便长期从事物候研究,监测着植物开花、展叶、落叶等行为的规律。
王健指出,物候的变化指示了气候变暖的存在:截至去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1.55摄氏度。
“温度、降水是植物生长重要的影响因素。”他翻看研究数据,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前后,随着温度攀升,全球范围内春天植物的展叶(叶子逐渐展开)期整体都在提前,在部分地区,“春天”可以提前一到两周出现。
相比之下,秋天落叶期的物候显得难以捉摸。“有些地方在提前,有些地方又在延迟,。”王健说,在国内,“秋天”的出现整体仍是拖延的,和风速、城市中的灯光、污染等因素也存在关联。
但他补充,到了2000年以后,春天展叶期的变化幅度开始下降,许多区域的数据都出现了上下波动,秋天的落叶期更没有固定的变化趋势。
这意味着,在更小的时间尺度里,看似缓慢的物候与气候变化,“已经变得没那么有规律了。”王健看到,行业内的人纷纷谈论,极端的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多。
在他眼中,这些波动正告诉人们,面对更加不确定的自然,要改变以往的态度与观念。
王健发现,应对极端天气与气象灾害,许多人会抱着迅速的想法,“浇了水,排了涝,损失就得立刻补救过来。”
但实际上,生态系统一时的反应,常常是长期影响的显现。“植物也是有记忆的。”在王健的研究里,这一个月的极端降水,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在植物的生长中发挥作用。春天的叶子怎么也不展开,其实是植物在去年冬天的干旱中就受到损伤。
同样,在种植农作物、地区生态甚至是防灾减灾的管理中,“许多隐形的伤害没有被及时发现。”王健说,无论是预测还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人们的目光都要更长远一些,把关注与预防的措施放在平时。
十月底,郗旺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一棵死去的盆栽。
这是郗旺亲手种下的麻栎。他只是离开了一个周末,回来时就发现叶片完全萎蔫了。尽管他试图浇水补救,一周后还是等来了麻栎的死亡。
郗旺没有丢掉树苗。枯黄的叶子静静地伫立在窗边,记下了一个特殊的秋季。
园区里随处可见粉白色的樱花挂上枝头。
在辰山植物园,春季才有的白玉兰冒出了一个花骨朵。
一些本该盛放的花芽,才刚刚有萌动的迹象。
郗旺没有丢弃掉死亡的树苗。 冯蕊 摄
原标题:《植物园不止失去一个秋天》
相关文章
有哪些歌曲适合孩子听? 鼻子nose,眼睛eye。 歌曲三: head头,face脸,ear耳朵挂两边。eye眼睛像葡萄,高高的nose在中间,mou...
2025-11-05 2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专门刊发了联合国示范案例——武汉东湖绿道三期项目。东湖绿道三期。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供图今年8月25日,由联...
2025-11-05 2
清晨的荆州古城东门宾阳楼下,一抹赤色掠过青灰的城墙。身着战国袍的少女穿瓮城而过,衣袂在晨风中扬起,仿佛千年楚魂与当代青春撞个满怀。不远处,摄影师快速调...
2025-11-05 2
今天,我们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游览参观。故宫博物院位于首都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称为紫禁城,面积相当于一百零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好大呀!我的腿都...
2025-11-05 2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合柴1972文创园看到,园内曾经的柴油机厂老建筑保留完好,各种商业文化艺术设施琳琅满目,许多游客争相在此拍照打卡。“今...
2025-11-05 3
解锁民宿“新体验”:今年暑假,河南游客张先生一家入住乔家墩子“无寂客栈”,在民宿老板刘越的带领下体验夜间拉网捕鱼,捡拾海货,深感震撼。在山海天,田...
2025-11-05 3
长江奔腾,光影绽放。10月30日晚,夜幕垂落宜昌奥体中心,星光与灯火交织,人潮与江潮共涌。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
2025-11-05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