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排行榜 2025年10月29日 08:59 3 admin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中桥水库边“官坟”群全貌(图片来自网络)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中桥水库的新蒲村官堰组段仁江河西岸,有一处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分别安葬了播州杨氏土司第14世杨价夫妇、第21世杨铿夫妇和第28世杨烈夫妇,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土司“官坟”群。这个“官坟”群,背靠营盘山,面向老鸦岩(熊家岩),前临仁江(亦称洪江),背山面水,处在营盘山前一坡度平缓的小土丘前端,“风水”极佳,风景秀丽。特别是中桥水库蓄水水位上升之后,这里更成为了“千岛湖”中一处独有的历史人文风景,吸引了众多徒步和露营爱好者前来打卡,探寻历史遗迹,消遣休闲时光。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杨烈夫妇墓全貌

这处杨氏土司“官坟”群,其中最为显眼的是杨氏土司第 29 世杨烈夫妇墓。它处于整个“官坟”群的最西端,地表原立有墓碑,标明墓主为杨氏土司第29世杨烈。封土前部已破损,墓顶、墓头石块暴露。残存封土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残高约3米。墓台两侧各立石翁仲一个,高度推断约为2.5米,头部均残缺,残存部位身着宽袖长袍,脚蹬皂靴,皂靴连接在基座之上。居左者手执印于腰间,居右者双手捧朝笏于胸前。墓与翁仲之间,存碑座两方,墓碑被毁不存。也许正是因为其墓露于地表,才遭致数次盗掘,墓室、墓门等已悉数被打开,破坏较为严重。杨烈,系播州杨氏始祖杨端之二十八世孙杨相之子,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之父,生年无考,卒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明廷从应龙之奏请,赐故宣慰杨烈葬。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杨烈夫妇墓裸露的石墓室

而杨铿夫妇墓则处于整个“官坟”群的最东端,与杨烈夫妇墓相距约180米。此墓为巨大条石砌筑而成的大型同坟异穴合葬墓,共3个独立的墓室,呈长方形,结构、大小均相同,仅墓门、墓顶等装饰略有差异,由前室、墓门和后室三部分组成,每室间砌有隔墙,护墙为八字形土墙,各面扣合处凿有榫槽。此墓亦因外露于地表,亦遭多次盗掘,墓室均已全部暴露在外,墓门大开,经考古发掘后便隐匿于灌木之中。杨铿,播州杨氏第21世土司,元朝末年播州宣慰使。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归顺明朝廷,向明朝廷进贡方物,交出元朝廷所授的金牌、铜章。明朝廷仍置播州宣慰使司,命其原官世袭。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考古发掘时的杨铿夫妇墓(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烈夫妇墓与杨铿夫妇墓的中间,则是播州杨氏第14世土司杨价夫妇墓。其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杨氏土司墓葬中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也是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土司墓葬。墓葬采用土坑木椁墓样式,分为左右两室,中间有一道天然黄土隔断,左侧是男性墓葬,右墓室是女性墓葬。墓内出土的一套完整随葬器物,是贵州在南宋时期金银器物的首次发现,被列为“201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掘”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杨价,字善父,南宋播州人,南宋末年名将。世袭播州安抚使,好学善文,首开播州科举之门,积极出兵抗击蒙古军南犯,屡建奇功,获封“威灵英烈侯”。他去世后,其子杨文世袭其职,继承其父遗志,继续积极支持南宋朝廷抗击蒙古军南进的斗争。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考古发掘时的杨价夫妇墓(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我们从这里一系列的老地名中,都可以读出这里历史文化的厚重。中桥水库所在的仁江,秦汉时名“绀水”,唐时名“带水”,清代名洪江。水库建成蓄水以前,“官坟”群那段河流,名“官堰”(新蒲村官堰组之地名也由此而来),河上曾有古渡口,名“官渡”,旁边曾修建有“跳墩”,名“官渡大跳墩”。旧时因建土司墓,大量工匠及民工聚集,他们需要吃喝消费,因此还曾经形成过一个场集,名“官坟场”,此场集大约于清朝中期停集,如今只留地名。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杨价墓式样展陈

厚重的历史文化,再配上这里有“千岛湖”之称的中桥水库,让这边风景独好。可惜的是,由于饮水库区的管控限制,加之墓园缺乏必要的维护及文字介绍展牌,让来此观光寻古之人日渐稀少,墓园内蒿草丛生,满目荒芜。

遵义新蒲:中桥水库“官坟”群

“官坟”群前中桥水库风光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