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09:26 1 admin

假期在清远市区逛了一圈之后,喜欢历史文化的珊姐姐,就把目光投向了清远的乡村。这天,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沿清新区乡道Y218线向北行驶,车窗外的田畴在阳光下铺展,大坑河的流水声渐次清晰。当一片规整的青瓦建筑群在罗坑山余脉的映衬下浮现,凤塱围古村便撞入了视线。这座距清新区政府34公里的古村落,藏在龙颈镇河洞村的山水之间,用三百多年时光打磨出岭南古村的独特韵味。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村口的风水塘边,老态龙钟的花钩树枝桠舒展,这便是凤塱围古村最初得名"花钩塱"的由来,后来村民取"凤栖宝地"之意更名"凤塱围"。站在门楼前眺望,村落坐南向北,东西宽313米、南北长223米的格局方正有序,103座民居沿"广十路"布局铺开,巷道相隔,前低后高的排布既顺应地形,又暗含"步步高升"的期许。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刚踏入村落,我便为村中防御体系的精妙令人惊叹,在古村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一座五层炮楼,15米高的身躯如卫士般守护着古村。炮楼墙体厚达0.65米,是用河砂、石灰与泥土经堆沤后舂成的"熟浆墙",这种当地特有的工艺让墙体历经百年仍坚如磐石。每层四面的瞭望孔呈45度角分布,三个以上的射击口能覆盖村落周边所有视野,而墙面留存的累累弹痕,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村民抵御日军的历史见证。除了炮楼,村落四面的四座门楼(北门1座、东门1座、西门2座)均设阁楼值更,称为"更楼",巷道口的木门闭合后,整座村落便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沿着磨得发亮青石的巷道向前走,发现两侧"三间两廊"式民居的夯土墙泛着温润的土黄色。悬山顶的黑瓦错落有致,屋檐下的木构件虽无繁复雕饰,却透着实用的广府建筑智慧。村里老人说,这些房子的朝向、宽度甚至门口定位都经过统一规划,最早是清代乾隆年间为防盗贼而建——当时黄氏太公黄广源凭借武将的军事才能,设计了这座防御性极强的聚居地。如今300多位常住人口中,黄姓族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是明隆庆年间从福建汀州经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的后裔,已在此繁衍15代,最高峰时村落曾聚居千余人。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凤塱围的青砖黛瓦间,还镌刻着热血传奇。清末抗清义士黄洪崑就诞生于此,这位1888年出生的青年,因读《岳飞传》而种下爱国种子,目睹清廷腐败后毅然赴香港加入同盟会。1906年,他在广东模范学兵营任炮营正目时,秘密发动50多名士兵加入革命队伍,获优等勋章。1910年庚戌广州新军起义中,他率部在燕塘牛皇庙血战数小时,被俘后面对严刑仍高呼"以革命为宗旨,虽死不变",最终在天字码头英勇就义,年仅22岁。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同时,古村的红色记忆并未褪色。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河洞乡公所驻地,经三次战役后实现和平解放,1994年被正式评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如今村里的宣传栏上,黄洪崑与26位革命烈士的事迹图文并茂,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岁月流转中,凤塱围在保护中焕发新生。2010年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后,古村落成为清新旅游热点;2011年列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获评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修缮后的炮楼、宗祠向游客开放,周边民宿里的清远走地鸡、清远骆坑笋等美食,让访客在味觉中触摸当地文化。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清远“黄”姓聚居300年古村,村名取自“凤栖宝地”,存热血记忆

在村里走着看着,已近黄昏,夕阳西下时,余晖为炮楼的"熟浆墙"镀上暖光,风水塘里倒映着花钩树的剪影。回望这座古村,防御体系的严谨、家族传承的坚守、革命精神的热血在此交融。凤塱围或许没有名园古刹的显赫,却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在粤北山水间书写了最动人的岁月篇章。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