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排行榜 2025年10月13日 12:02 5 admin

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我们这天阴沉的都要拧出水来,本以为雨下的透心凉,路上应该是稀稀拉拉,没想到还是低估了大家十一出游的热情,服务区的车流堵到入口蛄蛹着往前挪,市区回家几公里的路看见三次事故,在充满鬼探头、硬加塞、龟速车、路怒症的时节开车,确实不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

有人是这么算的,节前请3天,节后请三天,加上调休的周末,能拼出来16天,是前所未有的休假大礼包,我想说能这么算的也是人才,能请下来6天假错峰出发返程的都是神人,不在凡人之列。

一般我们看节假日消费的强度,都会看几个指标:出行人次,地铁客流,酒店和机票价格,还有电影票房。

前几个指标指向的是出行强度,从2023年开始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以前冷门的,小众的,无人问津的博物馆寺庙野山也都挤满了人。

交通运输部口径,10月1-6日,全国跨区域人员日均流动量达3.05亿人次,同比增长5%,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31%。

百度迁徙数据,9月30日-10月7日,全国迁徙规模指数同比20.3%,节前3日迁徙幅度创5年新高。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强,太强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非选五一十一人挤人?因为假期少。那为什么同样假期少,2020年以前人就没这么多?因为这几年活的更通透了。

这种通透的态度,还可以在其他数据得到印证。

一个是反向出行。

11个热门城市去年地铁客运量增长5%,今年反过来降了2%,与此同时,美团携程的县域游订单涨了40%。

另一个是人多花的少。

华西证券的统计,福建假期前三日门票总收入大幅增长18.4%,但人均增幅只有2.4%;安徽省甚至出现分化,1号门票总收入增长7.2%,人均消费反而同比微降0.8%。

出行强度爆棚,花钱理性悦己,这是最近三年不断强化的趋势。

穷游能省到什么地步?

我引用前几天一位朋友留言:今年夏天75天,穷游33个城市,全部费用3500元,西到西宁,北到哈尔滨,南到香港澳门,途中还去了霞浦平潭岛东山岛南澳岛,还在大连到威海的轮渡上看了日出。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我相信他没必要在评论区说瞎话,这真是哥,可我实在无法想象3500元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不含路费油费?

不提这类神级操作,至少像睡帐篷平替酒店,自驾走到哪算哪,人少的地方一躺吃吃喝喝,人挤人的地方走马观花但一毛不花,穷游也好,活明白了也罢,口红效应也行,可以肯定的是,出行强度未来只会越来越强,游客的需求在变,但文旅的市场不会变。

与挤破头的景区疯涨的酒店相比,电影票房,这两年始终没有恢复到2019年之前的水平。

看国庆档,猫眼数据,十一前6天累计票房15.4亿,比2023降了24%,比2024年降了15%。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可能是老家娱乐项目不多吧,返乡的小镇青年贡献越来越大,三四线的票房收入占比提升到了50.2%。

再往前看,上半年总票房不到300亿,看起来还不错,光一个哪吒就占了154亿,剩下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平均票价跌到了37元,比去年降了12%,这是最近几年十一档首次跌破40元。

票价最能说明问题,前年我记得做过一期电影院和酒店涨价的视频,从2014年到2020年,一直稳定在35块钱左右,随后票价一路涨到了40以上,服务费占票房比例一路走高。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院线以为憋了三年的饥渴观影需求,可以保持40元以上的高票价,可观众用脚,倒逼影院以价换量,当降价都换不来量的时候,说山穷水尽有点刻薄,更像是黔驴技穷:没招了。

还有一个更离谱的事实:即便在平均票价下跌,观影人次减少,票房跌回10年前的趋势面前,影院还在以两位数的增速疯狂扩张。

网易数读引用灯塔数据,截止到2024 年,全国已有1.3万家影院、8.1万块银幕,票房跌回2015年,但影院数量却是2015年的两倍,上座率跌至历史新低的 5.7%,这意味着除了五一十一暑期春节四大档期之外的时间里,百人影厅可能只有几个人在看。

8万块银幕的数字其实是低估的,官方更高,我找到国家电影局年初发布的数字,2024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数4658块,银幕总数达到90968块。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再看今年,拓普数据,截至到8月份,2025年累计又新建银幕4356块,直逼10万块银幕总数。

为啥观众少了,影院反而更多了?

一个是老板们依然信奉农村包围城市,消费下沉的逻辑。

比如去年新增影院1026家,有716家都在三四五线城市,西南西北地区增速都在20%以上。

另一个原因,房地产虽然不行了,商场还在不停地建。

联商网的统计,2024年全国新开了363个商业项目,2025年拟开378个2万平米以上的商场。

就有种外面天都塌了场子里的人还在蹦迪开香槟的感觉。

宁愿忍着痛苦在高速景区挤爆,人们也不愿意优哉游哉的进电影院了,宁可忍受着人挤人排队吵架汗味烟味哭闹疲惫,也不愿意吃爆米花喝可乐舒服的坐两个小时。

很奇怪的现象对不对?痛苦的体验,反而战胜了舒适的享受。

出门路上每次的心路历程都是:就这一次,来都来了,受不了了,我要回家。

下次依然会告诉自己:就这一次,来都来了。。。

一是假少,少到什么地步,就不展开细说了。

二是这两年文旅供给更丰富,上有火爆的出境游,下有反向的县城游,有钱有时间的深度游,没钱的抽几天穷游,既有千篇一律的鱿鱼炸串步行街,也有稀缺的名山大川,可以自驾、报团、找向导包车、租车租电驴,也可以帐篷、青旅、民宿、连锁,玩法太多了,只有消费者想不到,没有生意人做不到。

这是很简单的供需逻辑:一头是“就这一次来都来了”憋着的巨大需求,另一头是各种出行玩法的庞大供给。

供给越庞大多元,平日里积攒的需求就越强烈,攒到假期那叫一个干柴烈火。

反观电影院,也可以用供需逻辑来解释。

为什么大家不爱进电影院了?

这个问题有两种固有套路的答案:1,电影自己不争气。2,时代变迁的无奈。

我们当然可以说,电影院是被小帅,小美,大壮,注意看这个男人的5分钟讲电影打败的,也可以说,现在这个看10分钟电视剧就要拿起3次手机按4次快进的浮躁时代,还要约家人朋友,抽出3个小时,停车,逛食堂一样的商场嫌太麻烦,但归根结底,电影的没落,更多还是内容供给的问题。

可能是题材太同质化了,要么是带孩子进去受教育的类型片,一看名字就知道要最后要流泪升华,头几次我确实大受震撼真有点想哭,次数整多了就。。。害,还是等下线后看爱优腾吧。

要么原型是“千万别让某人看到”的买国外版权翻拍片,明明原版是讲人性挣扎的好故事,一翻拍就变成强行励志正能量,复杂的角色变得非黑即白,细腻的表达变成了瞪眼大喊大叫。

要么是大IP、特效绚烂、剧情稀碎的流量明星片,角色立不住,故事讲不通,前半段铺垫半天,后面强行降智,基本的逻辑都没有,花钱去电影院看你耍帅呢。

景区再挤,至少能看到真山真水,某些电影再便宜,看完只剩满脑子问号。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看两个行业的变化,申万报告说,服务业是非贸易部门,并不存在库存,换言之,供给与需求相等。

这刚好和制造业的供需逻辑完全相反。

旅游业虽然被吐槽的最狠,但供给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各地文旅卖力的宣传,想逛吃,想休闲,想特种兵,有钱没钱,总有适合你的玩法,适逢从“悦他”转向“悦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次假期势必会激发越来越猛烈的需求。

挤爆的景区,冷清的电影院

而电影只是单纯的片子多了银幕多了,可供给的类型越来越窄,比十年前没有进步甚至是倒退,在信息娱乐碎片化的时代,还疯狂建电影院,每一次传统的热门档期都会被疲弱的需求所教育。

行业的兴衰,说到底是供给和需求的适配。

旅行的体验虽然糟糕,但至少每个地方的文旅局宣传起来是真卖力,天天都是“大爷来玩啊”那种整活儿,携程美团飞猪抖音虽然捆绑了整个行业生态,也确实用团购、比价、榜单这些手段,把景区酒店民宿治的服服帖帖,至少宰客的情况比十年前少太多了。

电影是烂片越多,观众对电影院的期待越低;期待越低,越没人进影院;没人进影院,片方为了求稳,越是要把宝押到流量+IP上,陷入死循环。

今年五一过后,我做了个穷游的视频,里面聊到: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的人们,在短促有限的时间里,宁可挤的前胸贴后背,也要远离那些混蛋的人和事,只是为了体验“心上没有挂碍”的快乐,而不是去做花钱当冤大头的旅游机器。

这话其实可以反过来说:就算十年前的电影票补又回来了,银幕突破10万块,票价降到19.9,也很难吸引观众们回到影厅,毕竟,谁也不想在难得的假期里,再被烂片添一肚子气。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