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排行榜 2025年10月13日 09:36 1 admin

编前语

如果说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流光溢彩的都市风貌是城市魅力的外在表达,那么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则是一座城市魅力的底蕴所在。穿行在翠屏,仿佛打开了岁月的诗章。一处处古迹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一条条街巷回响着历史的跫音,穿越时空的文化之美令人沉醉其间。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景式呈现翠屏区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奋进历程,为翠屏2200多年的历史文脉赋以新的时代表达,让“长江首城、醉美翠屏”名片更加深入人心,翠屏融媒推出《只此翠屏》大型专栏,与广大读者共同领略翠屏文化之美。今天请看第四十期《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王铁松 摄

在宜宾市翠屏区城东岷江北岸登高山(又名东山)上,一座素白古塔巍然屹立,这便是被誉为“东雁塔”的东山白塔。这座重建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的古塔,宛如一支文笔直指云霄,与宜宾的灵秀山水、千年文脉相互交融。它既是明代砖石塔的典范,更是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文化象征。

建筑艺术:明代砖石塔的典范

东山白塔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可惜岁月沧桑,宋代白塔早已湮没于历史尘烟,今人所见的巍巍古塔,实为明代匠心重塑的结晶。

据《宜宾县志·艺文志》和《叙州府志·寺观》记载,明嘉靖年间知府余良翰曾捐俸培修,并作《东雁塔藏经记》。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现存的东山白塔为典型明代八边形砖石结构仿木楼阁式塔,塔身坐北朝南,塔高35.8米,每边长约4.6米。塔基为须弥座,转角处负重力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尽显明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塔柱浮雕盘龙,形态生动;内有踏道直通至塔顶,层层皆置神龛,并以砖砌斗藻井装饰,别有洞天。塔右侧为东山寺,外围为南宋抗蒙登高山城遗址。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值得一提的是,白塔塔顶呈黑色,与七星山黑塔正好相反,造就了“白塔戴黑帽子,黑塔戴白帽子”的奇观。这一“换帽”趣谈在宜宾民间广为流传:东山的白塔和七星山的黑塔本是兄弟,隔江相望,未解寂寥,便互换帽冠为戏。不料兴浓之时晨鸡鸣叫,天光即现,帽冠永换不得归。


文脉传承:从藏经楼到文化象征

明代重建的白塔,并非寻常宗教场所,而是一座独具意义的“文风塔”,为收藏佛道经典与供文人雅士研习之所。塔内曾珍藏佛经拓本、儒道经典及三苏文集若干,可惜毁于战乱,散佚难寻。

作为昔日州府藏书与生员攻读之地,白塔与宜宾深厚的人文底蕴血脉相连。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之美誉。白塔所在的翠屏区坐拥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之利,2200余年的建城史为这片土地积淀了醇厚的文化底蕴。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北宋文坛巨匠黄庭坚谪居戎州期间,不仅留下斐然诗文,更造就了流杯池这一名胜。如此文脉传统,与白塔作为文风塔的功能相得益彰,共同编织出宜宾璀璨的文化图景。

清代诗人杨端曾以清词丽句咏赞白塔:“竹杖芒鞋兴颇赊,郊原到处听清笳。欲登白塔穷秋望,且泛扁舟荡日斜。山外白云浑似水,江头红树胜于花。归来未觉经行倦,更向河亭问酒家”。


保护与新生:从文物单位到城市地标

1998年,白塔被列为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此确立了其法律保障地位。在全国“四普”期间,翠屏区四普办再次对白塔进行了实地勘察、资料收集整理,显示白塔保存状况较好,塔底基座雕刻和塔内结构都比较完整。有关部门将针对塔体上的植被、裂缝等问题开展本体修缮,周边环境整治也将陆续开展。

只此翠屏丨东山白塔:守望三江阅古今

近年来,随着宜宾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白塔山景区已成为宜宾城市旅游的重要地标。景区将白塔、东山寺、东山古城遗址等景点有机串联,形成“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游览脉络。白天,登临塔顶,极目远眺,但见现代宜宾的繁华景象与古老三江汇流的自然奇观和谐相融;夜晚,东山上交织的光影好似一幅水墨画,清丽奇幻,让白塔更添璀璨。

东山白塔,不仅是一处建筑遗产,更是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脉传承的永恒象征。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