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经济随笔丨一江水与六万里:颐和园里的新故事

排行榜 2025年10月09日 09:05 2 admin
经济随笔丨一江水与六万里:颐和园里的新故事

初秋,颐和园里有了个新变化。

昆明湖西堤往西,有个团城湖。多年来绕湖而建的3米多高的围栏,在几处小桥边,被改成了1.2米的矮栏杆。为的是方便游客与爱鸟的人们,来凭栏眺望,看山看水看鸟。

景是真美,西山葱茏。鸟是真多,百鸟翔集。

颐和园里的鸟,近几年被关注最多的,是北京雨燕。这是唯一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一只活泼的北京雨燕。去年7月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当时中国代表团每一位成员的胸前,都别着一枚北京雨燕徽章。

经济随笔丨一江水与六万里:颐和园里的新故事

北京城是北京雨燕的第一故乡。小小的雨燕,四趾向前,不适合直立走动,却是鸟界的飞行高手,习惯在悬崖峭壁、古建筑、城市桥梁的缝隙中筑巢。北京古建筑多,颐和园的诸多古亭古阁,还有城里的正阳门、雍和宫、北海五龙亭,以及天宁寺桥、广安门桥等,都是北京雨燕的汇聚之地。

多少年来,北京人发现,只能在夏天看到北京雨燕,其他时间里不知踪影。它们去哪儿了?

与团城湖隔昆明湖相望,十七孔桥畔,有一座廓如亭。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亭,也是北京雨燕的一个筑巢地。11年前的初夏,科学家们第一次在这里捕捉了31只雨燕,在它们背部装上只有0.65克重的光敏定位仪。一年后,其中的13只飞回了这里。

从此,北京雨燕那传奇般的迁徙路线,被发现了。

每年7月中旬,一群群北京雨燕从北京城翱翔起飞。它们经张家口,飞向蒙古国,再折返回我国的甘肃新疆,越过天山,进入中亚,再经阿拉伯半岛飞进非洲大陆,在刚果盆地休整一个半月后,于10月中旬再次出发,最终落脚在南非高原,飞行全程近1.5万公里。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故乡的人们正在过十一长假之际,万余只北京雨燕,正在遥远的中非刚果盆地,养精蓄锐中。

第二年2月,北京雨燕会准时从南非高原出发,开启北归之旅。4月中旬,“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可爱们回到北京。整个夏天,在这里谈场恋爱、繁衍下一代,酝酿再出发。

鸟的迁徙,从来都是牵动全球的大事。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2024年6月,《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发布,提出“为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鸟的故事,其实也是人的故事、城的故事、水的故事。

近年来,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北京越来越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地增加、河湖恢复,对各种鸟类愈发友好,北京雨燕的数量恢复到一万只左右。

说到这里,故事又可以讲回到团城湖了。

团城湖是北京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密云水库的水一直是经这里送进各个水厂。在它南侧,近年新建了团城湖调节池。湖池相连,共同构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

经济随笔丨一江水与六万里:颐和园里的新故事

南水进京,已满十年。长江流域的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一路北上1277公里,历时15天左右,流至北京颐和园团城湖。过去北京本地的水硬度大,家里烧水,壶里水碱多。如今,北京居民喝的每十杯水里,有八杯是南水。我国北方四省市,1.85亿人,喝上了柔软清甜的长江水。

南水来到北京,还有一部分,经团城湖,沿京密引水渠送往密云水库储存。这个连通的水系,可以实现双向调节。南水的到来,还逐渐给京津冀地区的各个河湖补水。“十四五”的第一年,断流20多年的潮白河,水流全线贯通。

在团城湖畔,人们按照生态系统的需要,构建起乔灌草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打造优良的水生态系统。爱护了水,也就爱护了鸟。这一片的山形水系,既保护了人的水源,也成为鸟的天堂。爱鸟护水,更是日益成为游客们、市民们的自觉习惯。

管理者也顺势降低了团城湖的围栏,让人水鸟林草,更加友好地相处。

同饮一江水,长飞六万里。漫漫长路,最美是故乡。

这是颐和园里的新故事,更是新时代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往期内容推荐:

经济随笔丨“十五五”:这五个“创新”格外重要!

经济随笔丨准确把握“十五五”的阶段性要求

经济随笔丨谋划“十五五”要看清哪些“变”?

责任编辑:樊景阳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