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纪录片中的甘肃生态之美

排行榜 2025年10月04日 01:57 3 admin

来源:【新甘肃】

纪录片中的甘肃生态之美

纪录片中的甘肃生态之美

《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剧照

崔学富

近年来,依托我省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纪录片创作者们以光影为笔,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影像语言,涌现出多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纪录片精品力作。

纪录片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影像记录形式,成为展现甘肃生态之美与发展变革的重要窗口。特别是近两年来,甘肃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多平台播出,展开了陇原大地生态的万千气象,涵盖从祁连山的巍峨壮丽到戈壁农业的勃勃生机,从黄河流域的生态变迁到田野间的绿色发展故事。这些纪录片不仅是对甘肃生态环境的生动记录,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诠释,在传播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家公园的生态画卷

《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无疑是近两年来甘肃生态题材纪录片的扛鼎之作。这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林草局联合出品,甘肃省广电局、甘肃广电传媒集团指导,甘肃光影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纪录片,以电影化的叙述风格,为观众呈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震撼人心的生态之美。全片共六集,分别从《祁连》《湿岛》《共生》《守护》《走廊》《家园》六个维度,深入挖掘了祁连山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该片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由该片改编的《祁遇记》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

从地形地貌来看,纪录片开篇便用宏大的镜头语言展示了祁连山绵延起伏的山脉、蜿蜒曲折的河流、水草丰茂的原野以及晶莹剔透的冰川,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祁连山雄浑壮丽的底色。

生物多样性是祁连山的一大亮点,峭壁上雪豹的矫健身影、湿地中黑颈鹤的优雅姿态、岩石缝间藏狐的灵动穿梭,还有雪山下成群牦牛的悠闲漫步,都被镜头一一捕捉。在民族文化方面,从古至今,匈奴、羌、氐等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多民族在此和谐共生,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祁连山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纪录片还讲述了人们守护祁连山的动人故事。

系列微纪录片《绿水青山间》之《祁连深处》2025年2月在央视网上线,以八分钟凝练的镜头语言,马场职工的真情讲述,配合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科学数据,展现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转变,反映了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恢复的现状。

戈壁滩上的生态奇迹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现代戈壁农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甘肃省广电局策划的《戈壁是一片海》与《田野之光:飞天故里的绿色神话》两部纪录片聚焦于此,讲述了戈壁滩上的绿色发展故事。

《戈壁是一片海》深入挖掘戈壁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背后的故事。该片创作历时14个月,拍摄覆盖酒泉、张掖等6个戈壁农业基地,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普通百姓在创新创业、融通发展、追梦圆梦等方面的动人故事,真实记录了当地群众在戈壁滩上创造绿色奇迹的过程。该片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重点纪录片选题名录,2025年4月2日在央广网推出;为适配移动端传播,2025年4月18日央广网又推出了竖屏剪辑版的《戈壁青年说》,聚焦主人公金句与创业高光片段,一时让片中主人公丁海“沙漠种火龙果?别人笑我疯,我笑他们不懂海!”主人公周晋成“盐碱地养虾?只要敢想,戈壁就是一片海!”的金句广为传播。

《田野之光:飞天故里的绿色神话》将镜头对准酒泉戈壁生态农业发展,讲述了酒泉市农技中心张国森科研团队研发日光温室“一改三变”技术并大力推广,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利用蒙古国农技人员来酒泉学习日光温室生产技术这一契机,导演调整思路,将单集纪录片改为上下两集,并跟随农技专家赴蒙古国拍摄,使内容更加丰富。该片于2024年9月30日在网络平台上线播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生动展现了酒泉戈壁生态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以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黄河甘肃段的生态之歌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青绿甘南》《望首曲》《这片土地 这条河》《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等,均聚焦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而过,流经之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青绿甘南》作为一部优秀的自然人文纪录片,创新性地通过20多位普通人物故事,充分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反映了高原生态与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聚焦玛曲,展现了其集“黄河首曲”“天然蓄水池”“生态屏障”“高原水塔咽喉”于一身的地理奇观,以及生态保护和治理成效。该片于2023年2月登陆央视科教频道并在央视高清频道多次播出。此外,甘南州委组织部组织拍摄的《望首曲》,同样聚焦了黄河上游玛曲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

甘肃新媒体集团推出的《这片土地 这条河》聚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生动实践,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流经913公里。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的蓄水增流与生态和谐,临夏黄河洮河交汇处的“泾渭分明”奇观,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城市风情和白银黄河石林的地质奇观等,在甘肃创作的许多纪录片中都可窥见其磅礴大气与生态之美。

在山河经纬间续写绿色传奇

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资助项目、纪录片《生命祁连山》,由长期致力于生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兰州祖厉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完成。该片通过讲述祁连山珍稀野生动物的精彩故事,真实展示祁连山别具一格的生态环境,呈现祁连山山地系统完整的食物链,彰显其世界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该片还以祁连山生命之源冰川的亘古存在为线索,凸显祁连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由甘肃纪录片创作团队策划的又一部聚焦黄河甘肃段生态治理、历史传承的纪录片。该片将采取个体叙事串联集体记忆、诗意化表达、科技赋能的制作模式,通过“生态—历史—农耕—未来”四重维度,展现黄河甘肃段的文明发展。目前该片已经完成脚本创作,近期将开机拍摄。

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纪录片《中国西北角》,也将镜头对准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之美。纪录片《洮河流珠》聚焦洮河流域的生态和发展……目前,这些作品正在紧张创作中。

综上所述,甘肃生态题材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地域视角和深刻的生态关怀,精准锚定本地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符号,紧扣生态核心,彰显地域特色,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内容矩阵,成为展现陇原大地自然之美与发展智慧的重要载体。这些纪录片巧妙平衡了宏大视角与微观故事,兼具感染力与真实性,让观众在震撼于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生态保护的艰辛与意义。这些生态题材纪录片不仅是“影像档案”,更是生态理念的传播者,既展现了自然的馈赠,也记录了人类的努力,为生态题材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兼具地域特色与重要价值的范本。

可以说,甘肃的生态影像创作已悄然完成从“高原孤峰”到“群峰连绵”的蜕变,已逐步超越地域记录功能,成为诠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影像哲学文本。这些作品以甘肃山河为纸、光影为墨,书写着陇原大地的绿色蜕变,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镜头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未来,随着创作视角的国际化与技术手段的革新,这片土地上的生态故事,将以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式呈现和传播。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