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浙江37岁男子登山时突发,被发现时已意识模糊!紧急提醒

排行榜 2025年10月03日 17:55 2 admin

【来源:台州晚报】

国庆长假,秋高气爽的天气让徒步登山、户外探险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但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接诊记录显示,近期,因户外出行不当受伤的患者接连不断:有人扭伤脚踝后硬撑着继续,结果肿得无法站立;有人独自越野跑迷路中暑,倒地5小时才被发现。

医生提醒,户外游玩虽惬意,但如果忽视安全细节,很可能“乐在其中”变“伤在其中”,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才是安心度假的关键。

扭脚后硬撑脚踝肿成“馒头”还有人独行中暑被困5小时

43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IT从业者,平日久坐少运动,国庆特意约朋友去徒步“放松”。

可谁能想到,这份满心期待的“放松计划”,刚开局就意外出了岔子。踏上步道没多远,王先生脚下突然一滑,没能踩稳,整个人重心瞬间失衡,脚踝当场就扭了。“当时就觉得是小扭伤,歇会儿应该就能缓过来。”王先生原地休息了片刻,感觉疼痛确实减轻了些,便没太当回事,继续跟着往前走。可没走多久,脚踝的痛感就越来越强烈,脚踝也慢慢肿了起来。到最后,脚踝肿成了“馒头”,连正常站立都变得十分困难。同行的朋友见情况不对,赶紧劝他别再硬撑,尽快下山就医。费了不少周折,才把他从山上送下来,紧急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

经检查,王先生确诊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医生立即为他进行制动、冷敷处理,才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无独有偶。37岁的李先生(化名)也在国庆前夕跨进了急诊大门。李先生是资深越野跑爱好者,国庆期间想挑战一条新路线。由于他特别享受独自探险的乐趣,因此没有邀请同伴参与。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条路线标记模糊,周边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没走多久就偏离了方向。更糟的是,他带的水很快喝完,烈日下跑了一阵后,头晕、乏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最后直接中暑倒地。直到5小时后,一位驴友偶然发现了他,才赶紧联系救援。送到医院时,李先生已经意识模糊,经补液、物理降温等治疗,才慢慢恢复清醒。

为啥国庆期间户外损伤高发?基本踩了这两个“坑”

该院急诊科医生余越洲分析,国庆期间户外损伤高发,核心原因集中在“准备不足”和“认知误区”两大方面。

首先是出行前缺少规划。不少人只看景点“颜值”,不查目的地的地形和天气。比如明明预报有雨,还执意去山路陡峭的地方,结果遇到路面湿滑就容易摔跤;装备上“凑活”,穿普通运动鞋登山、不带急救包;另外,为了追求“小众打卡点”,独自去人迹罕至的“野山”。

其次是受伤后缺少科学的应对措施。很多人在户外受伤后,会下意识用“土方法”处理,结果反而加重损伤。比如扭伤后搓揉、热敷是最常见的误区,“扭伤后毛细血管破裂,搓揉和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让肿胀和疼痛更严重。”还有人认为,“扭伤是小伤,动一动就好了”。事实上脚踝扭伤后继续活动,会让受损的韧带反复受力,可能把“轻度拉伤”拖成“韧带撕裂”,恢复时间也会从几天延长到几周。另外,头晕、口渴、出冷汗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可很多人在户外运动时觉得 “忍忍就好”,继续运动,最后发展成中度甚至重度中暑。

浙江37岁男子登山时突发,被发现时已意识模糊!紧急提醒

做好防护户外游玩更安心

如何在国庆期间享受户外乐趣,又能避开风险?余越洲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防护指南”。

出行前查清楚目的地的地形、天气,避开降雨、高温时段;优先选开发成熟的路线,坚决不去没信号、没人管的 “野路”;带齐装备,建议急救包里备上碘伏、纱布等物品;尽量和有户外经验的人一起。

运动时,盯紧“身体信号”,别硬撑。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肌肉抽搐,立刻停下来,到阴凉处休息、喝口水;如果是越野跑,提前确认补给点位置,别等水喝完了才找地方补水。

如果不小心出现软组织挫伤、扭伤,应遵循RICE原则,具体为R(Rest休息):立即停止活动,制动休息;I(Ice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饮)冷敷伤处20-30分钟,可间隔2-3小时重复,48小时内严禁热敷和揉搓;C(Compression加压):用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以减轻肿胀;E(Elevation抬高):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少高于心脏水平。一旦怀疑骨折,应立刻停止行动,固定受伤部位。发现中暑的早期症状时,赶紧转移到阴凉处,喝少量含盐的水(比如淡盐水),如果发现意识模糊,立刻拨打120。

“很多人受伤,都是因为想‘多走一段’‘多看一眼’,结果超出了身体承受范围。”余越洲说,国庆出行的目的是放松,不是“挑战极限”,如果遇到路况不好、天气突变,及时调整行程,比“硬闯”更重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