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云端的守望者:驻守金顶,用更精准的预报让游客更加尽兴|国庆我在岗

排行榜 2025年10月02日 20:08 4 admin

周雯 倪勇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10月1日清晨,峨眉山金顶,朝阳从云海中冒出头来,给早已守候在此的游客送来惊喜。金色的阳光,伴随着飘扬的红旗,现场一片热闹。最南边角落,同在金顶的杨俊杰,却无心欣赏风光——他是峨眉山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值班期间,他要定期巡视设备运行情况,还要即时发布云海、日出预报,为游客们提供准确的出行参考。

云端的守望者:驻守金顶,用更精准的预报让游客更加尽兴|国庆我在岗

杨俊杰对自动气象站采集器进行巡检(图据峨眉山气象站)

无缘与家人共赏明月

却圆满着更多人的赏月之旅

10月1日清晨7点20分,杨俊杰走向观测场,开始上午的首次巡视。观测场内,晨雾刚刚散去,百叶箱、风杆、雨量筒等仪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杨俊杰仔细检查着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无误。

气温9.1℃,西南风4.5米/秒,相对湿度100%……记录下各项数据,杨俊杰回到电脑前,进行准备,并在8点整准时发出了当天第一份天气实况通报:“今日云海概率>60%;明日日出概率

云端的守望者:驻守金顶,用更精准的预报让游客更加尽兴|国庆我在岗

杨俊杰在准备天气实况通报(图据峨眉山气象站)

这是杨俊杰工作的第五年,“数据采集必须准确,传输必须及时”这一准则,已深深刻入他的心中。从站长王会兵身上,杨俊杰深刻体会到这一准则的分量——在2003年自动化以前,所有数据都需要人工观测,而这里的海拔高度恰好处于积雨云中部的强电荷区,一年中累计天数达到60天。1997年,王会兵在雷雨天外出观测,响雷在头顶炸开,他的耳朵嗡嗡作响,过了半小时才恢复过来。

“现在气象观测实现了自动化,风里来雨里去的情况更少了,但设备的维护以及数据的处理,仍然容不得一丝疏忽。”王会兵说。

为此,在这3079米的海拔高度上,一代又一代气象人,用坚守传承着这份信念。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杨俊杰将在金顶度过,虽然无法与家人共赏一轮圆月,但他却将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的赏月之旅更加圆满。

从数据采集到多元化旅游服务

百年气象站传递科技的温度

今年国庆期间,峨眉山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还多了一项任务:以往,他们通过一份份气象预报“隔空”为游客们服务,而这一次,他们将面对面为游客提供更有温度的气象信息。

1日下午1点,游客登山观景的高峰时段,站长王会兵、副站长黄郑雯等,推着茶饮车出现在观景平台,开展“暖心茶”服务,与此同时,他们还耐心解答着游客的各种疑问,从天气状况到游览建议,他们都一一回应。

云端的守望者:驻守金顶,用更精准的预报让游客更加尽兴|国庆我在岗

峨眉山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在观测场外开展国庆节暖心服务(图据峨眉山气象站)

此时,气温回升,正是观赏云海的最佳时段,黄郑雯向游客们科普云海形成的气象条件,并从气象的角度,为游客们的观光旅游提出建议。

峨眉山气象站建立于1932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山气象站。由于周围几无高山遮挡,极易最早发现一些气象指标,因此,这里的气象数据一直都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预报天气的指标性资料。近年来,气象站与景区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气象景观预测产品。

“看到游客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而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是我们坚守的最大动力。”黄郑雯说。

天色暗下,游客们陆续离开,气象观测站内,气象观测员们继续守望着这片天空,整理着最后的观测数据。“时代在变,但改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我们气象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将用精准的观测和暖心的服务守护游客的出行安全,在高山之巅,用专业和热情续写着新时代的气象故事。”王会兵说。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