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排行榜 2025年09月27日 22:00 3 admin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开栏的话

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是上乘丰饶之地,向上富饶之城。上榜“亚洲100热门目的地”,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王安石赞誉上饶“山水有精神”,释觉范赞叹“江南山水冠天下,上饶山水冠江南”。

上饶文脉“万年长”。上饶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世界最早陶器发掘地”,理学大师朱熹、铁路之父詹天佑、爱国英雄方志敏等是上饶人的杰出代表。

上饶山水“有精神”。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龟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等7个世界级文旅资源;全市4个5A级景区、35个4A级景区。“三清天下秀”、“龟峰天下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晒秋、“悬崖仙侠世界”望仙谷、“过几天神仙日子”葛仙村、“一梦到徽州”婺女洲、“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等旅游品牌名扬四方。

上饶创造“活跃跃”。上饶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创新创造的基因,今天的上饶大地,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预言:“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

为更好地宣传推介上饶丰富资源和厚重文化,反映上饶城乡变迁和上饶人创业精神,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号平台特开设【文艺上饶】专栏,重点选发以上饶元素为题材的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字数3000字以内为主。本栏目暂拟每周六推出,属公益宣传,文稿来源于社会推荐或作者自荐,有的来源于网络,推送后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来稿和荐稿,邮件主题请标明“文艺上饶投稿”,已发表或获奖作品请在文后注明发表或获奖时间、刊载媒体或所获奖项,尽量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电子邮箱:sr8215716@163.com。网上有链接的可微信号联系荐稿:13320136566。名家写上饶的作品或已在大报大刊大网发表或大赛获奖作品优先刊发。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五龙山昂首、飞身、摆尾,就有了龙尾山的逶迤。龙尾山夹峙的深涧,成就了武溪与芙蓉溪的源头。走在武溪,抑或芙蓉溪畔,我能感觉到赣皖边界的绿浪向着龙尾山涌动。那绿浪仿佛踏歌而来,向着山下蔓延、汇聚,在砚山村如芙蓉般绽放。

龙尾山下的砚山村,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也就是婺源人俗称龙尾砚砚石的原产地。龙尾砚之所以称歙砚,与婺源古属歙州和“物以州名”有直接的关系。去砚山村捡漏,几乎成了近年爱砚之人的首选。

砚山村人家不怕露富,房前屋后堆着的都是砚石石坯,切割打磨了的砚石,则摆在堂前或店中,黑黝黝的一片。即便雕刻成砚的,大小不一,也摆在铺了金丝绒的条桌上。每家每户的门都是敞开的,有时连个照应的人也没有。

东家进,西家出,我好不容易看中了一方老坑石,端详了许久,一问价格,还是放手了。干嘛?没必要与自己卡上的数字较劲。主人倒是淡然,他对我笑了笑,也没作声。

出价高,可以理解。毕竟砚石形成于数亿年之前,是稀缺资源,民间只有早年留下的存货在村里现面,卖一方少一方。况且,龙尾山中的砚石矿坑已封禁二十多年了。

遇见自己喜欢的砚石,要撒手还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砚山村,我是常客。沿着芙蓉溪访砚石,很难记清次数了。有时看中了一方砚石,遇到价钱合适的就买,超过心理预期的,该撒手的还是撒手。毕竟,文房之物,只是爱好,不是必需品。再说,有了一方好的砚石,要雕成一方好的砚台还需要机缘。找不到好的创意设计和出色的砚雕艺人,砚石也只能搁在书房中蒙尘。

在历史的文房中,婺源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那便是文人雅士视若珍宝的歙砚了。李煜、苏东坡、柳公权、米芾、欧阳修、蔡襄等一批声名显赫的人物,都对歙砚爱不释手,他们或诗,或赋,纷纷题赞。南唐后主李煜对歙砚情有独钟,称其为“天下冠”。李煜爱砚,很大程度是受父亲的陶冶——醉心翰墨的李璟,皇权在握时就在歙州设置了官方制砚机构——砚务,任命李少微为砚务官。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每一次徜徉在蜿蜒的芙蓉溪畔,抑或仰望高耸的龙尾山,我不由想起两位让歙砚“天下始传”和声名远播的人:一位是把砚石刻成砚的猎人叶氏——那是唐开元年间的一天,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长城里,也就是如今的婺源龙尾山一带,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他就捡了一块回家。出乎意料的是,他刊粗成砚,其温润胜过端溪砚;另一位则是北宋时的黄庭坚,他在中国砚史上留下了《砚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黄庭坚写这首诗的时候,应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左右,也就是朝廷任命他为宣州知州改知鄂州期间——想必只有在那个期间,他才有机会途经龙尾山考察,与歙砚结缘,对砚矿的地理、交通、开采,以及砚石品种、品质进行观照。

彼时砚山村的境况,已是“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吴王相邻里。凿砺砻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了。

想想旧时,文人笔耕多以砚喻为“石田”。而在《砚史》中称“歙砚婺源石”的米芾,称得上“砚痴”。他在砚铭中写道:“石友石友,与尔南北走,伴我诗,伴我酒;画蚓涂鸦不我丑,告汝黑面知,共我白头守。”那黄庭坚呢,想必他创作《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帖》时,书案之上研墨用的应是一方“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歙砚吧。

出产砚石的龙尾山,曾是飞禽走兽出没的地方。“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这是黄庭坚在《砚山行》中描写的诗句。如今村民山中劳作,偶尔还会遇见野猪、猴子出没。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胡红平 摄

一个夏日,我陪同作家何况去砚山村考察旧坑,是想与黄庭坚在龙尾山来一次穿越时空的邂逅。只不过,他是从歙州启程,我们是从婺源县城出发。

溪流、古树、古桥、古道,只是铺垫。

遥远的年代,龙尾山开采有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眉子坑、罗纹坑。这些坑口分布在龙尾山的外庄、岭背、溪边、樟树背等地。封禁了多年的老坑,还是原来的样子:山皮片石成堆,深坑裸露,石壁陡峭、嶙峋,渗着水痕。山有朝阳与背阴的,而坑口看去都是一个样子,如变形的漏斗,底部窄小、逼仄、深幽。这也显示矿工采石的危险与艰辛。

山风拂来,似乎还有叮叮当当开凿声的回响。

午后,去砚山村飞红兄的藏石馆赏石品茶,等于重温了一次黄庭坚的《砚山行》和苏东坡的《龙尾砚歌》:“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君看龙尾宝石材,玉得金声寓于石。”馆内躺在桌几上的金星、金晕、眉纹、罗纹、鱼子、玉带等砚石,形态各异,琳琅满目。尤其,砚石上的金星、金晕,好比天上的星空和云霞。在我看来,那些砚石天然的纹路,生发的气息,都是熟悉的,就像遇见了一位位故友,可以从“坚、润、柔、健、细、腻、洁、美”一一去品味。从面上也有看不到纹路的砚石,却透着一种黑亮,光洁而温润。总之,质地良好的老坑砚石,手指一搭上,宛如触摸到婴孩肌肤的感觉。

细细想来,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在婺源博物馆观赏古砚的情景,馆藏的宋代鹅形纹歙砚、龙鳞纹抄手歙砚、鳝黄纹宝瓶歙砚,以及明清时期各式歙砚,出土的、传世的,躺在一起,那天然的纹理,精湛的工艺,岁月的包浆,都给我感官上以震撼。讶异的是,能近距离一睹朱熹父亲的好友张敦颐的书房用砚,端庄、古雅,似乎还能感受到八百多年前的墨香。

赏石,品茗,要有几分闲情,几分逸致。

确实,美是相通的。比如有茶称茗眉,有砚石称眉子,那赏石品茗,犹如与佳人晤面细语或论丹青,或“茶茗沁四周,怀中茶不空”,或“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亦可抚琴,抑或坐香。

窗口,光影斜照。砚石雕刻而成的茶盘,以及摆在茶盘上的青花瓷小瓯,都在泛着温润的光泽。

我在砚山村买了一方龙尾山的眉子砚石,同行的“砚君楼”主人顺清是砚雕专家,擅长砚上刻画山水,他将眉子精雕成砚——《归舟》。刻刀之下,他的匠心、技艺、审美,还有智慧都蕴含其中:只见砚台之上是远山流瀑,近处是山岩苍松,那若隐若现的眉子一如泛起波纹的湖面,岸边静泊着一叶木舟,处处透着清雅、幽静、旷远的古意。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显然,那高山流瀑之下的深潭就是墨池了。

顺清做事讲究,他按砚台尺寸和形状配了一只香樟的盒子。

入伏前,在北京从事书画艺术创作的大梁来婺源写生度夏,他一见《归舟》砚,爱不释手,我就让他带回了京城。

没想到,几天后他快递来行书作品——《砚山行》,说是《归舟》砚的“开砚”之作,应具仪式感吧。闻着墨香,我恍若看到一滴浓墨从龙尾山的时光深处洇漫开来。

谁也无法预测,一方产自龙尾山数亿年的砚石,到雕刻成砚,会与怎样的有缘人相遇,又会走向一个怎样的旅程。(原载2025年9月19日《江西日报》)

作者简介:洪忠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发表散文、小说四百多万字。作品先后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多种选本和中、高考试卷·出版散文集《影像·记忆》《婺源的桥》《松风煮茗》《婺源传》(合著),长篇小说《见素抱朴》等多部。

来源:上饶文旅之声

初审:黄昱艳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文艺上饶】洪忠佩散文:龙尾山砚语(原载《江西日报》)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