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排行榜 2025年09月21日 14:01 1 admin

2017年,梁子骑行381天从伦敦回到齐齐哈尔,在这之间他带回来一堆“看起来不值钱”的东西,塑料鱼、迷彩帽、轮胎鞋,还有一顶从车臣带回的库菲帽。这些小物件,被他称为“叙事者”,它们记录下不同文明在战争与生活夹缝中的挣扎。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玩偶,一顶帽子,能讲出什么文明的故事?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2013年,梁子在开罗进了“垃圾城”Manshiyat Naser。那里,塑料瓶和破布堆满屋顶,溢出家门,女人和女孩们围在垃圾车旁分拣废品换钱谋生。一个小女孩误以为她是收垃圾的中间商,将一捆油污塑料塞到她手里。女孩说,父亲的手被粉碎机卷进去后,家里就再也捡不到更多的垃圾了。

2010年,梁子在萨摩亚旅行时接受了传统纹身,图案由骨头制成的工具敲进皮肤。这些图腾代表“家庭”“保护”和“分享”。这个纹身已经成为她皮肤的一部分,也成为她理解他者文化的开端。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战争的痕迹,也常常藏在衣物与饰品中。

在车臣,库菲帽原本只是穆斯林礼拜时的头饰。战后,当地人将迷彩图案缝入帽子之中,既保留了信仰,也夹杂着战争创伤。当地设计师Kunta说,这是他们在战争后重建身份的方式。“我们不是恐怖分子,也可以是你的朋友。”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在俄乌战争背景下,类似的物品叙事同样动人。乌克兰的莫坦卡娃娃本是古老的家庭护身符,象征繁荣、善良与希望。战争爆发后,群众将传统娃娃形象与乌克兰武装部队士兵相结合,展现出多样化的军人形象。在俄罗斯,志愿者团体将经典卡通形象柴布拉什卡改造成布偶,寄往前线。这个原本的国民卡通形象被赋予了守护者、战士的意涵。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物品本无立场,但在战争中,它们被赋予了身份和态度。

梁子创立的Chuan Project,不是博物馆,也不是文创店,而是一个展示“活物”的空间。她说:“这些日用小物,从来不是古董,它们的意义,是人赋予的。

2019年,她在尼泊尔与Gostee社区合作,用手工编织的方式制作包袋。这个社区的棚户建在河床上,居民靠体力劳动赚取微薄收入,制包技术来自政府免费培训。每个合作包上都缝着印有社区地址的尼泊尔语小标签,梁子希望让物品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非交易的终点。

玩偶成护身符,帽子刻伤痕!这些日常小物件,在诉说战争与文明?

这些小物件告诉我们,文明的伤痕并不总在历史课本里,也可能藏在一个布娃娃的针脚中、一顶帽子的花纹里。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