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与苏杭:半生缘】

排行榜 2025年09月17日 23:58 6 admin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唯有苏杭烙心头。

【我与苏杭:半生缘】

(一)

说起苏州,总绕不开90年代那四年的青葱岁月。校园里的欢笑,虎丘的斜塔,桃花坞的烟雨,寒山寺的钟声,如今忆起,仍清晰如昨。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用四年青春浇灌的地方。每每重返这座古城,阳澄湖的大闸蟹飘香,平江路的石板磨脚依旧,评弹声自茶馆悠悠飘出,仿佛时光从未远去。

同学相聚,三杯两盏淡酒,话当年事。那些年在苏州的求学生涯,不仅读了书,更读懂了这座城的温婉与坚韧,结交了五年两聚的同窗。留校的机会曾向我招手,最终却因思乡之情作罢。如今回想,虽有些许遗憾,却也明白人生道路各有分定。老二名字中带“苏”字,成了我与这座城最深的情感纽带。

而杭州,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舞台。

创业多年,杭州是绕不过去的城池。西湖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千百年来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苏轼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比喻至今无人能超越。我在这湖山之间寻找商机,也在其中安顿心灵。

七百多天前,一场大病初愈,我重新踏上杭州的土地。几乎没周一次的往返中,我看遍了西湖的四季更迭:春来桃红柳绿,夏日荷花映日,秋时桂花飘香,冬雪断桥残雪。每次站在湖边,总能想起苏轼疏浚西湖、筑就苏堤的往事。这位千年知音,虽未谋面,却知我心意。

(二)

杭州不仅是创业之都,更是灵魂栖息之地。每当我漫步苏堤,总会想起苏轼两次仕杭的经历。他任杭州通判和知州期间,虽仕途受挫,却在此地创作了大量词作,奠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想必他也是在这湖山之间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记得去年初秋,我在孤山一带闲逛,偶遇一场急雨。躲在白堤的亭子里,看雨点打在荷叶上,果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忽然明白为何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雨中的西湖,确有一种朦胧仙境之美,让人忘却尘世烦恼。

杭州人爱茶,我也入乡随俗。龙井村品茗,看茶园连绵起伏,清香扑鼻。苏轼当年也曾研究采茶、制茶、喝茶之道,作《试院煎茶》诗记录心得。千年过去,茶香依旧,人情依旧。

(三)

有人问我,为何对苏杭如此眷恋?我想,或许是因为这两座城代表了我人生的两个面向:苏州承载着我的青春与友情,杭州托起我的事业与梦想。

苏州的美,像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含蓄而深邃;杭州的美,则像一位胸怀博大的文人,既有诗意又具气度。在苏州,我感受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在杭州,则是“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豪迈。

这些年来,我看着苏杭的变化与发展。杭州开展了“五水共治”,让西湖水更加清澈透亮。苏州古城保护得宜,依然保持着那份典雅与宁静。变与不变之间,这两座城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四)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中写道:苏轼的“基底”是士人、官员,其次才是诗人、词人、艺术家。想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基底”。对我而言,苏杭便是这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将出版的我自己原创的散文集和诗词集以苏杭为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两座城市的致敬,也是对自己人生旅程的总结。在其中,我尝试捕捉苏州园林的精致与杭州湖山的大气,记录同窗情谊与创业艰辛,书写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黄庭坚将苏轼的人生归结为“命”。而我相信,人与城的缘分,也是命中注定。我与苏杭的缘分,早已刻进生命里,如沙澧河的水泡过的童年,如舞阳土岗上扎下的根。

“地方啊,原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用来赞叹的,一种是用来想家的。” 而苏杭于我,既是用来赞叹的,也是用来想家的。它们成就了我与众不同的人生,让我在奔波忙碌中,始终有一处心灵栖息之地。




苏杭与葛大爷(词牌:行香子)

一叶轻舟,双桨惊鸿。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苏杭梦绕,葛大爷笑。

忆年华、书剑飘零。

桃花坞里,寒山钟声。

看湖山依旧,云山乱,晓山青。


文章完成于2025年9月17日,一个思念苏杭的秋夜。文中融入了苏轼与苏杭的历史渊源、现代游历体验及个人人生感悟,此为即将出版的散文集和诗词集自己作序。

发表评论

而然网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而然网. All Rights Reserved.